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專預防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為探索大專層次預防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采用方便抽樣,以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32位杭州醫學院公共衛生系校友展開調查。崗位能力最重要的前四名分別為“掌握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掌握開展疾病預防控制、重點人群保健、衛生監督等公共衛生服務基本技能”、“能開展公共衛生現場調查和資料處理分析”和“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衛生信息的收集與報告”;崗位課程的前四名則為流行病學、傳染病學、慢性病綜合干預和衛生統計學。由此,按“服務基層突出實用”的教學理念,大專層次預防醫學應著力培養肯做、能做、應用型、操作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增加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定向輸入。
關鍵詞:
預防醫學;大專;培養模式
在新時代醫藥背景下,兼顧防治職能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亟需一批專業的公共衛生人才。然而,浙江省高校每年的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已不能滿足本省基層需要;且畢業生學歷均為本科及以上,畢業后愿意去基層就業的少之又少[1]。與此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普遍反映沒有該專業的畢業生前來應聘。由此看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人才緊缺”的局面已尤為明顯。為緩解基層壓力,在已取消該專業近十年的今日,新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又重新設立了大專層次的預防醫學專業。由此,在新常態的辦學背景下,明確大專層次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定位,調整專業培養方案,適應新的崗位需求,已勢在必行。
一、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2015年11月以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公共衛生系畢業的,目前在浙江省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第一線工作的32位校友為調查對象。
(二)調查方法
調查采用方便抽樣,以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32位校友展開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基本個人信息、基層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應具備的崗位能力和大專層次預防醫學專業的職業崗位課程設置意見等。
(三)統計方法
雙遍錄入問卷,并以0~4分依次賦值問卷選項中的“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和“非常重要”。
二、結果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中,男性19人(59.4%),女性13人(40.6%);碩士及以上4人(12.5%),本科24人(75.0%),大專3人(9.4%)和中專1人(3.1%);高級職稱10人(31.3%),中級16人(50.0%),初級3人(9.4%)和無職稱2人(6.3%)。
(二)大專層次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崗位能力分析
在結合現階段醫療衛生機構實際工作的基礎上,調查表中設計了9個崗位能力的選項。調查結果按平均得分排序。崗位能力最重要的前四名依次為“掌握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3.78分)”、“掌握開展疾病預防控制、重點人群保健、衛生監督等公共衛生服務基本技能(3.78分)”、“能開展公共衛生現場調查和資料處理分析(3.5分)”和“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衛生信息的收集與報告(3.5分)”;能力要求位于中游的是“能圍繞社區公共衛生問題實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3.43分)”、“掌握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熟悉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技術(3.47分)”和“初步具備社區公共衛生問題處置能力(3.34分)”;但現實工作中對“熟悉資料查詢和計算機應用的基本方法(3.22分)”、“熟悉衛生管理的基本原理及與我國衛生相關的法律法規(2.75分)”的崗位能力要求并不高。
(三)大專層次預防醫學專業的職業崗位課程設置意見
調查表中另行設計了“流行學”等18門專業課程,由被調研對象對其進行重要性評價(表2)。崗位課程最重要的前三名依次為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和慢性病綜合干預,而排在末三位的課程則是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毒理學基礎和外科學總論(含婦產科學)。
三、討論
大專層次預防醫學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應滿足公共衛生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基層工作的實際。本次研究以崗位能力調查結果為導向,為培養方案的制定開拓了思路。
(一)按“服務基層突出實用”理念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在《衛生部財政部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指導下,結合調查結果,大專層次預防醫學專業應構建以職業道德修養和基層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三年制專科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基層實際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內容,按“突出基層和重在實用”的理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著力于培養“肯做、能做,應用型、操作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
(二)按“經典+特色”的思路構建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
本次調查顯示:部分傳統預防醫學課程,如《兒少衛生學》、《職業衛生學》和《衛生毒理學》等課程的重要性僅位列下游,而特色課程《慢性病綜合干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卻位列上游。因此,摒棄一些基層接觸較少的服務內容的教學,添加基層服務必需的知識和課程十分必要。換言之,可按“經典+特色”的思路構建大專預防醫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即:按傳統設置通識課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相關課程,同時根據基層工作需要,結合公共衛生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要求,增設特色課程《慢性病綜合干預》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
(三)以“公共衛生能力培養兼顧執業醫師考試”原則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針對傳統本科預防醫學教育存在的“實踐不足、應用能力差”等問題[2-3],大專預防醫學專業應建立以“公共衛生能力培養兼顧執業醫師考試”為核心的專業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實踐教學與工作崗位無縫對接。以培養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為目標,開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結合公共衛生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大綱要求,開設《預防醫學綜合實驗》;充分利用現有省級示范實訓基地——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實訓基地,搭建社區衛生診斷技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實訓平臺,強化學生開展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實施多站式專業技能考核,著力提高學生的現場調查、現場檢測、樣品采集、應急處理、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具有服務基層意識和能力的公共衛生人才。
(四)堅持防治結合開展實習實踐,突出培養學生服務基層的意識和能力
基層衛生方向堅持“防治結合”的原則組織學生的畢業實習,其中縣級人民醫院實習12周計8學分,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習12周,計6學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習18周,計9學分。通過縣級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三階段的現場教學實踐,進一步鞏固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為畢業后能夠勝任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疾病預防與控制、健康促進等工作創造良好條件。
(五)加強校地合作,多方聯動,采取訂單式或定向委培,按需培養
借鑒我校開展浙江省“農村社區臨床醫師定向委培”的工作模式[4-5],在政策允許下,結合行業實際,良性互動,開辟基層公共衛生人才定向委培模式,力求建成一條適應基層需求的、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專科預防醫學培養途徑。綜上所述,大專層次預防醫學專業應按照“服務基層,突出實用”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著力培養肯做、能做、應用型、操作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卓成.預防醫學生基層就業問卷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8):1180-1181.
[2]林立,劉永春,高波.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3):10-11.
[3]李金娟,金華,張艷,吳建軍,岳嘉,裴凌云,靳利梅.中醫院校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5(23):15-16.
[4]趙海軍,馬麗娟,沈清,鐘要紅,陳定灣,范春紅,戴苡,郭永松,陳勇.農村社區醫生定向培養公衛相關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9):17-18.
[5]趙海軍,沈清,鐘要紅,郭永松,朱佩瓊,戴玉英,王嘉,陳勇,馬麗娟,蔣錦琴.農村社區醫生“定單式”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12):134-135.
作者:丁燁 沈清 鐘要紅 高啟勝 范春紅 單位:杭州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