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生物技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生物技術專業是一門涉及到民眾生活各個領域的專業,主要應用于醫藥、食品、生物能源與生物催化等領域,現已經成為本世紀初增長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為拓寬辦學途徑,近年本系新開設了生物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具有醫學背景與生物學技術的“理醫融合”交叉人才.至今,首屆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即將畢業,在經歷一輪實踐之后,系部將要在原培養方案基礎上進行適當修訂.本文將對已有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環節、教學科研平臺建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本科生導師制、師資隊伍建設等具體做法進行總結,并發現問題,且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完善建議.
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更是生物技術的世紀.生物技術專業是一門關系民眾生活各領域的專業,主要應用于醫藥、食品、生物能源與生物催化等領域,現已經成為本世紀初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1].《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重點關注生物產業,狠抓生物制藥、現代中藥、生物育種、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發展[2].目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稀缺,嚴重阻礙了相關行業的迅速崛起,因此從事生物技術研發的人才倍受用人單位青睞.隨著生物醫藥行業的蓬勃發展,在生物制藥、生物制品、生物保健品、生物制劑等領域,生物技術的應用更加普遍.對既具有醫學基礎背景,又能從事生物技術產業研發的應用研究型醫學生物技術高級復合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自20世紀末開始,國內很多高校都陸續增設了生物技術專業,但辦學層次和水平差異明顯,此外學科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尚存在較大差距.分析發現,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滯后成為了上述差距產生的主因.事實證明,為實現國際一體化,使生物技術專業教育具備國際趨勢和中國特色,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科教育體系,處理好學科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關系,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勢在必行[3-8].應我校第十一五、十二五總體發展規劃和辦學定位要求,為拓寬辦學途徑,培養具有醫學背景與生物學技術的“理醫融合”交叉人才,2003年開始招收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是安徽省首個在醫學院校成立的生物科學專業.歷經十余年建設,我系在學科建設、軟硬件建設、本科生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研究、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近年來,在生物科學專業積淀基礎上,本系新開設了生物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的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該專業的開設,進一步提升了生物學學科建設水平,并有效支撐了我?;A醫學與臨床醫學學科發展.至今,我系第一屆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即將畢業,在經歷一輪實踐之后,系部將要在原培養方案基礎上進行改革.本文對將已有具體措施進行總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完善建議.
1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
具體措施: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一批既掌握現代生物學基本理論和技術,又熟悉醫學基本知識的生物醫學復合型人才.所培養人才主要輸送進入高校、科研機構、生物醫藥公司等單位,從事教學、應用型研究工作、或參與生物領域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為貫徹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我系科學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并制定了“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培養計劃”.注重生物學與醫學學科融合,綜合課程的設置、實驗課程體制改革,科研促進教學,強化并拓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網絡教學.隨著國家專業目錄調整和學校的全面發展,在已有培養方案中,“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得以顯著體現.依托醫學院校醫學課程資源優勢,結合生物學學科特點,及時調整醫學相關課程和講授學時.聚焦生物學和醫學學科前沿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鞏固重點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和學生知識結構中的地位,確立各門課程教學時間和教學力量的合理分配,增設與醫學密切相關的內容.實現本專業核心課程省級精品化.強化基礎理論知識,確定合理的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方向模塊課和選修課的比例.將單一的必修課模式調整為必修和選修課兩種形式.減少必修課學時數,增加選修課,確保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改革實驗教學體系,增進現代生物探索性實驗的科學性,擴大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的覆蓋面,形成宏觀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分層次的綜合實驗課程體系,從而訓練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操作技能.在校內率先啟用學分制,使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科學、合理.存在問題:近年來,由于國內生物學科相關專業人才普遍存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尤其是在部分師范院校、農業院校等生物技術停招、限招等不利氛圍下,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生源質量略有降低,在校生專業思想不穩定.解決建議:為適應學科發展需要,我系應對全國綜合性院校、師范院校、農業院校與醫學院校開設生物類專業現狀及招生情況進行廣泛調研,并與用人單位展開深入交流.應進一步把醫學課程與生物學課程有機結合起來,使生物學與醫學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補充.應進一步明確醫學院校生物學科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需著重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實用型生物醫學人才.
