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輪機人才培育實踐與優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并依據我們對船舶修造企業輪機工程技術人才需求調研,下面對我院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理性思考。
本文從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整合課程設置、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和手段、建設高水平專兼職“雙師型”教學團隊、校企合作開發特色教材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在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要素,結合實際提出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具體做法。
一、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分析
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人才需求為目標,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符合企業用人標準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船舶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戰略性產業之一,目前我國造船業規模已超過日本和韓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擁有各種規模的造修船和配套企業近3000家。國務院《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形成開發與建造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達到2800萬載重噸,年產量2200萬載重噸,年銷售收入1800億元,使我國成為世界造船強國。
船舶工業飛速發展的同時,逐漸暴露出高技能人才崗位的缺乏。輪機工程技術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與船舶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高職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要為我國船舶行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創新人才,就必須瞄準人才市場需求,鎖定專業市場走勢,根據崗位設置專業課程,專業人才培養跟蹤就業崗位,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特色,牢牢把握高職輪機人才需求發展前沿,科學分析人才市場需求,這些都要建立在現代船舶企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之上。
二、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專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的成敗。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應立足區域經濟才有發展根基,面向國內市場才有活力。某些高職院校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培養目標不夠明確,依然沿用中職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未能體現高職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宗旨。高職教育目標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的專門人才,輪機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標準,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我們認為其培養目標定位應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船舶修造企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社會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船舶動力裝置基本理論和技術,具備船舶動力裝置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和維修能力,滿足船舶動力裝置生產設計員、輪機鉗工、船舶管系工、輪機調試員、質檢員等崗位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與實踐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社會用人單位需求和專業崗位變化而遷移,所以單一或不變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不存在的。我院輪機工程技術專業經過10多年的探索,根據職業教育規律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成長規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形成了“校企互動、能力遞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實施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在學校和企業之間,實行專業認識實習、專業核心技能訓練、專業綜合實訓、頂崗實訓三年不間斷的實踐教學組織方式;學生學習期間設置靈活教學模塊,在實訓模塊教學期間兼有學生和企業員工兩個身份,通過產學結合,提高崗位技能;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實訓項目,產學全程合作;為實現學生的職業素質由一般到綜合、職業能力由低到高、知識從基礎到綜合的能力遞進,根據企業需求、課程特點與師資、設施條件,把人才培養的過程劃分為職業基本能力、職業核心能力、職業拓展能力和頂崗工作能力四個培養階段。實踐證明,這種模式較好地把握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人才需求的總體趨勢,校企合作能夠及時了解社會對專業人才質量的要求,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強,教學模式靈活,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師資隊伍的復合性和實訓基地建設的多元性相結合。
(二)重構課程體系
課程整合和教學內容的更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根據船舶行業職業崗位(群)的要求,參照輪機工程技術相關工種的職業資格標準,協同船舶行業企業的專家、技術骨干及能工巧匠參與,共同建立以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過程的基本要求、項目訓練標準、崗位技能考核標準,從而提高輪機工程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質量。在課程體系構建中,以高技能人才培養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結構為基礎,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理念,確定本專業生產設計員、輪機鉗工、船舶管系工、輪機調試員、質檢員等就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分析總結,對船舶動力裝置工程生產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確定行動領域與學習領域,同時融入崗位標準;采用企業、專業多方共同考核與評價體系,推行“雙證書制度”,每個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取得鉗工、船舶鉗工、船舶管系工等職業資格證書中的一個;構建以船舶動力裝置的設計、制造、安裝與調試等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三)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改革實踐教學
