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性胸椎管狹窄手術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資料與方法
退行性胸椎管狹窄癥13例,男9例,女4例;年齡46~73歲,平均57.3歲;病程5個月~9年,均無明顯外傷史。除1例發生3節段胸椎管狹窄,其余均為1或2節段中下胸椎病變。5例典型的首發癥狀是雙足麻木、無力,進行性上行并加重;3例行走不穩,足底如踩棉感。4例以季肋及腹部放射痛為首發癥狀,其中2例并發大小便功能障礙。體征:10例相應節段胸腰部有不同程度扣擊痛。所有病例均有下肢肌力的減弱,相應的脊髓病變平面以下的感覺減退。膝、踝反射亢進,髕陣攣,Babinski征陽性10例;肌張力增高11例,減低2例。
影像學資料:所有病例皆行X線、CT和MRI檢查。X線表現多為:胸椎的椎體骨質增生,關節突增生肥大內聚,椎板增厚,椎間隙變窄,黃韌帶或后縱韌帶鈣化。CT橫斷面掃描顯示椎管形態,黃韌帶、后縱韌帶的骨化及相應節段病變脊髓受壓情況。MRI可顯示整個脊髓受壓情況。
手術方法:患者均在局麻下手術,俯臥位,后正中入路手術治療。C臂機透視下準確定位后,暴露出需切除椎板范圍的上、下各一正常棘突及椎板,確定切除椎板范圍,行半關節突全椎板整塊切除術治療。對椎板過于堅硬而咬除困難者,可采用鋒利的骨鑿一層一層地剔除椎板。當患者出現胸部疼痛或下肢放射痛時,更換水沖頭高速磨鉆,仔細打磨剩余椎板,經過上述操作可以祛除大部分椎板。殘余和脊髓硬膜緊密粘連的椎板或骨化黃韌帶,可用止血鉗輕輕提起殘余邊緣,尖刀自殘余椎板周圍向中心小心分離,顯露硬脊膜,整個椎管充分減壓至脊髓恢復搏動,相應的神經根松弛。徹底止血后逐層關閉創口,傷口內放置引流管。
所有病例皆得到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6年,平均27個月。參照Mann五級評分法[1]制定術后療效評價標準。①優: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復,參加工作或具備工作能力。②良:Mann五級評分法脊髓功能改善1級以上。③可:改善不足1級或沒有改善。④差:脊髓功能障礙較術前加重。
結果
本組資料隨訪結果顯示:優6例,良4例,可3例,優良率為77.0%。本組療效差的3例患者中,1例因脊髓壓迫時間過長導致不可逆性脊髓損傷(術前MIR已經證實)。另2例患者伴有明顯的后縱韌帶骨化,且病變范圍累及2個節段以上。無1例出現脊髓損傷、術后感染等并發癥。
討論
胸椎管狹窄與退行性變的關系:本組患者年齡較大,均有長期的重體力勞動史。術前影像學檢查除了胸椎外,頸椎或腰椎也顯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由此可以證實胸椎管狹窄癥主要是由退行性病變引起。因為年齡和重體力活動的原因,導致脊柱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變。這些部位的長期退變,使附著于椎體上的纖維環和椎體的縱形韌帶受到病理性牽拉和刺激,形成新骨增生,脊柱活動度減小,余節段的活動度代償性增加。這種超過生理范圍的過度活動勢必使椎間關節和黃韌帶遭受巨大集中應力,反復損傷,修復代替,最后形成胸椎管狹窄[2]。上胸段活動少,相對穩定,腰椎活動度大,因此處于連接的下胸段更容易發生代償性的活動增加,這也是胸椎管狹窄好發于下胸段的原因。
胸椎管狹窄手術方法的選擇:胸椎管狹窄導致脊髓受累,多數系增生骨贅和肥厚的黃韌帶等鈍性壓迫所致,保守治療一般無效,手術行椎管減壓才是可行的治療方法。胸椎管狹窄癥一旦確診后應早期手術,否則因脊髓進行性持續受壓導致不可逆性脊髓損傷。因為胸椎管狹窄病變絕大多數為前、后壁退變同時存在,所以如果單純地采用前方或側前方入路,不能同時滿意地解決后方或側后方病變。根據胸椎管狹窄癥的這種病理解剖特點,我們采用后路削薄、打磨等微創操作行椎板切除和側方減壓,以充分地擴大胸椎管,解除脊髓和神經根壓迫。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脊髓,避免手術操作過程中加重其損傷。如果采用經胸或經胸膜外的前方或側前方入路進行手術,其手術創傷大;而且胸椎的前后柱均遭到“破壞”,脊柱的穩定性受損,需要考慮前路或后路內固定以維護脊柱的穩定性[3]。
胸椎管狹窄癥的預后:胸椎管狹窄的預后與眾多因素有關。一般來說,病程短,術前感覺肌力無嚴重障礙、MRI示脊髓信號正常者,手術減壓充分者,常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術前截癱嚴重,脊髓本身已有軟化者,術后脊髓功能恢復一般不理想。術前影像學檢查示胸椎管狹窄是多節段時,因為僅對狹窄嚴重的節段進行減壓,遺留的狹窄較輕的節段或多或少會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同時,脊柱減壓范圍過于廣泛將影響脊柱的穩定性,同樣會影響脊髓功能的康復。若這些病變較輕的節段進一步退化,就會引起新的嚴重的狹窄,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這也成為胸椎管狹窄再次手術的重要原因[4]。另外,胸椎管狹窄的預后還要受到胸椎間盤突出和后縱韌帶鈣化等病變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