2注重實踐教學環節
具體措施:實踐教學是訓練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創新能力,提升綜合素質的主要教學環節.本系一貫重視教學基地建設,竭盡所能爭取條件,根據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的要求,構建高水平實習平臺.現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共31家單位建立了實習基地,較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實踐教學,保障了本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同時,注重對現有實習基地加強教學管理,精心遴選優秀帶教老師,并逐步探索校企合作培養新模式,確保實踐教學有序進行.參與制定了《蚌埠醫學院實習管理手冊》《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管理辦法》,對學生實踐教學情況及教師帶教情況進行督導和評價.此外,制定《高水平生物醫學實踐教學基地評價及建設原則》,充分發揮產學研優勢,通過調研企業綜合實力,力爭平均每年新增2-3個實習基地,定期選派教師帶領學生到現有實習基地,如醫學相關高校及科研單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院科研中心/中心實驗室、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物醫藥制劑公司等單位進行見習鍛煉.并實現以實習促就業,以就業帶動新的實習基地開發.存在問題: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發展,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然而,高校生物學科相關專業在人才培養上仍存在結構性短板.另外,實習基地實踐教學指導與管理能力參差不齊,目前尚缺乏完善的教學質量監督系統以及科學的評價管理體系.解決建議:進一步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注重學生管理;繼續完善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根據生物學專業人才培養特點,針對現有實踐教學基地進行系統分析,全面掌握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實習基地規模、科研條件、師資隊伍層次、項目經費、等情況.掌握學生在實習基地學習、工作、生活條件、學生畢業論文質量與促進學生就業等方面狀況.為實踐教學環節的良好運行提供理論依據.
3教學科研平臺建設
具體措施: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科學,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本系“生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成立于2005年,為校、系兩級管理實驗室,2015年獲批安徽省省級試驗示范實訓中心.依據生物學科進展前沿進行統籌規劃和建設,確立以更新實驗內容、補充儀器設備、優化育人環境為抓手,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綜合性、先進性實驗技能訓練,使之成為創新人才培養平臺.該中心負責生物科學、臨床醫學等各專業相關學科的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該中心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使用、統一管理”的運行管理模式,對實驗教學課程的統籌規劃與設計、各類實驗教學資源的集中管理與共享、實驗物資和儀器設備的集中采購以及實驗教師的統一調配與考核.實驗中心下設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生物技術和遺傳學等學科實驗室,同時還設置了與教學相關的細胞培養室、細菌室、圖像分析室、染色體研究室等,實驗室使用面積達1500m2;近年逐步配備了ECM2001細胞融合儀、尼康TE2000E全光譜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奧林巴斯顯微操作系統、奧林巴斯熒光倒置和正置顯微鏡及圖像微機采集系統、ABI公司Q6Flex實時熒光定量PCR分析系統、染色體圖像分析系統等各種先進儀器設備,滿足了教學與科研需求.所有儀器均對教師與本科生全天候開放.存在問題:盡管實驗條件和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進,而且各種專項本科教學研究經費每年都有增加,但隨著近年來生物科學系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面向全院開設實驗課程,所以實驗教學資源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實驗室空間嚴重不足,實驗室與儀器設備均超負荷運轉.解決建議:建議學校在校級層面考慮,與其他系部實驗室共享.學校下撥的本科教學常規經費確略顯不足,如每次實驗消耗大量的試劑及用具,隨著實驗成本的不斷提高,經費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系部為保證教學質量,貫徹落實學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積極向學校爭取,并通過其他渠道申請省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進行補充,另外將加強試驗儀器設備的信息化的管理,向全校開放,增加儀器設備使用效率.
4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
具體措施:系部非常重視教學質量保障,不斷加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培養過程、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管理、教師評價、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等方面,建立了教學質量保障標準體系.成立了由系部領導、教學秘書、教研室主任教學管理隊伍.教學質量保障的制度系統則是監控體系得以有效運行的保證.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聽評課制度、評教評學制度、教學檔案管理制度、試卷命題與評閱檢查制度、考試巡考制度、畢業(論文)設計檢查制度、實習實訓檢查制度、學生學習預警制度、年度教學質量測評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制度、學生導師指導制度、教學能力人人過關制度、新進教師教學技能提升制度等.由高職稱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對該課程的改革全面負責.建立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質量全程跟蹤體系.通過學生網絡評教、教學督導和校系領導聽課評價以及教師自評等方式監控所有教學活動的進行.建立學生畢業論文雙導師制,由實習基地帶教老師和專業課老師共為指導教師,負責畢業論文的查新、開題、實施及論文的撰寫.建立“四個到位的保障體系:確保本科教育教學“管理到位、投入到位、激勵到位、監督到位”,為學生融“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創造優秀的成才環境.存在問題:教學質量反饋信息的利用率偏低,不利于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課程數字資源建設的完成率、優秀率還有待提高.課程建設尚未完全達到學校數字資源建設的要求.解決建議:積極掌握和利用教學質量信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本科教學工作是系部工作的首要任務,因此,在年度教學考核、績效考核與職稱評審認定時應向本科教學傾斜,使教師能夠積極地參與本科教學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繼續在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方面下深功夫,夯實學生的專業基本理論、實驗技能、創新意識,以確保學生的專業能力不斷滿足用人單位需要,提升就業質量與繼續深造學生比例.
