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開放性實驗在運動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中采用了開放性教學模式,增加了設計性及綜合性實驗。開放性實驗在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團結協作精神;促進了指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實驗儀器的有效利用。
關鍵詞:
開放性實驗;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
運動生理學是體育學科中重要的基礎理論應用課程之一,它是一名實驗性的科學,很多知識是通過實驗得來的。運動生理學實驗教學同其他實驗課一樣,附屬于理論教學。運動生理學實驗是運動生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綜合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使理論知識在實驗中得以驗證和消化。實驗室作為教學、科研和為社會服務的基礎,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實驗室開放是目前我國高校實驗室改革和發展的大趨勢。實驗結束后,對實驗室進行開放,讓學生自己選擇在學習過程中自認為不足的部分或有待深挖的部分進行自擬實驗,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傳統實驗教學模式中增加開放性實驗
吉首大學體育學院傳統實驗教學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每次實驗課教師采用統一講解實驗目的、原理、實驗儀器、實驗步驟以及實驗結果的記錄和分析等教學模式。講解后,老師示范,然后,每位學生做相同的實驗操作。這樣,學生在實施的過程中都是按照實驗教材的固定方法被動的操作和接受,結果是有興趣的同學按老師的要求操作一遍,無興趣的同學干脆不做實驗,等其他同學做完抄襲他人的實驗結果。這種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加開放性實驗很好的改變了實驗內容不僅包括傳統教學實驗,更主要的是把理論與技術創新相結合。首先,學生根據需要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并與任課老師討論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終確定方案并由其獨立完成實驗,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最后對實驗結果予以評價,這樣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
2開放性實驗增加了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
吉首大學體育學院的《運動生理學》總學時為80學時,而實驗課時只有14學時。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的實驗較少達不到50%,與教育部本科院校教育水平評估標準“綜合實驗達到80%”的要求相差甚遠。沒有創新性實驗。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學生科研素質,在原來的實驗基礎上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學生根據體育運動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自己設計方案并由其獨立完成實驗,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最后對實驗結果予以評價,這樣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
3開放性實驗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更好的掌握和更深的理解
要想使所學知識能夠被更好地消化吸收,就要“學以只用”。目前學生學習運動生理學學習的模式是以記憶知識點為主,對其掌握不太靈活。比如相同的知識點在考試時學生知道怎么作答,但在實驗操作時不能靈活運用,實驗和理論知識脫節。開放性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將課題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相對應的實驗相結合,那么學生在設計方案時要考慮到其合理性和有效性,這樣,自然而然的將理論課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使理論知識能被更好地掌握。
4開放性教學提高學生學習地積極性
以前學生普遍存在對實驗課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如何運用及有什么作用都不清楚。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老師依照講義中固定步驟完成實驗即可,學生就養成了按部就班的習慣,養成了抄襲他人作業的習慣,就不會去獨立思考問題,不會有創新意識。一節實驗課結束后,有些學生連實驗目的、原理、意義都不了解,甚至對理論課中對于理論課中所學的概念也不清楚,這些現象在當前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可見。說明傳統實驗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放性實驗的方案和內容是學生自己設計的,那么實驗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方向。比如,運動中最大攝氧量的測定,學生對這些內容有濃厚的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有了很大提高。
5結束語
在運動生理學教學中,開放性實驗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有了學習動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通過創新性實驗有效的提高了本科生的動手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同時,開放性實驗也促進了指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實驗儀器的有效利用,本院資源的合理整合。
參考文獻
[1]王子康.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開放性實驗教學[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0(3):106-107.
[2]陳析華.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J].科學教育論壇,2005(10):123.
[3]韓云海,李海嶺,吳煥周等.開放性實驗教學模式的分析與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9):163—165.
作者:唐麗 單位: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