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護理量測量方法進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計數法計數法就是記錄護理操作的數量(人次)。此種方法簡單,護理人員容易執行,很多醫院采用此法進行工作量的統計。1.1簡單的計數統計法吳小燕等[2]對門診輸液室的工作量運用兩種記錄方法進行了計數統計的比較,一種是每日專人記量法,另一種是個人每天自行記量法,總工作量=病人總數×3+配藥、皮試、小壺入、肌肉注射的總數。結論是每天自行記量是實行護理工作量化、提高工作效率的較好方法。韓青[3]對兒科門診輸液室實行了護理工作量化管理,根據各班技術含量及所負責任不同確定不同分值,如每穿刺1例次計0.5分,每做1次皮試計0.5分等,每月最后1d計算總分。此種簡單的計數法在門診輸液室應用較為合適,也可以起到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的作用,但不適合病房護理工作量的統計,因為病房護理工作瑣碎,無法用簡單的計數法進行量化。1.2運用PRN(projectofresearchinnursing)系統統計護理項目頻次PRN直譯為“護理科研項目”,是目前國際上廣泛應用于醫院護理體系中的信息管理系統。崔焱等[4]應用此軟件對42例大面積燒傷病人進行了護理項目頻次統計。按護理項目的類別逐項累計入院3d每例病人所接受的直接護理項目的頻次,并按PRN要求填入“護理需求測量表”中,然后根據住院時間段分組,分組累計42例病人24h內某護理項目的頻次。此方法科學、準確、實用,值得護理人員繼續實踐和探討。1.3在護理工作量計數基礎上的加權法常用的計數法就是記錄護理操作的數量(人次),經匯總后即為護理工作量,計數法簡單,但所得數據的可信度差。北京協和醫院在計數法的基礎上采用篩選歸類法、專家咨詢法篩選、歸類出64項護理操作為護理工作量的測量內容,再應用“老手”打分根據護理操作的發生頻率和普遍性,最后篩選出50項進行了權重評定,統計分析后得到護理操作權重符合正態分布[5]。將加權后的護理工作量稱為護理工作當量,即護理工作當量=護理操作計數×護理操作負荷權重。并對護理工作量和護理工作當量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兩者結果有差異,能反映不同工作負荷的大小。顯然加權的數據對實際工作量的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
2計時法計時法是記錄護理操作所用的護理時數。由于每項護理操作的難易程度不一樣,護士完成各項護理操作時間不同,如果僅以頻次計護理工作量,不能真正反映護理工作勞動量。所以,在臨床中,很多醫院以計時法測量護理工作量。2.1測量不同病區、不同班次或不同病種所需護理時數不同的護理操作所需時間不一樣,每一項護理操作由不同的護理人員完成所需時間也不一樣,這與護理人員素質和經驗有關。因此,測量護理操作所需時間一般都用平均值來計算。朱冰船等[6]選擇不同工齡護士對本病房不同級別的病人測定每項直接護理操作的平均工時(每項操作測10次),統計本病房每天所有病人所接受的各項護理操作項目次數,共計1周。間接護理時間是為直接護理做準備的護理時間,如配制靜脈輸液、擺藥、醫囑處理等,由當班登記,1周后匯總。李金娜等[7]參照PERT計算公式Te=(a=4m=b)/6(a為完成1項操作最樂觀時間,b為完成1項操作最保守時間,m為最可能時間,6為常量),測量急診室不同班次所需直接和間接護理時間。張瑩等[8]連續記錄了上海5家三級綜合性醫院7個班的護理工作量,得出大型綜合性醫院各班平均護理時數為7.2h,與1991年類似調查平均護理時數325.9min相比,顯著增加了。直接護理時數占總護理時數比例為42.67%,與國外直接護理時間約為占整個護理工作的67.8%~77.2%相比有一定差距。將直接護理時數(188.92min)和間接護理時數(253.84min)與1991年調查(直接護理時數184.6min,間接護理時數141.3min)相比,直接護理時間增加不多,間接護理時間卻增加不少。王泓等[9]對普通胸科手術、先天性心臟病和瓣膜置換手術的病人術后3d的護理工時進行了記錄。通過對直接護理時間和間接護理時間的記錄,可以了解護理人員的實際工作量,為護士人力資源配備提供可靠的依據。2.2在計時基礎上考慮護理工作的勞動強度、技術含量及風險等因素在臨床上,護理人員常用工時法來統計護理工作量,但工時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一定難度,臨床實踐中不可能逐項、準確地記錄各項操作的時間。而且臨床護理工作的各項內容都包含著一定的勞動強度、技術含量和勞動風險。萬宏偉等[10]在工時法的基礎上,根據臨床各項護理工作所包含以上3方面的內容進行了量化研究。根據護理操作項目的護理時間沒有顯著性差異進行歸類(Ⅰ、Ⅱ、Ⅲ),并計算出每類護理操作的平均時間,組織護理專家對不同的護理操作進行技術風險系數的確定,每項操作的護理時間乘以風險系數即為護理操作時間,并將其時間折算為護理分值。每個病房的工作量是以各項操作來計分,每項操作又包含6個方面的內容,即床位利用(5分)、護理級別(7分)、夜班情況(15分)、技術含量(10分)、環境風險(3分)、勞動強度(60分)。各科室的賦分的原則,除夜班情況為固定分值外,其余各項賦分采用分段統計計分,即區間值:5%、25%、50%、75%、95%。再根據各病房人均值所在的6個區間賦分,將各項目所得分累計相加即為該科室所得工作量總分值。此方法考慮了各項護理操作的勞動強度、技術含量和風險,同時也考慮到了各科室的人員數量與工作量的關系,所得工作量結果直接可以明確各科室的工作量之間的差別。但是量化內容和賦分原則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的檢驗。2.3以等級護理計算護理時數黎明等[11]選擇發生頻率高的護理項目直接護理32項、間接護理28項,把每項操作所需時數分別套入等級護理內容的相應項目中,用加權平均法微機處理得出每名病人每日平均護理工作所需時間為177min。