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采礦工程供配電設計思路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國家實施“十三五”規劃相關政策引導下,金屬礦山企業的管理模式創新,生產能力提升,技術改進發展,均面臨很大的壓力。如何將金屬礦山企業改造的預期目標,達到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需要金屬礦山企業針對自身的生產及管理特點,“量身定做”適合企業本身發展的方案思路及實施辦法。針對此情況,以某金屬礦山采礦工程的實際改造,進行供配電設計思路的闡述。
關鍵詞:供配電;負荷中心;節能金屬
礦山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隨政策深化改革,加強礦山整頓,將分散資源整合,關閉小規模礦山,十分必要[1]。
1工程概況
以某采礦工程改造為例,此工程地處丘陵,始建于2003年,地下開采方式,斜、豎井聯合開拓,礦體有六條,分成五個獨立開拓系統[2]。長期無序開采,采掘失調,缺少統一規劃,造成大礦小開,秩序混亂,安全隱患大,效率低的現象。鑒于此,礦山企業根據資源分布和現有設施情況,進行技術改造,采用一套開拓系統,將原3號采區內豎井改造為主、副提升井,兼做入風井,各采區風井為回風井,坑內排水采用倒段排水。整改后處理原礦石達到100萬t/a,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3]。通過資源優化,結束無序開采,減少對環境破壞,充分體現現行礦山環保政策前瞻性。
2電源及電力負荷
根據改造后資料,重新進行供配電系統規劃設計。由于坑內采礦,井下排水和豎井提升人員用提升機等為一級負荷,經與礦方技術溝通后,礦區周邊有兩所區域變電站,分別距離礦區1.2km和3.5km,電壓10kV,滿足雙重電源要求。在地表坑口負荷中心處,設置坑口變電所,雙重電源進線,電源分別引自礦區周圍兩處區域變電站,電壓為10kV,供配電范圍:井下排水、主副提升機、空壓機以及附屬設施。經負荷計算,坑口變電所10kV母線側(經高低壓補償后)礦區正常涌水時,計算結果為:
3系統設計與布置
以地表坑口變電所為電力中心,采用放射式配電,向主副井提升機房、井下中央變電所、主通風機房變電所及附屬設施變電所供電,電壓10kV;采用鎧裝電力電纜埋地敷設方式,其中向井下供電采用阻燃粗鋼絲鎧裝電力電纜[4]。依照節能要求,優化供配電系統,在各工序負荷中心處設變電所,減少線路電能損耗,在工序變電所設補償裝置,減小變壓器容量;主要變電所有坑口變電所、400m中段井下中央變電所、0m中段井下變電所、采區變電所、主通風井變電所。(1)坑口變電所在地表負荷中心處設變電所一座,雙重電源進線,10kV單母線分段;設變壓器一臺,容量630kVA,電壓10/0.4kV,采用節能型干式變壓器。(2)400m中段井下中央變電所在400m中段主排水泵站旁設變電所一座,10kV單母線分段,雙重電源進線,電源分別引自坑口變電所不同10kV母線段。水泵房內排水泵三臺,正常涌水1用1備1檢修,最大涌水2用1備,排水泵電機功率315kW,電壓10kV。設兩臺變壓器,容量125kVA,電壓10/0.4kV,采用礦用一般型干式變壓器,中性點不接地。(3)0m中段井下變配電所在0m中段水泵房旁設變電所一座,10kV單母線分段,雙重電源進線,電源分別引自400m中段井下中央變配電所不同10kV母線段。水泵房內排水泵三臺,正常涌水1用1備1檢修,最大涌水2用1備,排水泵電機功率280kW,電壓10kV。設兩臺變壓器,容量125kVA,電壓10/0.4kV,采用礦用一般型干式變壓器,中性點不接地。(4)采區變電所設兩座采區變電所,位置隨采礦生產進度設置,每座設一臺變壓器,容量315kVA,電壓10/0.4kV,采用礦用一般型干式變壓器,中性點不接地。在每采區變電所內布置一套電機車牽引裝置,為井下運輸供電。(5)主通風井變電所在各處主通風井分別設變電所一座,內設一臺變壓器,容量500kVA,電壓10/0.4kV,采用節能型干式變壓器。電源進線分別引自坑口變配電所10kV母線段。主通風機采用變頻調節及計算機控制系統。
4電能質量及繼電保護
電能質量要求電壓允許偏差控制在額定電壓±5%以內;采用高、低壓無功補償裝置,將功率因數控制在0.95以上。在10kV配電進出線回路設微機綜合保護裝置,對10kV變壓器采用溫度保護、過負荷、過電流及電流速斷保護并輔以小電流接地保護。以上配電保護措施,可使10kV配電系統安全、可靠的運行。
5總結
由于采礦工程自身特點,結合實際需求,分析其工藝,按節能要求,設計供配電系統,對礦山企業安全可靠生產至關重要,是礦山企業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原冶金工業部長沙有色冶金設計院《有色也近企業電氣設計手冊》.
[2]中國航空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工業與民用配電設計手冊》(第三版).中國電力出版社.
[3]國家標準《礦山電力設計規范》(GB50070-2009).中國計劃出版社.
[4]國家標準《有色金屬礦山節能設計規范》(GB50595-2010).中國計劃出版社.
作者:左雙杰 單位:沈陽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