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理護理在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在行影像學檢查患者中的運用效果。方法從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需行影像學檢查的患者中抽選94例,征得患者同意,通過抽簽進行隨機分組,甲組給予常規基礎護理,乙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評分。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比較接近,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均有所下降,較之于護理前,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相比之下,乙組患者的SAS評分下降幅度更大,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影像學檢查的患者心理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有助于檢查的順利進行,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理護理;影像學檢查;運用效果;SAS評分
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對影像學檢查的效果及后續治療均會產生影響,因此,應該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1]。本研究就心理護理在影像學檢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共選取影像學檢查患者94例,均為我院收治患者,病例抽選時間為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征求患者意見后,采取隨機抽簽分組。甲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18~68歲,平均(42.36±2.35)歲;乙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19~68歲,平均(42.37±2.3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上的比較,無顯著差異,臨床對比性強。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影像學檢查,排除有檢查禁忌患者,排除有精神焦慮患者。
1.2方法
甲組:給予常規護理,向患者介紹檢查項目、檢查設備以及檢查的意義、檢查前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和檢查中配合操作等,給予患者引導和相關行為指導,帶領患者到檢查區,幫助患者進行正確的體位擺放等。乙組:在甲組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首先,對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詢問導致患者焦慮心理的原因,并給予針對性指導,確保患者情緒狀態適宜檢查后再進行操作;其次,強化知識教育,告知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設備的相關原理以及安全性能等進行著重介紹,對輻射的范圍等進行說明,使患者了解安全范圍[2];最后,強化注意事項檢查并給予心理支持,保證患者未攜帶可能影響檢查的物品,確認患者無檢查禁忌,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向患者傳遞支持與鼓勵,穩定患者情緒[3]。
1.3觀察指標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1.4統計學分析本組研究中,應用SPSS18.0軟件處理相關護理信息,計量數據通過(χ珋±s)予以表示,比較護理效果差異時,應用t檢驗,若P值<0.05,則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護理,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均明顯緩解,顯著優于護理前,而乙組患者的緩解效果更突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對于準確診斷,確定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4]。但是,由于患者對影像學檢查的了解度不夠高,難以克服心中的恐懼,往往存在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況,對后續診療產生影響,因此,需要給予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焦慮狀況,使其能夠更為放松自主的配合檢查,減少由于不良心理情緒而導致的應激反應,保證檢查效果[5]。心理護理的基礎在于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本研究通過科學評估,交流詢問等手段,綜合分析患者自身性格特征,對患者的情緒狀況進行了科學評估,分析誘因后,進行針對性疏導;另外,為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對檢查、儀器設備等進行詳細講解,提升了患者的認知度,還通過肢體語言等予以鼓勵,強化了患者的心理素質。經護理,患者的SAS評分顯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遠大于甲組,護理效果更為突出,兩組差異鮮明,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影像學檢查患者的心理情緒,護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孫貞淑.心理護理在影像科患者檢查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1):217-218.
[2]梁旭慧,李亞林,王俊豪.優質護理在醫學影像檢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6):154-155.
[3]董宇清.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做磁共振檢查的過程配合及其心理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3):257-258
[4]佟劍虹,呂毅.探究優質護理在影像科檢查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8):171-172.
[5]陳永霞.心理護理在對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5):182-183.
作者:夏文華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市中心醫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