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心電圖教學現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心電圖能夠明確診斷和指導治療多種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地位,因此心電圖學也是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然而,當前針對非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教育中,在教材、教學安排、教學模式及教學反饋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教研室及帶課教師積極改革,為培養出新時代合格的醫學人才而努力。
[關鍵詞]臨床醫學;心電圖;教學;改革
心電圖學是臨床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生,包括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心電圖對多種心血管疾病具有明確診斷、指導治療及確定療效的作用[1],其臨床地位至關重要。既往的研究和論述往往聚焦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心電圖教育[2],而較少述及面向非臨床醫學生的心電圖教學現狀和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而醫學院校的非臨床專業包括法醫學、預防醫學、基礎醫學等多個專業,所涉學生數量頗大,故針對該部分學生的教學研究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經過多年教學和臨床實踐以及問卷調查[3],筆者擬就此發表相關見解。
1非臨床醫學專業心電圖教學特點
1.1心電圖教育的地位
1.1.1臨床確診心血管疾病
一份心電圖包含了大量心電信息,能便捷地診斷乃至確診心血管病急癥、重癥,如各種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故在臨床各科室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心電圖機向數字化、小型化的方向發展,心電診斷實現了遠程化和網絡化,心電圖基本操作和閱讀分析已成為臨床醫生的基本功。心電圖檢查具有無創、無痛、無輻射、價格低等優點,已成為繼血、尿、便三大常規檢查之后的第四大常規檢查項目[4]。
1.1.2促進醫學科普教育
在臨床實踐中,當心內科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而要求其反復行心電圖檢查時,患者往往不予理解和配合;也有不少人將體檢心電圖隨手丟棄,而使醫生無法獲得其既往的心電信息。實際上,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不僅需要患者疾病發作時的心電圖,而且需要其平素正常的心電圖,以及觀察患者心電圖每年,甚至每時每刻的變化情況。針對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筆者建議,將心電圖教育作為通識教育,加強心電圖科普,使他們認識到心電圖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心電圖動態觀察和心電圖資料保存的重要性,從而幫助他們日后成長為醫學科普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1.2心電圖學的學科特點
心電圖學是一門相對獨立、內容抽象且復雜的學科。心電圖與心臟解剖結構緊密相關,與臨床緊密結合,實用性極強。我國目前的醫學教育將心電圖教學納入診斷學,但事實上,心電圖與問診、體格檢查等傳統診斷學的內容不同,而與影像學、超聲學、檢驗學類似,是一門相對獨立的輔助檢查學科。另外,心電圖學不僅涉及復雜的心臟生理學、解剖學,還涉及醫學以外的一些知識,如物理學、電學等,從而導致其理論知識抽象,內容相對復雜、枯燥,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對心臟解剖理解不透或空間想象力不夠時,往往很難理解。
1.3學時少但內容多
目前,南京醫科大學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心電圖學理論課安排有3~6個學時,而臨床醫學專業則至少為9個學時。心電圖學包含的教學內容極多,尤其是心律失常的診斷多依靠心電圖,其診斷及鑒別診斷的教學內容龐雜,如果沒有足夠的學時覆蓋,那么很難將相關內容解釋透徹,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將知識內化吸收,更何談將知識運用于臨床實踐?
