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藥發展試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以文化進步的名義;以人道的名義;結語,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國古代文化和哲學基礎、前瞻性和指導性、中醫學在有意識地進步、中醫乃仁術、中醫治療重視整體,提倡以人為本、有目的地,有方法地利用藥物、醫學同其他學科一樣,本是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知識體系、要全面、深刻認識中醫學,必然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理解、透徹掌握中醫的基本理論、診療經驗、臨床思維,也才能做好學術繼承、理論教學工作、現代醫學模式已漸漸由原先的“生物模式”轉移成“生物-社會-心理”模式,說明現代醫學已經逐漸重視環境和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這正證明了中醫“天人合一”的前瞻性和正確性、中醫是否科學,并非一個簡單的科學劃界標準便能判定,但衡量標準的符合進一步論證了其科學性的所在,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從文化進步的角度對中醫藥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從尊重科學的角度對中醫藥符合保羅·薩迦德提出的多元科學劃界標準;從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對中醫中藥在保持生態平衡,防止土地沙化領域起著重要作用;從人道的角度:中醫藥提倡“仁”術,人性化治病;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證明中醫中藥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醫文化;中醫藥發展;中醫基礎
近日,拜讀中南大學張功耀教授的一篇《告別中醫中藥》,其內容著實不能令吾等信服,故借此文以抒拙見。
在20世紀20年代,以胡適、魯迅、梁啟超為首的歷史人物掀起了一股“廢醫熱潮”,但中醫前進的腳步并未停止,而是相繼涌現了范文虎、陸仲安、祝味菊、曹穎甫、陸淵雷等名醫。1920年,主張廢醫的胡適被診斷為“糖尿病”,經西醫治療一段時間未見起色。后由當時上海的名醫陸仲安的一番診治,竟得治愈。胡適曾在陸仲安的《秋室研經圖》上題詞:“……如果能使世界的醫學者漸漸了解中國醫學藥的真正價值,這豈不是陸先生的大貢獻嗎?”無獨有偶,大文豪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女士曾患陰道炎癥,四處醫治無效后經服烏雞白鳳丸而愈。可見,中醫中藥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如此爾等從文化、科學、生物、人道四方面來論述中醫中藥不僅現在,而且將來也是會永遠存在和發展下去的。
1以文化進步的名義
1.1中國古代文化和哲學基礎
要全面、深刻認識中醫學,必然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理解、透徹掌握中醫的基本理論、診療經驗、臨床思維,也才能做好學術繼承、理論教學工作。中國文化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從勤勞耕作出發建立了一整套精神原則……這是一種似淺實深、似散實精的文化遺產。如果認為割裂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的聯系,僅僅用現代科技、現代哲學、現代思維方式認識中醫,將大大影響中醫學的傳承質量。因此我們也應當深刻看到,出現這種“反對中醫”現象的社會基礎和問題所在,思考應當如何避免出現更多這樣的文化悲劇。在中醫學的形成過程及其理論體系中,生命科學的結合互補明顯地反映出來。有學者認為:從根本意義上來講,中醫藥學甚至可以被視為一種生命哲學。正是這種親緣關系,使中醫學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這一豐腴的母體中,源源不斷地吸收其營養,并將生物、社會、心理、環境緊密結合,不斷積淀著深厚的內涵與功力,通過綜合調治而獲良好臨床療效的實績,從而得以保持經久不衰的魅力和名傳四海的影響力。
1.2前瞻性和指導性
現代醫學模式已漸漸由原先的“生物模式”轉移成“生物-社會-心理”模式,說明現代醫學已經逐漸重視環境和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這正證明了中醫“天人合一”的前瞻性和正確性。“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自然息息相關。就像自然界風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一樣,只有人體氣血調和,才能保持“平人”無病的狀態。反之,則天地之間風雨如晦,人體氣血逆亂、百病叢生。因此中醫的治療,不是為了影響或者改變臟腑的內部結構,而是為了恢復其所儲蓄的精微物質,恢復臟腑之間陰陽氣血的平衡。
1.3中醫學在有意識地進步
《希波克拉底文集》很宏大,但僅以字數衡量著作的價值,有失偏頗。中醫的四大經典至今仍是當今中醫學者的標桿。但是不是尊經崇古就不是發展進步了呢?我們認為,中醫的發展應當按照中醫本身的規律。舉例來說,《內經》問世以來,有漢朝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探求經旨后著成《傷寒雜病論》,其精辟的論述和效如桴鼓的方劑使得它被譽為“方書之祖”。至清時,鄭欽安等人則從仲景重視陽氣的觀點中悟出了“陽主陰從”的思想,從而發展壯大成了名躁蓉城的“火神學派”,善姜、附等熱藥屢起沉苛,活人無數。而同屬火神派的范中林老中醫,在此基礎上又大大擴充了仲景麻黃劑的運用范疇……。
中醫發展的過程中,確實走過彎路。如果狹隘地認為中醫現代化的后果就是中醫被西化,那么中醫的前景岌岌可危。張教授說過,“發炎就與中醫里邊的“上火”是一致的”,就是典型的中醫掘墓人的結論。“上火”只是一種統稱,中醫應該區分是實火還是虛火,若是實火,宜用清熱解毒藥;若為虛火上浮,則應用附子、肉桂等引火歸原。至于對人參的批評更是欠妥,中醫用藥向來都是建立在辨證論證的基礎上。中醫藥從最早的《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綱目》,到現代的《中醫藥大辭典》,不斷有新的藥物出現,也不斷淘汰了一些沒有明顯療效的藥物,可以說中醫藥是在有意識的發展進步中的。