5施行本科生導師制
具體措施:師生關系是高校里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之一.大學老師課外與學生交流機會較少,為加強教師對學生專業思想、學習、個人發展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從2015年起,我系在生物技術專業開始推行全程專業導師制,即從入學后就進入專業導師團隊,參與導師科研;在就業和考研方面指導和培訓,鼓勵本專業的學生繼續深造,在考研課程、報考學校和專業方面提供指導.存在問題:師生比較低,筆者作為第一屆本科生導師制的導師,目前帶教10人.高校教師不但要從事教學工作,還要從事科研等其它多項工作,使得這些教師難以完全落實本科生導師職責;導師指導方向存在局限性,制度實施過程中,導師基本上只是發揮了科研指導的作用.解決建議:采用開放式導師,導師資源短缺嚴重制約導師制運行,短期內難以解決.建議盤活校內的教師資源,拓展校外教師資源,同時可考慮尚有帶教精力的離退休教師,以及高年級品學兼優的學生導師,以協助教師導師完成各種工作.完善導師制與輔導員制并行機制,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本科生導師的作用.
6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具體措施:師資隊伍是學科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科學人才梯隊配置、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工作是師資隊伍建設的核心問題.本系師資隊伍建設已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的發展之路.積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在職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和引進博士,提升教師的學歷水平;通過內培外引,在教學團隊建設、專業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培養等方面初見成效.所有高級職稱教師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增強課程吸引力的同時亦使得學生切實接受最新的科研進展和創新思維的訓練.加強“專業課程群”課程管理模式下的教學團隊建設.圍繞課程群建設教學團隊,教學團隊負責人由教學名師擔任,課程負責人由骨干教師擔任,不同職稱教師作為教學團隊成員,職稱結構合理.重視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師參加工作后,系部或教研室將指派1-2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與科研能力的老師擔任指導教師.鼓勵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錘煉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授課方法,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存在問題: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較高,年齡結構較為合理,但具有醫學背景、國外經歷的教師數量偏少,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還相對比較低,缺乏在省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學校設置了高水平科研人員引進計劃,但沒有引進高水平教學人才計劃,所以缺乏高水平領軍人才與高水平教學型人才隊伍.解決建議:以全面提高教學科研人員整體素質為出發點,以培養教學及科研的“雙優型教師”為根本目標,堅持通過引進、深造、進修等手段,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的學歷、職稱、年齡構成.重點引進或培養高水平博士,改善團隊的專業結構,力爭博士人才的比例達50%以上,正高級(教授)職稱比例達30%.強化師資梯隊建設,加大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對新進缺乏醫學背景的教師,在入職前兩年選修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積極推進團隊骨干教師的培養,努力建設一支以中青年專家為學術帶頭人,以教授為中堅力量,學科、學歷、年齡結構相對合理、學術造詣較高,科研創新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科研人才隊伍.鼓勵教師到國內外進修學習,加強教學與科研團隊建設.努力建設適應未來生物學學科發展的學術梯隊,特別注重對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的培養.積極組建科研團隊,加強合作,為整體科研水平提升奠定基礎,根據學科發展優勢,積極培養在省內具有較大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通過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更好完成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健全的人格、較好的人文修養、良好的身心和專業素質;掌握現代生物學與醫學基本知識;具備系統的現代生物技術,創新意識、創造思維、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清波,張學文,陳智勇.農業院校生物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2,11:48-50.
[2]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R].2016.
[3]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生物技術專業規范[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2,2(1):3-10.
[4]陸健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高校生命科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高校生命科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文集,2006[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高校生命科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高校生命科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文集2007[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李天星.生物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7383-7384.
作者:付應霄 劉長青 湯必奎 廖亞平 黃銀久 梁猛 吳守偉 韓力 陳昌杰 單位:蚌埠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