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息理論在中醫望診中體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現代醫學診斷技術日趨完善,全息理論這一新興邊緣學科也正逐步走進醫學的殿堂。“全息”一詞源于激光照相,利用激光感光后的底片形成的全息照片破碎成小塊,而每一小塊碎片仍能再現物體原來的完整影像。也就是說,每一碎片都是整體的縮影,貯存著整個物體的全息信息[1]。全息觀點提示了生物體的部分與整體、部分與部分之間似乎有這樣一種辨證關系:①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同整體都有對應關系;②在結構模式上整體相同,是整體的比例縮小;③兩個相鄰的相對獨立的部分之間存在著對稱關系[2]。
全息現象普遍存在,在中醫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在臟腑與體表的形體官竅之間是密切相關的,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體性的變化。在解剖和實驗未充分開展的情況下,中醫對身體內部疾患的診斷一貫是借助外部信息來推斷,故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說。這種“司外而揣內”“有諸內必形于外”的法則正是全息理論在中醫望診中的應用。
1面診全息觀
“首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中醫認為面部能比較靈敏的反映全身的健康狀況。《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中醫將面部劃分為若干區域,分屬于不同的臟腑,據《內經》有關論述具體分候方法有兩種:
1.1《靈樞·五色》分候法
庭(額)—首面,闕上(眉心上)—咽喉,闕中(眉心)—肺,闕下(鼻根)—心,下極之下(鼻柱)—肝,肝部左右(鼻柱旁)—膽,準頭(鼻尖)—脾,準頭以下(鼻翼旁)—小腸,方上(鼻翼)—胃,中央(顴骨下)—大腸,挾大腸(頰)—腎,準頭以下(人中)—膀胱、子處。
1.2《素問·刺熱》分候法
額頭候心,鼻鄂候脾,左頰候肝,右頰候肺,亥頁部候腎[3]。
中醫面部與臟腑分屬關系——“臟屬于內,象屬于外”恰與全息理論中“相對獨立的部分能夠不同程度的反映整體的變化信息”之論相似,也正是全息理論在中醫望診中的體現之一。
2眼診全息觀
目為肝之竅,心之使,為腎精之所藏,為血之宗,“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故眼與五臟六腑密切相聯。古人將眼的不同部位分屬于五臟,《靈樞·大惑論》曰:“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精,肌肉之精為約束。”后世醫家據此而歸納“五輪學說”,即瞳仁屬腎,稱水輪;黑睛屬肝,稱風輪;兩眥血絡屬心,稱血輪;白睛屬肺,稱氣輪;眼瞼屬脾,稱肉輪。古代醫家認為,觀察五輪的變化,可以診察相應臟腑的疾病,這種以目診而知臟腑的診斷觀恰是全息理論的完美體現。
3舌診全息觀
舌為心之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主舌……在竅為舌。”而舌雖為心之主,但與其余四臟皆有關。《世醫得效方·舌之病能》曰:“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旁,肝脈循陰器系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五臟通過經絡與舌相系,在舌上亦有一定的代表位置。古籍有不同的劃分記載,比較一致的說法是: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病變,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病變,舌根多反映下焦腎之病變,舌兩側多反映肝膽病變。另《傷寒指掌·查舌辨證法》有“舌尖候上脘,舌中候中脘,舌根候下脘”之說。故臟腑之病皆可顯現于舌,臨床上全息理論在舌診上的應用也最為廣泛。
4耳診全息觀
腎開竅于耳,心寄竅于耳,手足少陰經絡布于耳,手足太陽經和足陽明胃經也分布于耳或耳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故曰耳為“宗脈之所聚”。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與全身各部有一定聯系,其分布大致像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顱在下,臀足在上。其大致規律為:與頭面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周,與軀干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集中在耳甲[4]。當身體的某一局部發生病變時,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可以出現變色、變形、丘疹、血管變化、脫屑等色澤或形態改變的“陽性反應物”。醫者可以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在自然光線下查找以助診斷。這種以耳廓診斷而知臟腑疾病的方法也正是全息理論在中醫望診中的體現之一。
5手診全息觀
“手為人身一太極”,中醫經典的手診即為手象,具體分為指象和掌象。
5.1指象
指象中臟腑的配置部位為:拇指左側為胃,右側為脾;食指左側為膽,右側為肝;中指左側為小腸,右側為心;無名指左側為大腸,右側為肺;小指左側為膀胱,右側為腎。
5.2掌象
掌象的臟腑配置部位為:食指根部—起源區,中指根下方—頭頸區,與之對應的腕部—性區,手掌心(頭頸區與性區之間)—消化區,消化區橈側大魚際—心區,大魚際下方(心區與性區之間)—下肢區,無名指及小指根—胸背區,小魚際上部—腰腹區,小魚際下部—生殖區[5]。
手診在臨床上應用頗為廣泛,也充分體現了全息理論在中醫望診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醫理論體系雖未明確提出“全息”概念,但是,全息理論的精髓和實質卻早已滲透到中醫理論中,尤其在中醫望診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臨床上許多具有全息異常的患者大多還未有臨床癥狀,這是現代診斷手段無法解決的問題。而現代檢測手段診斷的陽性患者,大多數疾病已發展到中晚期階段,尤其是腫瘤患者[6]。全面掌握全息理論的診療方法,相當于架起了直接觀察疾病的橋梁,也是對中醫望診的更深領悟。因此,熟練而正確的把全息理論應用到中醫望診的診斷中,對疾病的早期預測、防治均有重要臨床意義。透徹的把握全息理論,能使醫者真正做到“望而知之”,成為“治未病”之“上工”。
【摘要】中醫理論體系雖未明確提出“全息”的概念,但其精髓和實質早已滲透到中醫理論中,尤其在中醫望診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面診全息觀、眼診全息觀、舌診全息觀,等等,對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全息理論中醫望診面診眼診舌診耳診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