1.4實踐性強
心電圖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理論課內容必須在閱讀心電圖的基礎上才能逐步理解和消化,而心電圖的分析和診斷更須與臨床相結合。對于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只要他們能辨別出心電圖的“正常”或“異常”即可,但即便是識別簡單、正常的心電圖,也必須基于大量的讀圖實踐才能掌握。
2非臨床醫學專業心電圖教學存在的問題
2.1缺少合適的教材
目前在醫學五年制學生中,不論是臨床醫學專業,還是非臨床醫學專業,都采用的是同一種教材。而這種教材大多是為臨床醫學專業編寫的,對于非臨床醫學專業而言難度偏大、內容偏多。
2.2教學安排欠妥
與臨床醫學專業相比,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心電圖教學學時大多進行了壓縮和調整。在課時壓縮而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帶課教師為了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進度,往往會加快進度,從而導致教學質量降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自然也隨之下降。
2.3教學模式不合理
在當前的心電圖教學中,多采用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中心的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師生互動不多,教學過程單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
2.4老師不夠重視教學或能力不足
目前,心電圖帶教老師都是醫學院校附屬醫院的醫生。在醫院的績效考評政策下,臨床教學任務相對于臨床醫療和科研只是個“軟”任務,以致帶教老師重醫療、輕教學[5],對臨床教學任務漫不經心、敷衍了事。而低年資的醫生由于未熟練掌握臨床醫學教學的技能和手段,課堂駕馭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勝任臨床教學工作。所有臨床教學老師都應深刻認識到臨床帶教的重要性,即便臨床工作再忙,心電圖帶教也決不能應付了事。老師們必須在臨床實踐中努力學習,不斷提高和充實自己,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帶教老師。
2.5課件質量參差不齊
當前,在心電圖理論教學中采用的多媒體課件質量參差不齊,大多以簡單的幻燈片為主,缺乏動態、立體和生動形象的呈現方式,使學生無法更直觀地理解心電圖波形的成因等。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6教學反饋效果欠佳
當前,我校主要采用期末網絡評課的教學反饋方式。而臨床醫學相關的課程往往是每名教師上2~4次課,一個學期往往有數十名老師來上課。到期末,學生甚至不能準確記住每位老師的名字,所謂的“評課”無疑就是流于形式了。另外,這種網絡評教方法形式單一,既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也不能如實、及時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很難真實反饋每節課的知識點講授情況、反映老師的授課水平,更無法使授課老師從教學反饋中獲益、成長。
3非臨床醫學專業心電圖教學改進措施探討
3.1教材改革
針對非臨床專業的特點,筆者建議著手設計和編寫與教學要求相適應的,內容相對簡單、通俗和實用的心電圖診斷學教材。新教材應合理避開心電圖基礎知識中的難點,精簡基礎,將心電圖基本原理與傳統心臟解剖、三維心電解剖以及電生理知識結合起來[6],并力求通俗易懂地闡釋心電圖理論。新教材應保留重點內容,適當刪除其他不甚重要的知識點,精簡大綱,給老師留足講解時間,使學生在課堂內就能掌握重要知識點。
3.2教學安排改革
改革現有的心電圖教學大綱中與非臨床醫學專業特點及培養要求不相適應的內容,并配以足夠的學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心電圖操作能力和讀圖能力。心電圖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教師與其在課堂上費力講解,卻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不如抽出十分鐘讓學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相互進行示范,現場演示心電圖導聯的連接等操作規程[7]。
3.3教學模式改革
3.3.1課堂教學
臨床教師應該以“講好、講懂心電圖”為教學目標,學習前輩的教學經驗,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之外,嘗試多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讓學生自行查找相關資料、尋找答案,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倒逼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查閱授課內容及相關的臨床病例、自學課外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反應能力。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學法:在采用TBL教學法時可以采用分組授課的形式,即將一個班級分為幾個小組,布置學生提前分組預習課程;授課教師講解完基礎理論后,挑選幾個較簡單的章節,指導學生自主查閱教科書,并借助互聯網、圖書館等平臺進行預習;然后,讓每組學生推選出一個代表來給其他同學講解;最后,教師給予點評和補充,并回答學生的疑問。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學法:每次授課前,先給學生一個典型的心電圖病例,布置他們提前分析討論。結合臨床鮮活的病例來講解心電圖,其優點是更加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盡快掌握心電圖知識[8]。筆者發現,采用此方法可以激發起所有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互動性,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也強化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3.3.2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要求每一名非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掌握心電圖記錄技術與重要心血管疾病的心電圖特征。實踐教學的安排可以與理論課同步———一堂理論課后緊跟著實踐課,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實踐課時,讓學生互相操作,每人做一份自己的心電圖;在學習正常心電圖、異常心電圖時,可以與自己的心電圖進行比較,以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3.3.3課外學習
