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標準化病人醫學教育狀況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高等醫學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擴招以來,高等醫學院校招生人數迅速增長。盡管國家對醫學教育進行了較多投入,但面對快速增長的學生人數,仍使得教學資源緊缺,對臨床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1]。由于學生人數的增加,臨床教學中往往是帶教教師對病人進行病史的收集,學生一旁觀察和傾聽,然而知識的更新、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以及臨床經驗的積累都離不開與病人的接觸。不能保證每名學生都能與病人溝通,導致學生臨床能力的下降。
2.患者及家屬自我保護意識的日益提高。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法律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患者不愿意被醫生當作活教材,拒絕配合教學工作,使臨床教學陷入兩難境地。由真實病人進行教學引起的醫療糾紛也有不少報道,使醫學院校在臨床實習帶教非常慎重,能不接觸病人的就盡量避免,這使學生直接接觸病人的機會越來越少,與病人的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限制。同時,隨著我國法律的日漸健全,一系列醫療法規的頒布,提倡尊重并保護病人的健康和權益,標準化病人的產生是大勢所趨,更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
綜上所述,標準化病人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這勢必為醫學教育改革帶來新的契機,對提高醫學生的臨床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二、SP應用到臨床教學中的意義
1.在較大程度上克服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SP通過親身感受結合實際情況和評分標準,給學生評價,并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記錄,為學生提供了逼真且全面的臨床過程和真實感受。
2.使考核更加公平、公正。每一名SP培訓一個內容,使每位學生面對相同的病人,相同的問題,使評價公平真實。避免了以往不同的學生采集不同病人的病史和體征所帶來的偏差。
3.利于人文素質及應變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重視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缺陷。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如何與病人溝通,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對SP進行培訓,使學生親身體驗對病人的人文關懷,鍛煉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SP為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提供了平臺,通過對SP的問診和體格檢查、與SP溝通交流、理解病人患病體驗、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等可以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三、標準化病人的應用情況
在我國SP主要應用在兩個方面:某專科臨床教學與考核及OSCE中。據文獻報道SP應用到專科教學中主要有診斷學中問診、查體技能訓練中、兒科學、神經科及外科見習中[2,3]。在這些應用中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和良好的職業態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標準化病人作為OSCE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學生的臨床能力,SP在OSCE中的任務是扮演某一特征性病例,回答學生的問診和接受相關的體格檢查[4]。1990年華西醫科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和九江醫學專科學校受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資助將OSCE引入我國。10多年間,部分醫學院校采用OSCE用于醫學生臨床技能評估中。SP在OSCE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何曉峰調查學生對SP考站的意見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適用于臨床技能考核,對SP表演的逼真性、評分的客觀性及反饋意見的正確完整性,大多數考生給予了肯定[5]。將SP應用到OSCE中越來越受到醫學院校的認可,各大醫學院校相互學習,將這種新型的醫學教育模式大膽的應用到醫學生臨床技能考核中,這勢必推動我國醫學教育的發展。
1.應用SP時應注意的問題。(1)注意培養SP良好的應變能力[3]。由于醫學生能力水平不一致,在問診時可能缺乏條理性或與提出所設計病例無關的問題,這就需要SP忠于原病例的基礎上能夠機智靈活的回答提問。要求SP對病例有深入的知識,可以應對各種場合。(2)考慮連續工作時間對SP的影響。在OSCE中可能每個SP要接受幾十人的問診與體格檢查,難免會造成SP的疲勞與厭倦,沒有耐心保持原來精神飽滿狀態,從而影響其對學生的評價,除了要求其有良好的職業態度,盡職盡責外,還要考慮SP連續工作的時間問題。曾勇[6]在SP連續工作時間對OSCE評分影響的研究中指出:半天中,SP連續工作l小時、2小時和4小時,其評分與打分醫生評分的一致性較為穩定,強調在志愿者SP同意的情形下,可以安排其連續工作半天。此研究只研究了半天中SP工作時間對于評分的影響,對于SP全天候工作沒有研究,建議盡量不安排SP的全天連續工作。(3)避免主動提供信息給學生,防止專業化。雖然挑選的是非醫學專業的SP,但隨著對醫學知識的學習和對病例的深入了解,SP容易向學生提供信息從而提示了學生,降低了考核的難度。另外,經過反復的訓練,SP會出現一定的專業化,在回答提問時出現醫學術語,或不由自主地誘導學生使考試難度降低。所以應該對SP進行個體化的訓練,加強其角色意識,避免專業化。
2.標準化病人的局限性。(1)標準化病人畢竟沒有真病人的體征,SP經過一系列培訓,但不能逼真地模擬所有體征。[7]SP只能模擬疾病的主觀部分,而難以模擬疾病的客觀表現,SP能模仿的疾病種類和癥狀是有限的。對學生的調查也顯示“標準化病人沒有真實體征,所能表演的病種比較有限”[8]。SP扮演的都是“典型”的病人,而臨床所遇到病人的病癥并不都是典型的。(2)SP個體差異及扮演的逼真性和穩定性導致評價標準的改變,所以要注意他們的反應和要求,盡量縮短其連續工作的時間。(3)SP病人要經專人招募與培訓,要付給一定的報酬,需要有一定資金的支持,由于國家在醫學教育投入上經費有限,使醫學院校在此方面經費壓力較大,面臨財力和投入的問題,給SP的應用帶來了困難。
3.今后的趨勢和研究探討的方向。在北美80.43%的醫學院應用SP作教學和(或)評估,并有48%由專門科室負責SP項目。[9]在醫學生和住院醫師的臨床技能教學與評估中受到了更大的關注,1993年加拿大還將SP應用于醫師執照考試中。日本成立了SP活動中心,主要是進行OSCE、臨床繼續教育、醫學教育研究、師資培訓等,更多的是用于畢業后繼續醫學教育。[10]而在我國限于臨床教學、醫學生OSCE、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多數僅用于進行OSCE。隨著各大醫學院校對SP這種教學模式的認識,將能在我國得到普及和成熟應用,SP應用的領域也將進一步擴大。SP教學模式的出現主要是提高醫學生的臨床能力,我國所開展的SP教學主要是應用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而在臨床上除了診斷治療疾病外,護理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護理人員來說,臨床能力還體現在進行正確的護理評估,準確找出護理問題、制定恰當的護理計劃和進行護理干預。SP教學模式同樣適用于護理專業的學生教學,將SP用于護理學專業學生臨床技能的訓練或考核是發展趨勢。國外還將SP應用到口腔醫學專業、藥學專業學生教學,隨著SP在我國的發展,在此方面也會得到長足的發展。SP應該發揮三種角色功能,在我國SP主要發揮著“病人”的角色,其作為評價者對學生評價的有效性及作為指導者的角色功能發揮是研究的方向和趨勢。應用SP對醫學生進行臨床能力評價,已經得到醫學教育界的認可,已達成共識。對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其實踐技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要使SP在我國醫學教育中得到普及,還需要政府、各大醫學院校給予一定的人力、財力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