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風險分析的地質災害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地質災害風險分析中GIS技術的應用
1.1地質災害風險分析系統中GIS的應用GIS技術以自身智能化的特征構建集成性、專業性、綜合性且可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的地學分析模型,改變了傳統完全依靠專家進行分析總結才可解決問題的現狀。特別對形成機理不相同的地質災害或地質災害中的個體,都可利用GIS技術管理相關信息,并分析地質災害發生與其影響因素在不同空間尺度或不同時間尺度上的統計關系,以此為依據將災害發生的概率與可能造成的后果做出合理的評價。以圖1為例,其為地質災害風險分析系統工作的主要流程,基于GIS技術下的數字高程分析、屬性管理以及空間分析等對地質災害風險中分析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降至最低程度,解決傳統分析方法中的難題[2]。
1.2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系統中GIS的應用區劃模型系統主要指基于GIS技術下能夠評價地質災害危險程度或發育程度的應用系統,是研究地質災害區劃以及政府部門制定減災決策的主要工具,在獲取、儲存與處理空間數據信息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在地質災害區劃方面,GIS基礎下的應用系統主要由許多個體如危險程度的預測或評價、發展趨勢的預測、危險性評價等模型所組成,利用前文所提到的等級概念獲取能夠反映地質災害發生規律的預測結果。以圖2為例,其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流程圖。從中可分析GIS地質災害預測分區的主要利用一定的數學模型,并對從其中所獲取的相關參數進行分析,具體植入到每個分區模型中,這樣就可將地質災害災情指數計算出來,最后通過GIS形成地質災害等級的分區圖[3]。
1.3地質災害區域評價預測與預警中GIS的應用分析基于GIS技術下的地質災害系統具有監測及預警的功能。在監測信息系統方面,其主要集圖像、管理、應用以及數據管理等四個系統于一體,實現對監測信息的存儲與管理等。在預警系統方面,其以坡體破壞外力如工程累積、雨水影響等為依據,將區域中地質災害的爆發做出分析,這樣便實現區域性的預警預報[4]。如圖3所示為預警系統框架圖。
2以國內滑坡災害風險為例分析
1)分析滑坡災害危險性。根據以往學者研究及近年來國內滑坡災害的發生情況可分析,我國的滑坡災害活動規模、活動頻次等規律決定其歷史危險性,而且在分布特征上主要體現在無活動區、低密度區、中等密度區、高密度區以及特高密度區等五個等級區域。而從滑坡災害影響因素角度,主要受自然屬性如地震烈度等級、降水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質斷裂構造等方面影響,同時也包括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因素。在分析地質災害歷史危險性以及影響因素后,通過GIS空間分析功能可形成評價區劃分布圖,根據其中的信息量可推出滑坡災害的危險性等級,常見的等級劃分主要體現在低危險性、中等危險性、高危險性以及極高危險性等四個等級。2)從社會經濟易損性角度。由前文可知,對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評價過程中既需考慮到自然屬性,也需分析其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但相比之下,對社會經濟易損性的分析往往具有很大的困難,其原因在于不同地域與不同時間所產生的變化各不相同。因此實際分析過程中,需將以往滑坡災害對社會經濟活動以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作為基礎,并對區域中人口結構或建筑結構以及社會經濟活動等分布情況與抗災能力綜合考慮,從而形成以區域土地易損性與人口易損性為根據的等級分布圖,具體可將其劃分為低易損性、中等易損性、高易損性以及極高易損性四個等級。3)從滑坡災害風險角度。對滑坡災害風險進行分析時,若從整體上計算滑坡災害風險將無法得出合理的結果,因此需按前文所提及的等級概念對風險進行分級。對滑坡災害風險區劃時可利用以往的數據信息以及現有的GIS技術下產生的數據信息為標準,并通過區域滑坡災害易損性以及危險性的等級,具體劃分為極低風險區、低風險區、中等風險區以及高風險區等四個等級[5]。
3結語
地質災害風險分析過程中GIS技術的應用是未來分析與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的必然手段。實際應用過程中應注意對其原理進行分析,并綜合考慮不同區域地質災害發生的特點及歷史危害性與潛在危害性等。同時還需充分發揮GIS技術在風險分析、風險區劃以及風險監測預警方面的優勢,以此減少地質災害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
作者:張云濤周美珍單位: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六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