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生牙齦出血調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81年WHO制定的口腔健康(牙健康)的具體標準是:牙清潔、無齲洞、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1]。而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早期癥狀之一[2],只有重視牙齦出血這一癥狀,才能夠有效的通過改變口腔衛生習慣等方面,預防牙周病。本次調查旨在了解海南醫學生口腔衛生保健情況,探討口腔常見病與牙齦出血之間的關系,促進醫學生保持口腔健康,為今后更廣泛深入開展醫學生牙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礎。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海南醫學院本科的學生從大一到大五各一個班,共768人進行調查。
1.2研究方法采用自制的口腔健康因素調查表。該調查表包含基本資料、自我評價的口腔健康程度表和口腔衛生習慣(刷牙的方法、次數、飯后漱口習慣、牙簽牙線使用情況)、牙齦出血情況、牙齦出血就診情況。于2011年5月24日開始為期一周的調查,通過輔導員組織協調,以各班級為單位,發放調查表,集中按要求完成測試。本次共發放768份問卷,回收缺項<5項的有效問卷762份,有效應答率為99.2%。其中男性325人,女性437人,男女比例為0.74:1,年齡17~26歲,平均(22.01±1.84)歲。
1.3統計分析采用軟件Epidata3.0進行數據錄入,用統計軟件SPSS16.0進行分析,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
2結果
2.1口腔牙齦出血現況25.85%(197/762)的學生牙齦經常出血(平均每周一次),其中男生85人,女生112人,男女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27,P=0.870)。5個年級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8.981,P=0.062)。48.29%(368/762)的學生口腔有異味。每周平均出血次數為(1.74±0.44)次。發現牙齦出血會就診(含偶爾出血的)的占37.01%(282/762),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52人,男女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0,P=0.290)。
2.2口腔牙齦出血單因素分析由表1可見,在牙齦經常發炎、齲齒、牙結石、牙軟垢、選用小頭軟毛牙刷、正確的刷牙方式和飯后使用牙簽、牙線的習慣等因素方面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3口腔牙齦出血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以牙齦經常出血為Y(是=1,否=0),牙齦經常發炎(是=1,否=0),齲齒(有=1,無=0),牙結石(有=1,無=0),牙軟垢(有=1,無=0),選用小頭軟毛牙刷(是=1,否=0),刷牙方式(正確=1,不正確=0),飯后使用牙簽、牙線的習慣(是=1,否=0)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Back(wald)法進行因素篩選,結果見表2,進入回歸方程的因素有牙齦經常發炎、齲齒、正確的刷牙方式和選用小頭軟毛牙刷。
3討論
牙齦出血的病因較復雜,牙齦受到細菌感染及局部牙石刺激后,血管擴張,組織充血,牙齦質地變脆,稍受外力作用后即可出血。研究表明有25.85%(197/762)的學生牙齦經常出血(平均每周一次),男女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影響牙齦出血的因素有牙齦經常發炎、齲齒、正確的刷牙方式和選用小頭軟毛牙刷。使用硬毛大頭牙刷、豎刷或不正確使用牙簽、牙線都可能會引起牙齦被動出血,久而久之,牙齦受到細菌感染,導致牙齦發炎,最終出現經常性牙齦主動出血。齲齒不及時處理,牙齒破損,食物殘留,細菌繁殖,口腔潰瘍,導致牙齦主動出血。牙結石不定期清理會引起牙齦發炎而主動出血,因此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及時洗牙去除牙齒上積累的牙石,有助于使牙齦處于健康的狀態[3]。劉雪楠等[4]研究還發現另外一些口腔衛生習慣與牙齦出血和牙石的關系比較明顯和直接,有助于清除牙菌斑及減少出血和牙石,有助于保持良好口腔衛生狀況的目的。
總之,對于牙齦出血,要給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牙齦出血常伴有口臭,有礙學習社交活動,有時會帶來精神負擔。平時應注意口腔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用軟毛牙刷刷牙、清理牙結石并經常用淡鹽水和藥物含漱劑進行漱口,以減少菌斑的形成,達到減輕和預防牙齦出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