中醫是否科學,并非一個簡單的科學劃界標準便能判定,但衡量標準的符合進一步論證了其科學性的所在。
2以人道的名義
2.1中醫乃仁術
中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曲高和寡,譬如君子。從古至今,多少有志之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就主張為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身”。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誠》,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行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中醫藥學正是懂得了人間的疾苦——“人之所病,病病多;醫之所病,病道少”,才能具備“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情懷。
2.2中醫治療重視整體,提倡以人為本
中醫學提倡整體觀念,認為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貫通聯絡內外上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當體內受到某種刺激使臟腑功能發生異常變化時,便可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反映于相應的體表部位。這種辨證方法以不破壞對象的整體性為前提,側重于從綜合辨證的角度來認識人體疾病的內外聯系,符合客觀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它既是黑箱理論的靈活運用,又包含著許多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科學的思想萌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辨證風格,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這也正是它歷經千百年而不衰的合理內核。中醫以人為本的思想,對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的整體關注以及“治未病”,預防為主的觀念,被循證醫學再一次證明是醫學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2.3有目的地,有方法地利用藥物
不管中藥或者西藥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藥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配伍應用,并運用多種炮制方法減毒增效。中藥的使用強調因地因時因人而異,如北方寒冷,人多肌膚緊密,使用麻黃等發汗藥時就要比南方人劑量大;久勞、久病之人體質虛弱,用藥劑量就要小一些,不能男女老幼一概而論。宋《本草衍義》云:“凡用藥必須擇土地之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道地藥材的產區具有特殊的地質、氣候、生態條件,須經過人們長期醫療實踐證明質量好、臨床療效高。中醫選藥重視道地藥材的運用,正是為人,為“仁”之體現。
3結語
醫學同其他學科一樣,本是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知識體系。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是不斷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去除糟粕,保存精華。哥白尼“日心說”前,有誰會相信地球會繞著太陽轉。難道說從錯誤中走來的天文學就是科學的,而集結了遠古勞動人民智慧的樸素哲學理論日益完善成為圓滿豐潤的中醫藥就是欺騙了嗎?區別的只是,天文數理學知識已經普及,而中醫藥知識的普及任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華蓓苓.記陸仲安太老師治愈胡適糖尿病案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6,5:15.
[2]孟慶云.《秋室研經圖》的題詞—陸仲安治愈胡適“糖尿病”公案[J].中醫藥文化,2006,3:17.
[3]余秋雨.千年一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442-443.
[4]胡森.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的必要性及其思考[J].中醫教育,ECM,2004,23(3):82.
[5]李慶生.中醫藥學與中國傳統文化[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6,1:20-21.
[6]曹東義.不能忽視文化的積極意義——兼與楊振寧教授商榷[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2(22):3.
[7]張功耀.告別中醫中藥[J].醫學與哲學,2006,27(4):14-17.
[8]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364.
[9]佚名.黃帝內經·素問·湯液論篇第十四[M].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37.
[10]馮世倫.中國百年名中醫臨床家叢書[M].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110-111.
[11]孫淑卿,林萬蓮.淺述中醫藥在抗擊“非典”中的作用[J].醫學信息,2003,16(12):684-685
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