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河渠整治工程地勢評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趙宇單位: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分布于清水河河谷、河漫灘和Ⅰ級堆積階地
第四系全新統坡積(Q4dl)巖性主要為碎石混合土、低液限粉土,為各種母巖風化碎屑、碎塊石、低液限粉土混雜堆積,具架空結構,厚1~5m,主要分布于兩岸坡腳及山坡低凹處。人工堆積(Qs)主要為漿砌石防護堤、建筑和生活垃圾,厚0~3m,分布于河漫灘及兩岸。下伏基巖為太古界五臺群莊旺組鴻門巖段(Awzh),巖性主要為變質細碧凝灰巖、細碧巖夾綠泥片巖,變余凝灰結構、塊狀構造,巖性較硬,厚度大于200m。該區段地下水類型主要為變質巖類裂隙水和松散巖類孔隙水。變質巖類裂隙水多貯存于風化帶及裂隙中,富水性一般較弱。該類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向下游及河谷排泄,兩岸基巖裂隙水以泉形式出露地表。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地層巖性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洪沖積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等,該類地下水含水層滲透性大,徑流條件好。首先直接接受大氣降水入滲及河水補給,其次為基巖地下水的側向補給。地下水總體流向為上游向下游。地下水位隨河水位變化明顯,水力坡度與河床坡度基本一致。
兩岸地下水補給河水,為補給型河谷。河谷區地下水埋深較淺,一般為0~2.5m。本次勘察在黛螺頂河道治理段取河水水樣2組,進行了水質分析,試驗成果見表1。根據水質分析資料,蓄水區河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g,HCO3-Ca型水,為弱堿性水、硬水、淡水;依據《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環境水腐蝕性評價標準,環境水對混凝土腐蝕評價見表2。由表2可知,黛螺頂河道治理段河水對混凝土無腐蝕性。
存在的工程地質問題
1巖土工程地質特性
該河道治理段兩側防護堤堤基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洪沖積低液限粉土、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及全新統坡積碎石混合土。局部為全新統坡積碎石混合土。據野外篩分試驗資料,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顆粒組成為:漂石含量9.7%~24.3%,卵石含量19.8%~43.0%,礫石含量14.0%~37.4%,砂含量13.7%~38.1%,粉黏粒含量為0.6%~2.3%,不均勻系數為46.4~627.4,曲率系數為0.1~26.3。據試坑滲水試驗資料,卵石混合土層、混合土卵石滲透系數為8.5~20.3m/d,為中等—強透水層。
由于低液限粉土承載力低、壓縮變形大,不滿足堤基要求,應清除表層松散低液限粉土,將堤基置于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碎石混合土層上。但該層結構松散,巖性不均勻,局部架空,存在不均勻變形問題,應對其進行碾壓或夯實,提高密實度,減小不均勻變形,以滿足設計要求。地基承載力建議值為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層200kPa,碎石混合土層150kPa。建議開挖邊坡,水上為1∶0.75~1∶1,水下為1∶1~1∶2。
2洪水沖刷
由于該河道治理段地層結構松散,抗沖刷能力低,在汛期洪水沖刷作用下,易沖刷和淘蝕堤基,影響堤基穩定。建議堤基埋深應大于河道沖刷深度,防止被洪水沖刷,確保堤基穩定運行。該河道治理中段河流凹岸段,洪水對左側防護堤易產生較大的水流頂沖作用,應采取工程措施進行防護,防止河水沖刷,確保防護堤及堤基穩定。
3基坑涌水
該河道治理段堤基主要為全新統洪沖積混合土卵石、卵石混合土層,結構松散,為強透水層,地下水埋深0~2.5m,堤基基坑開挖時存在涌水問題,應采取排水措施。
結語
河道治理段兩側防洪堤堤基主要為全新統洪沖積低液限粉土、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及全新統坡積碎石混合土,存在不均勻變形問題,應對其進行碾壓或夯實。在治理段中部凹岸段堤基還存在洪水沖刷問題,建議采用工程措施進行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