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學對夢與疾病的認識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病夢的病因病機
夢境與睡眠是密不可分的,君火主靜,若心神安靜,恬淡虛無,夢境多愉快,醒后精力充沛,這是正常的夢;若臟腑功能不足,氣血虧虛或因各種因素所致魂魄不定,心神不安,營衛運行失常,則夜寐不安,多夢紛繁,怪誕驚險,睡眠質量低下。
1.1正氣不足,邪氣侵襲《靈樞•淫邪發夢》中明確闡述了外邪致病夢的病機,“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此處之“正邪”即指外邪,參考張景岳的《類經》中的解釋:“正邪者,非正風也。凡陰陽勞逸之感于外,聲色嗜欲之動于內,但有干于心神者,皆謂之正邪。亦無非從外襲內者也”。這里“正邪”即泛指一切可以引起病夢的外界的刺激因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進一步闡述外邪致夢之前提為“虛勞之人,血衰損,臟腑虛弱,易傷于邪”,言簡意賅的集中了中醫病證理論的核心。
1.2七情內傷,氣血失和《中庸》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情志有節,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類經》云:“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惡,好惡偏用則氣有偏異,有偏異則有勝負而神志易亂,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復居之,則鬼生于心”。而七情的偏頗,也會出現夢象的變化,“故有素惡之者則(夢中)惡者見;素慕之者則(夢中)慕者見;素疑之者則(夢中)疑者見;素畏忌之者則(夢中)畏忌者見”,陳士元的《夢占逸旨•感變》則有“過喜則夢開,過怒則夢閉,過懼則夢匿,過憂則夢嗔,過哀則夢救,過忿則夢詈,過驚則夢狂”之論,詳細分析了七情對夢的影響。
1.3陰陽失調,臟腑盛衰如《列子•周穆王篇》中即有“陰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爇,陰陽俱壯則夢生殺”,而《素問•脈要精微論篇》闡述更為詳細:“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張景岳有言“陽勝者親乎上也”,“陰勝者親乎下也”,故上盛和下甚之夢象亦歸于陰陽。《靈樞•淫邪發夢》提出五臟的的“十二盛”和厥氣客犯臟腑的“十五不足”,幾乎成為后世中醫學家研究夢與疾病相關性的濫觴。后世醫家在《黃帝內經》基礎上進行了更廣泛的論述,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肺臟方》中的“肺有病……其陰氣壯,則夢涉水等”;金元時期張元素在《醫學啟源•肝經脈證篇》的“虛夢花草茸茸,實夢山林茂盛”,“脾實則時夢筑墻垣蓋屋……厥邪客于脾,則夢大澤丘陵,風雨”、腎之“虛則夢舟溺人,伏水中;實則夢臨投水中”等,皆從《黃帝內經》發揮而來。
2夢的辨證治療
中醫夢的辨證理論是從夢境出發,根據陰陽五行和臟腑的對應關系,對其進行解析和歸納,推導出夢與臟腑氣血陰陽盛衰的關系,從而判定為某證。如《黃帝內經》描述夢象的主要有三篇,《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素問•方盛衰論篇》《靈樞•淫邪發夢篇》,與辨證相關的描述見表1。厥氣客于膀胱,則夢游行;客于胃,則夢飲食;客于大腸,則夢田野;客于小腸,則夢聚邑沖衢;客于膽,則夢斗訟自刳;客于陰器,則夢接內;客于項,則夢斬首;客于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窮苑中;客于股肱,則夢禮節拜起;客于胞殖,則夢溲便。《備急千金要方》在《黃帝內經》之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充實了夢之辨證的理論,如膽腑“時時惡夢,夢與死人共飲食,入冢神室魂飛魄散”;“心臟病者……心色赤,患者夢中見人著赤衣,持赤刀杖,火來怖人”;“肺臟病者……肺色白,患者喜夢見美女美男,詐親附人,共相抱持,或作父母兄弟妻子”;“肝臟病者……肝色青,夢見人著青衣,捉青刀杖,或獅子、虎、野狼來恐怖人”;“脾臟病者……脾色黃,通土色,夢或作小兒擊歷人邪猶人,或如旋風團欒轉”;“肝有病則目奪精,虛則寒,寒則陰氣壯,壯則夢山樹等,實則熱,熱則陽氣壯,壯則夢怒”。近代名醫蒲輔周在“論調神之要”中說:“細心揣摩病人的夢境,有助于查知疾病部位、病變性質和預后,不宜輕視”,還總結道:“如局部夢見犬齒、虎咬痛不可忍,多為氣血凝滯,當速為疏通,防其久后生瘡”,“心氣不足,肝氣不足之人往往見高巖失足,手足驚搐,當預防風癱”,“陰盛陽衰之人易夢見茫茫大澤或蛇類”等。任應秋教授也曾提到:“臨床上遇到病人,若所述夢境多為只常生活中常見事物的人,大多數是虛證;而作惡夢、怪夢的人多屬實證”,皆屬經驗之談。
《備急千金要方》對病夢的治療提出了比較完備的治療方劑,如用防風散治“肝實熱,夢怒,虛驚”,竹瀝湯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半夏補心湯治“心虛寒……或夢山丘平澤”,人參湯治“多夢亡人,或夢居水中,驚恐惕惕,不欲聞人”,瀉熱湯治“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瀉腎湯治“腎實熱……夢腰脊離解,及伏水氣急”。《普濟本事方》用補膽防風湯治“膽虛目暗,……夢見被人訟,恐懼,面色變青”。《濟生方》用地黃湯治“腎勞實熱……夢見大水,腰脊難解”,補心丸治“夢寢飛揚、精神散離”,進食散治“夢見飲食不足,脈來沉細軟弱”,遠志丸治“夢登高涉險,神魂不安,驚悸恐怯。”《血證論》中“酸棗仁湯”主治夢女子、花草、神仙、歡喜之事;“人參清肺湯加琥鉑”主治夢驚怪鬼物爭斗之事等。這些著作在不斷的發展中,對夢的論述的更加詳細,對臨床的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經方治療夢證舉例
《儒門事親•濕形》篇記載張子和治一婦連續15年夜夢與鬼神交,“見神堂陰府,舟楫橋梁’,而無娠孕。因鬼神、神堂、舟楫橋梁皆與陰相關,而兩手寸脈皆沉而伏,故辨其陽火盛于上,陰火盛于下,為胸中有痰實也,以汗吐下三法而愈有孕。《類經》述張景岳治一薦紳,“因案牘積勞,致成大病”通宵不寐,如朦朧欲睡,“必夢見亡人兇喪等事,鬼魅相親”,考慮其思慮過度,心腎不足,損傷元陽,故多陰夢。脾為后天之本,灌溉四旁,而思慮首傷脾胃,故選方歸脾湯、八味腎氣丸之屬以消陰翳,而益火之源。夢是人體重要的生理現象,如果人的一生平均以70歲計算,大約有三分之一是在睡夢中渡過,累計起來作夢的時間至少是5~6年之久。形諸于外而感之于內,夢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變和異常也能集中反映機體的陰陽氣血的變化,所以夢診的研究對診斷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我們應該在夢的現代研究的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挖掘夢與疾病的相關性和對應性,從而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
作者:李哲 楊艷婷 王雯雯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