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建筑技術專業就業引導之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引言
據中國媒體援引人力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人多19萬人,加上往屆未能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研究課題組在2009年6月上旬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學歷之間就業差異顯著:博士、碩士分別為80.5%和90.4%,本科為77.9%,專科則為34.7%,不足本科生的一半。教育部2009年6月底公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簽約率達到50%左右,其中,專科(高職)生簽約率約30%,本科生簽約率約60%,研究生簽約率約80%。可見,就業最困難的群體仍屬專科畢業生。
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在房屋建筑、市政建筑(道路、隧道、橋梁)、交通土建工程、給水排水和地基處理等領域從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目前全國建筑業從業人員已達到4000多萬人,居各行業之首。但建筑業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僅占從業人員總數的9%,這個比例數遠遠低于全國各行業18%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見,首先,建筑行業的職業崗位很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具有相對寬松的就業形勢。但不能因此而盲目樂觀,應該看到,隨著從業人員的增多和國家對行業要求的不斷提高,專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日趨嚴峻。因此,為了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和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專業技術人才,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就業引導勢在必行。
2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擇業指導
不同學生之間個性差異是很大的,如在學習上,不同的學生在中學時基礎就存在不同,雖然專科學生的高考成績都不算很好,但應該看到,相同的分數下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社會能力、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個性特征等都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因此,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就業引導一定要走出傳統的考慮共性多,考慮個性少,教師籠統引導,學生盲目從眾的誤區。
3引導學生多元化就業的措施
3.1加大學工工作力度,全面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
我校現在學生工作基本體系是學校由學工處統管,各二級學院、系部由學生科專管,下設班主任負責的管理模式,而學生科的人員構成由分管領導加專職輔導員,基本只有3人~4人,負責全部一千多學生,各班主任也要單獨管理幾十到上百名學生,管理難度大,而班主任又基本上都是教師,管理學生的精力有限,因此學工工作的人員顯得單薄,在此情況下,要了解多數學生的共性與個性,難度極大。加上日常管理工作量大,在對學生進行就業引導時難免統而概之。因此,加大學工工作力度對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對學生進行差異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當然,短時間內增加專職學工人員并不現實,而利用學生干部來開展此項工作非常合適,由于都是學生,談話時相互之間沒有代溝,這樣就容易獲得不同學生的真實資料,進而分析其個體性格。
3.2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首先,需要改進的是加強動手能力、技能培養。減少理論學時,增加實踐學時是有效途徑之一。以往的經驗表明,學生對理論興趣普遍不大,而對在實驗室的試驗或工地的實習卻表現得很有興趣,針對這一特征,調整課程學時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對現有骨干課程分布作出調整。如把傳統的三大力學改設為《工程力學》或《建筑力學》,把《土力學》改設為《基礎工程》,把《混凝土及砌體結構》改設為《混凝土及砌體結構施工》,把《鋼結構》改設為《鋼結構制造與安裝》等,通過課程的改設,把相對枯燥的理論轉變成有較多實用價值的知識,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為后續的就業奠定基礎。
再次,構建創新課程體系。例如,加設一些與現代工程建設關系密切的課程,如《建設工程法規》《建設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建設工程安全與質量管理》《建設工程經濟與投資管理》等課程;在傳統《建筑材料》課程中增加新型建筑材料的內容,在《工程制圖與識圖》課程中,識圖的內容由傳統的課本圖紙演變成實際的工程圖紙等。
創新型課程體系的設置,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實際工作能力,甚至因學好其中一門課程而在后續的就業時找到相應的工作。例如《建設工程招投標》,掌握此課程,輔以其他相關知識,完全能夠勝任招標公司中的職位。
另外,還可選取幾門課程為試點,建立新型的“T-P-T-P”(T———Theory,理論;P———Practice,實踐)循環教學模式。以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要目的,經過“理論初步、實踐初步、理論提升、實踐強化”四個階段,學生的實踐能力從無到有,不斷提升,并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3.3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就業前技能鍛煉環境
校企合作是大中專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其初衷是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由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面較廣,可在多種與建筑工程技術有關的單位就業,這樣,學校就可以與眾多單位如施工企業、設計單位、監理公司、招投標公司、建筑工程勘測公司、建筑檢測公司、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技能鍛煉、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術水平。同時,也可為上述各用人單位提供充分的人才考查期,從而選擇優秀的畢業生到單位就業。在單位選擇時,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實習單位,有利于發揮自身優勢,這是實現多元化就業的一個重要手段。
4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多元化就業方向分析
建筑工程專業學生就業方向相對較廣,這是實現多元化就業的前提。現階段畢業生多元化就業分流情況可分為:
1)基層技術管理人員,如施工員、安全員、質檢員、材料員、造價員、測量員、設計員、檢測員、監理員等。這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在這方面,學校、教師、學生本人都要多下功夫,力爭大部分學生就業到這些崗位。
2)中層管理人員,如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等等。這類崗位對知識、技能水平要求比較高,要鼓勵高水平學生往此方向發展。
3)生產操作人員,如鋼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電工等。對成績、能力水平一般的學生,應鼓勵此類就業。
4)專升本,這部分學生需根據學習成績作出正確引導,盡可能保證能順利升本,同時也要保證必要的就業技能,多方面準備。
5)參軍入伍,現在政策對大學生入伍有很多優惠條件,且部隊對工程技術人員有較大需求,因此,動員符合條件的學生參軍入伍也是一種很好的就業選擇。
6)其他就業途徑,如公務員、村官、三支一扶、自主就業等。此類就業既能實現自身就業,又能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在這方面應對學生加以鼓勵、動員。
5結語
就業問題是現狀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大學生就業又是其中的重點。建筑工程專業自身特點決定了其畢業學生具備多元化就業的條件,如何實現多元化,需要學校、社會、學生本人共同努力,學校的重點在于了解學生個體差異,根據具體情況為學生推薦合適的就業崗位,并在課程設置、教學過程設計中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優點,使其在某個方面具有足夠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社會通過加強與學校合作,可以充分掌握其所需要人才的狀況,選擇最適合自身的畢業生。而學生本人也要認識自身,了解自身長處,為自己在人才市場找到準確的定位。有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本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就可以達到甚至超越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