此方法測算出每個病人的平均護理時數,根據病人數就可以測量出護理工作量,但不同醫院和不同科室的每個病人所需護理的內容不相同,是否有代表性有待進一步研究。成翼娟等[12]抽取36個病房的特級護理、一級、二級、三級護理病人各1例進行45項直接和33項間接護理項目,運用自我觀察法對所需護理時間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平均1例病人白班所需間接護理時間為36.4min。該時間與林菊英1980年對7所醫院護理工時測定所測得的20min相比有大幅度增加。此研究沒有測算出平均1例病人白班所需直接護理時間為多少,只是提出了不同科室和不同護理級別的直接護理時間有差別。2.4根據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分級計算護理時數分級護理根據病情的輕重將病人進行分類,與護理需求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周素鮮報道不同病種同一護理級別直接護理時間是不同的。邵愛仙等[13]根據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級計算護理工作量。ADL評定按Barthel指數評定法,分為4個等級,Ⅰ級:100分~60分,生活基本自理;Ⅱ級:60分~40分,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Ⅲ級:40分~20分,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Ⅳ級:20分以下,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結果,在54項操作項目中,不同ADL等級的病人,有23項所需直接護理時間不同。說明在計算直接護理時間時,應根據不同ADL等級賦予相應的分值才能使數據更準確。測量24h平均間接護理時間為42.33min,不同ADL等級病人的護理時間呈遞進關系并有顯著性差異,但不同科室之間相同ADL等級所需的護理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按不同ADL等級計算護理工作量有較好的代表性。3賦分法3.1以賦分法方式測量護士人均工作量崔燕萍等[14]選擇13項護理工作作為護理工作量測量的主要內容,并對之賦分:入院人數(8分),出院人數(8分),日占用床位數(6分),日病危數(16分),日一級護理人數(12分),日二級護理人數(6分),死亡人數(6分),輸液人數(10分),注射人次(5分),抽血人次(8分),穿刺人次(5分),其他操作人次(5分),搬床人次(5分)。每個季度計算出全院各病區13項工作量,再將每一項工作量分別除以該病區護士的在位人數,計算出人均工作量。用人均工作量除以全院本季度那個病區此項人均工作量最高指標值的商,再乘以各病區該指標的數值即為各病區每項指標的得分。不管病區的開放床位是多少,此方法不僅能真實地反映各病區每月實際工作量,有利于護理管理者進行合理的人員調配,而且容易統計。3.2運用“軍衛一號”計算機網絡資源對護理指標賦分統計護理工作量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運用“軍衛一號”計算機網絡資源,根據統計項目的操作特性、護理工時、人力投入、風險程度、技術難度等對護理工作指標賦分,總床日數:每1床日1分(ICU床日5分);出科人數:每人1分(含出院、轉出、死亡);病例分型:以每例計,D型10分,C型8分,B型5分,A型3分(非手術科室指標);手術例數:以每例計,特大手術12分,大手術10分,中手術5分,小手術3分,分娩8分(手術科室指標);等級護理質量:以每1床日計,特級護理20分,一級護理5分,二級護理3分,三級護理1分;治療護理量:每人0.1分~1分。其中等級護理包含了巡回護理、病情觀察、病例書寫、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大小便護理,以及口腔、會陰、皮膚、頭發護理、床鋪整理等基礎護理內容[15]。護理工作量數據由軟件自然生成,大大提高了護理統計工作的效率。4小結近幾年,我國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量測量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不同科室和不同醫院都有不同的測量方法,總體來說,我國以計數法和計時法測量護理工作量占多數,簡單的計數法和計時法逐步被取消,只適合門診注射室的工作量統計。運用計算機和不同軟件統計護理工作量的方法逐漸增多,這樣大大提高了護理工作量統計的可信度和效率。有學者以等級護理級別來測量直接和間接護理時數,從而測算出1例病人白班所需護理時間,對統計護理工作量有一定參考。等級護理是根據病情的輕重進行分類的,而不是以病人處理能力來評定,與護理需求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因此有學者根據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級來測量護理時數,此方法更能客觀反映護理工作量,值得護理學者借鑒和思考。由于護理工作量的范圍廣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僅以護理時數和護理次數為標準測量護理工作是不夠的。因此,有學者在測量護理工作量時考慮到了護理工作技術含量和風險系數等因素的影響,以賦分的方式統計護理工作量。此方法科學合理,只要各項護理工作的技術含量和風險系數評定準確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方法。所有這些研究都為護理工作量的測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護理工作測量方面最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護理工作范圍的確定,這是廣大護理人員不斷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