在實訓基地的規劃與建設中,注重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改革的緊密結合。在實踐性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實踐手段選擇上,力圖改變驗證性實驗實訓過多,內容陳舊、手段落后的狀況,大力增加應用性、綜合性和創造性實踐性環節,以職業崗位(群)能力的培養為核心,采用“課內實驗→操作(基礎)技能訓練→輪機工程技術實訓→專業技術綜合應用實訓”的方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提高。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學院從2010年到2011年投資100多萬元擴建了柴油機拆裝實訓室、柴油機裝調實訓室、船舶輔機實訓室;購買了螺桿式制冷壓縮機1臺、油馬達3臺、分油機1臺;安裝了齒輪泵系統、往復泵系統,完善了離心泵實驗系統;擴充了輔機實訓室的功能。專業教師自行設計安裝、調試了柴油機燃油系統、滑油系統系統、主機監測報警系統。購置并安裝了船用鍋爐、船用發電機組、船用空壓機、油水分離器操作設備和系統,能較好地滿足輪機工程技術(船舶動力方向)專業學生船舶輔助機械的操作和運行管理的實踐需要,為提高其實踐動手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充分利用葫蘆島市的地方優勢和船舶行業優勢,依托渤海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由企業提供必要的場地和設備,學院提供教學設施,在企業機裝分廠、管加工分廠建立“機裝學習站”和“管加工學習站”兩個校外教學性實訓基地,建設廠中校。利用校中廠,對學生進行職業基礎知識的培養和基本技能訓練;利用廠中校,按照課程標準進行專業核心技能訓練、頂崗實習,進行崗位核心能力的反復訓練,形成職業能力。發揮學校和企業兩個育人主體的作用,實現人才共育。學生學習期間設置靈活的教學模塊,在實訓模塊教學期間學生兼有學生和企業員工兩個身份,通過產學結合,提高崗位技能。
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訓基地的環境和條件優勢,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演—練—評”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改革。這一實踐教學改革較好地實現了教師精講技能、學生多練本領的目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講技能要領,提訓練要求,分析難點操作,練習技能環節。教師邊示范,邊講解;學生邊練習,教師邊指導。“演—練—評”在師生的互動中進行,教師在講解和示范中提出課堂教學學習目的、訓練任務和項目評定標準,又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解析操作要領和展示關鍵技術環節等方法,把解決問題的方法交給學生。學生積極觀察,認真體會技能的要領和操作的關鍵,主動參與技能操作,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最后,教師實現了教學目的,學生達到掌握技能的目標,在主動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需要教師精心培養和正確指導,建設一支既有較高專業知識水平又有較強專業技能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堅持校企合作,以引進、選拔和培養并重的原則,通過引進企業的技術專家、能工巧匠,組成結構合理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專兼職教師比例達到1∶1,使“雙師型”教師達到90%以上。
1.“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通過國內外學習和培訓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安排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等國外先進職教大學考察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學管理水平;選派教師參加國內權威機構組織的輪機工程技術專業相關的學術會議,提升專業理論水平、課程開發能力、實踐項目開發與教學能力;選派教師到武漢船舶職業學院、九江職業技術學院等兄弟院校調研,學習兄弟院校的先進做法和教學方法。通過“內訓、外培”提升教師“雙師”素質。教師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并鼓勵教師進實訓室,親自動手進行相關設備安裝、調試運行和管理,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利用寒暑假,選派骨干教師等到渤海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等船舶企業掛職鍛煉,參與船舶動力裝置的設計、安裝、調試等生產任務,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能力。
2.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與渤船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等合作企業密切聯系,搜集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或能工巧匠相關信息,建立20人以上的兼職教師資源庫,在兼職教師資源庫中遴選優秀技術骨干和崗位操作能手作為兼職教師,承擔核心課程、實訓課程的教學,以及學生實習指導等任務。
建立兼職教師助教制度。助教全程參與兼職教師的教學與管理,協助兼職教師制定授課計劃、編寫教案、批改作業、參與學生的考核等。當兼職教師因故不能來校上課時,能夠做好協調工作,甚至頂替兼職教師上課,保證教學計劃有效進行。制定兼職教師選聘辦法。讓優秀的企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能夠到學校兼職,同時保證兼職教師的上課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制定兼職教師考核辦法。通過全程監控兼職教師的各項活動,保證兼職教師教學、實習指導等達到預期的目標,保證教學質量。
(五)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根據輪機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建立行業、學院、工學結合實習單位、用人單位和職業資格鑒定機構等多元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體系包括教學質量標準體系、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信息反饋體系。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見圖2。
通過社會調查、畢業生跟蹤調查,由企業行業專家、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本專業教學條件標準、教學過程標準、教學考核標準。由院系督導機構、院系教學管理部門負責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與企業合作制定教學環節監控點、教學質量監控制度,實施對本專業各教學環節的全程監控,由校企共同評價教學質量。每年對船舶動力裝置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對口就業情況、起薪值和崗位穩定情況進行調查,針對調查情況采取相應措施。船舶動力裝置技術專業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任教師企業掛職制度,制定兼職教師聘用管理制度,人才培養狀態數據平臺監控、分析、反饋管理制度,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及時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反饋意見,掌握畢業生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情況,并結合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專業教學的意見和建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及時采集和調整教師數據和信息,確保采集數據的真實、準確、及時,為專業質量保障體系提供數字化保障。校企雙方共同制定頂崗實習管理辦法、頂崗實習課程標準及成績考核評價辦法、崗位職責標準和操作標準、頂崗實習環節的薪酬標準、師傅傳幫帶協議等,做到學生頂崗實習無縫隙管理,質量監控規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