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綜合工程教育體系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規模化發展,基本適應了國家建設所需的各行各業工程科技人才需求,但是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深,我國巨大的工程科技人力資源與科技強國之間存在強烈反差,即科技領軍人物、戰略科學家和工程師稀缺;工程科技領域的創新環境尚未形成;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了龐大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學擁有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超過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企業中的科技人力資源總數很少,這樣的人力資源分布不利于科技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60%建在高校,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設在大學,導致科技創新與生產脫節,阻礙著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1-4]。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工程教育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不清,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工程教育課程體系(以人文社科、經管類課程簡單拓展的通識課程)缺少深度融合,工程教育的實踐性與綜合性缺乏跨學科、跨部門的交叉合作等[2]。因此,需要打破原有的理工、人文社科的課程界限和框架,通過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使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數理基礎知識與工程基礎知識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通過跨部門的聯動機制,從國家層面、企業層面、高校層面和人力資源層面設立“面向現實問題、回歸工程實踐的綜合工程教育體系”,培養知識結構、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俱佳的工程科技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使我國成為自主創新型國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巨大的工程科技人力資源與科技強國之間存在的矛盾。本文基于“面向現實問題、回歸工程實踐的綜合工程教育體系”理念,引入平衡計分卡和戰略地圖,從國家層面(自主創新型國家)、企業層面(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高校層面(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力資源層面(工程師培養制度)探討其在工程教育體系建構過程的適應性,構建我國工程教育的戰略地圖,審視現代工程背景下人才培養的綜合工程教育模式。
二、平衡計分卡與戰略地圖在工程教育中的適用性
平衡計分卡(balancedscorecard)起源于Kaplan和Norton在1990年開始的一個名叫“未來組織中的績效考核”的研究項目。1992年初,兩人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平衡記分法:良好的績效測評主體》的文章,指出不能只從財務指標角度,而應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以及學習與成長四個層面來衡量企業績效,因為后三個層面是未來財務業績的驅動因素[5-6]。需要注意的是平衡計分卡的四個層面只是一個基本框架,在指導戰略實施時仍顯不足。戰略地圖是平衡計分卡的發展和升華,它提供了一個描述戰略的統一方法,也為戰略制定和戰略執行之間的鴻溝搭起了一座橋梁,是一個描述和實施戰略的強有力工具。國外研究顯示[7-9],在美國和歐洲的教育機構中,平衡記分卡與戰略地圖理論已有較為成熟的應用,相關成功案例包括:美國國家質量獎績效優異教育標準(EducationCriteriaforPerformanceExcellence),2001年首屆鮑爾里奇教育獎獲得者Chugach學區、珍珠河學區和威斯康星州Stout大學,美國富爾頓學區系統以及芬蘭土爾庫工藝學院等。平衡記分卡與戰略地圖在國外教育機構中的成功應用經驗,為我國教育機構改革探索提供了借鑒。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趨多樣化、與社會各界的聯系不斷增多,且正處于由規模發展向質量建設的戰略轉型期,各高校都面臨著教育戰略制定和執行的重大問題,一些學者運用平衡計分卡與戰略地圖工具探討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模型、高校知識資本轉化與應用、高校教育績效評價等問題[5-6],這為制定與執行我國高等教育戰略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間與潛力。
三、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綜合工程教育體系構建
圖1描述了以“面向現實問題、回歸工程實踐”為戰略的綜合工程教育體系的平衡計分卡模型,該模型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基本信息:圖1基于平衡記分卡的綜合工程教育架構1)“面向現實問題、回歸工程實踐的綜合工程教育模式”戰略位于平衡記分卡的中心地位,是當前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高校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與教育“質量工程”的核心所在。2)四個構面的選擇與形成由傳統平衡計分卡模型(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演變而來,分別從自主創新型國家戰略層面、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企業需求層面、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層面和人力資源結構層面定義了“面向現實問題、回歸工程實踐的綜合工程教育模式”的工程教育戰略。3)四個構面圍繞“面向現實問題、回歸工程實踐的綜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戰略遠景,形成了一個彼此關聯的整體。國家層面要實現的戰略主題“自主創新型國家”是由企業、高校和人力資源層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層面要實現的戰略主題“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戰略動因,也是高校設置課程體系的外在動因。綜合考察圖1描述的四個構面所蘊含的三個方面的信息,運用平衡積分卡的戰略管理功能,即可將每個構面所蘊含的信息分解為可操作的戰略主題、戰略目標群、衡量指標群、指標評定值和行動方案。戰略主題是觀察和分析戰略的視點或鏡頭,每個戰略主題都包含多個目標、衡量指標、指標量化值和行動方案;目標是從戰略主體分流出來的關鍵戰略目標,每一個戰略目標都包括一個或多個衡量指標;衡量指標是衡量戰略目標實現結果的定量(或定性)尺度;指標量化值是對期望達到的目標的具體定量要求;行動方案由一系列相關的任務或行動組成,目的是達到每個指標的期望目標值。表1描述了反映工程教育體系的4個層面、6個戰略主題、17個評價目標和51個衡量指標,這些戰略主題、目標群、指標群、指標評定值和戰略行動方案經平衡計分卡模型有機的形成了一個整體,體現了平衡計分卡將抽象的戰略主題轉化為具體的戰略執行的過程。