我校目前已有診斷學自主學習平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心電圖圖譜。學校應進一步開放心電圖電子資源,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教研室也可專門安排教師提供學習指導。此外,教師還可以建立基于QQ、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的互動交流群,將心電圖教學計劃、課件、心電圖圖庫以及典型的心電圖發到群共享;學生可以在群內交流學習心得,隨時向教師提問。
3.4教師培訓
教研室應加強教師培訓,尤其是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帶教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本專業的教學內容,而且要學習掌握多種教學方法。教研室可發揮老一輩所倡導的“傳、幫、帶”傳統,組織安排帶教老師學習觀摩老一輩教師授課,使其在比較、提煉和發展的基礎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9]。此外,學校還可以派遣老師到國內外著名醫學院校學習取經,以進一步提高其授課能力、(與學生的)溝通能力,并通過其他一系列舉措組建一支愛崗敬業、教學能力強、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3.5制作標準化課件
標準化課件加強了教學的同質性,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明顯提高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建議集整個教研室之力,組織優秀教師,根據每個專業的專用教材,結合心電圖學最新動態,制作聲音、圖片、動畫和文字有機結合的,符合該專業教學特點的課件。尤其隨著臨床電生理三維電解剖的發展,許多既往理解起來較抽象的心電現象,現在都可以轉化為三維動畫播放,從而可以變抽象為具體,突破了心電圖教學的難點,全面降低了教學難度[4]。
3.6完善教學評價和反饋機制
教研室可基于各專業的教學大綱,構建適合該專業的、相對固定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效果評價可分為平時成績、理論考試成績以及心電圖讀圖成績。缺乏反饋或反饋機制不佳的教學就如同看不到療效的醫療一樣,無法實施進一步的改進。教學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教學反饋,教務處、教研室可以建立基于網絡的即時反饋機制,當堂課結束后讓學生立即進行反饋評價,評價內容應包括老師的授課技巧、教學內容的難度等。為鼓勵學生參與到教育教學改革中來,也可以將學生的反饋評價納入“平時成績”管理。及時的反饋一方面可以幫助發現學生的訴求,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帶課老師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學校教師整體的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心電圖在臨床醫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向廣大非臨床醫學專業的心電圖教學面臨著諸多挑戰。當代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善于運用網絡信息化工具,善于學習和借鑒教學經驗,注重教學反饋評價,努力改進心電圖教學方法;善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學習效果,努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的高級醫學人才[9]。
參考文獻
[1]劉璽芳,王靜,武楊,等.心電診斷學教學現狀及改革措施[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2,33(5):97-98.
[2]李曉東,丁建浩,朱肖鴻,等.三維動畫模擬心電圖波形的制作與應用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6,36(3):425-428.
[3]李小榮,張林忠,張鳳祥,等.留學生心內科見習帶教的實踐體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3):314-317.
[4]李莉.不斷改進心電圖教學方法,提高臨床醫學生的心電圖閱讀技能[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2):985-986.
[5]高敏.心電圖臨床教學的幾點思考[J].安徽醫學,2012,33(10):1390-1391.
[6]王德國,張鳳祥.三維電生理圖在心電圖理論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江蘇實用心電學雜志,2013,22(1):506-509,519.
[7]王德國,丁丁,汪源經,等.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的心電圖教學體會[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7,26(1):43-46.
[8]詹華奎,戴萬亨,張泉,等.心電圖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8,28(4):64-65.
[9]王登科,戴新文,朱繼紅,等.《人體解剖學》教學現狀及教學模式改進與實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3,34(6):100-102.
作者:陳麗靈;李小榮;支曉卉;張鳳祥;楊兵;陳紅;李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