四、綜合工程教育戰略的執行及行動方案
考察表1中4個層面、6個戰略主題、17個評價目標和51個衡量指標之間的層次關系,在國家層面上,自主創新型國家戰略主題是通過3個戰略目標來實現的,3個戰略目標的實現有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實體單位執行,而且各自擔負著不同的社會分工。科學創新的戰略目標可以通過知識創新工程實現,工程創新可以通過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工程師培養制度加以實現,人才創新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和人力資源知識結構加以實現,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如圖2所示,最終目的是通過這些關鍵評定指標,從國家層面建立校企協調機制,加強產學研的深度綜合(見表1)。圖3是從企業層面描述的戰略執行機制,通過企業4個戰術目標的分解細化,采用可量化的衡量指標,度量企業業務綜合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業務流程規范化、企業信息化和工程實踐及培訓等量化指標體現企業業務整合的能力,知識創新工程、科學問題提煉和工程師培養旨在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兩個方面的量化指標統一構成企業層面戰略主題的實現,同時也促進國家層面工程創新和科學創新的戰術目標實現。企業層面戰略主題的執行通過設立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以此負責工程實踐與人員培訓,加強企業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基地作用。圖4是高校層面戰略主題、戰術目標及其量化指標之間的實施關聯圖。高校層面的量化指標非常明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是高校擔負的最重要的社會責任,而這需要從學科培育、專業培育、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校企深度綜合,將某一類型的企業需求納入高校的教學科研體系中,通過校級職能部門的指導協調,將企業需求類型與學院級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由企業和學院級職能部門共同執行人才培養過程,即可解決校企人才培養需求不一致的問題,避免企業無人可用、高校畢業生無業可就的尷尬局面。高校層面的戰略主題執行可通過兩個方面實現,一方面針對高校知識創新的戰略主題,設立校級的學科發展理事會,負責科學研究與學科培育,另一方面針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戰略主題,建立基于CDIO(C-conceive,構思;D-design,設計;I-implement,實施;O-operate,運行)理念的Q-CDMS(Q-quality學科知識與工程素養,C-conceive工程與產品認知及構思,D-design工程與產品設計,M-manufacture工程與產品制造,S-service工程管理與服務)人才培養模式,以此強化校企之間的深度綜合。圖5描述人力資源結構層面如何將戰略主題轉化為可執行的戰術目標。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形成需要從國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個方面綜合考量。對于人力資源結構層面,其戰略主題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工程科技人員,這需要從工程師知識素養、工程師培養類型和工程師認證制度的三個戰術目標加以體現,而這三個戰術目標的執行涉及企業、高校和國家層面。具體可以通過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作用,從知識和技能、國際化視野、準入標準和工程師類型等方面量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員的構成結構,以此從根本上實現國家層面的自主創新型國家戰略中人才創新的戰術目標。人力資源層面的戰術目標執行方案可由獨立于行政機構的工程師認證協會與行業協會主導的工程師認證制度實現人力資源機構優化。綜上所述,由國家、企業、高校和人力資源層面構成的平衡計分卡各維度描述的戰略目標群和指標群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一系列因果相連的戰略要素組成的。從國家層面上要實現全社會的科學創新能力、工程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源結構的科學化,需要依據科研、教育的投入量,科研院所、理工院校的數量,科研成果的轉化、工程中心的數量等指標制定國家層面的人才創新戰略;從企業層面上要求從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出發,分析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國際化程度、科學問題的提煉、業務流程的規范性與科學化等,使企業不斷向學校提出新需求,帶動高等學校工程教育的進步,形成企業工程師和理工科大學教師的自由流動的良性機制;從高校層面上要強化高校的知識創新功能,強調對工程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堅持從科學研究、學科培育出發,培育新型的社會所必需的專業門類,形成行業特色;從人力資源層面上要從工程師認證制度、工程師培養類型和工程師知識素養方面出發,提升課程的綜合化程度,培養國際領先的工程師人才,以增強我國在各項專門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五、結論
引入平衡計分卡和戰略地圖,從國家層面、企業層面、高校層面和人力資源層面探討其在“面向現實問題、回歸工程實踐的綜合工程教育模式”中的適應性,可有效的建立起工程教育戰略制定與戰略執行之間的橋梁。建立在平衡積分卡理論上的綜合工程教育架構包括了4個構面,6個戰略主題,17個戰術目標和51個量化指標,對于解決當前工程教育中實踐不足,產學研合作不足和課程體系不足的問題,拓展了解決問題的思路。總之,工程教育是關于工程職業的專業教育,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工程教育理念等均需要在現代工程背景下重新審視,以探索適合我國高素質、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