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正循環(huán)回轉鉆孔灌注樁以其適應性強、造價低、施工簡單易操作已廣泛應用于水利、公路、鐵路、港口、高層建筑等工程基礎中。但由于施工工藝環(huán)節(jié)較多,一環(huán)不慎,便可能發(fā)生質量事故,給國家及企業(yè)造成較大損失。為此結合筆者參與施工的多處鉆孔樁的成功經驗,談一談正循環(huán)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法的要領。
【關鍵詞】正循環(huán)、鉆孔樁、施工方注、施工技術。
1.正循環(huán)回轉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原理及適應范圍
正循環(huán)回轉鉆孔是用高壓泥漿通過鉆機的空心鉆桿,從鉆桿底部射出,同時鉆頭鉆進,將土層攪松成為鉆渣,被泥漿包裹浮懸,隨著泥漿上升而溢出流到井外的泥漿溜槽,經過沉淀池凈化,泥漿再循環(huán)使用。泥漿在不僅有固壁和潤滑作用,還要升攜帶鉆渣上升外排,故對泥漿的質量要求較高。
正循環(huán)回鉆適用于粘性土粉砂細中粗砂,含少量礫石、卵石(含泥量少于20%的土、軟巖,孔徑為80~250cm,孔深為30~100m,其優(yōu)點是鉆進與排渣同時連續(xù)進行,成孔速度較快,鉆孔深度較大。
2.施工工藝
2.1施工放樣
根據樁位平面圖中各樁的坐標,用全站儀準確地測放各樁的中心位置。經復核無誤后,埋設護樁進行保護。
2.2護筒埋設
護筒采用于5mm厚鋼板制作,直徑大于孔徑20~30cm。護筒埋設平面位置偏差不大于5cm,傾斜程度不大于1%,護筒周圍用粘土夯實。
2.3泥漿制作
泥漿采用自拌方法,控制指標應滿足下列要求:
相對密度:一般土層1.05~1.20,易坍土層1.20~1.45;
粘度:一般土層16~22S,易坍土層19~28S;
靜切力:一般土層1.0~2.25Pa,易坍土層3~5Pa;
含砂率:8%~4%;
膠體率:>96%;
失水率:一般土層<25mL/30min,易坍土層<15mL/30min;
酸堿度:8~10PH。
在鉆孔中,泥漿頂面應始終高出孔外水位。為回收泥漿,減少環(huán)境污染,設置泥漿循環(huán)凈化系統(tǒng)。
2.4鉆孔
鉆機就位后,對鉆頭中心和樁位中心校核無誤后,方可開鉆。鉆孔時鉆架必須穩(wěn)固,鉆頭對準樁位中心,開鉆前對鉆機及其它機具進行檢查,機具配套,水、電暢通。鉆孔嚴格按規(guī)范和招標技術文件的規(guī)定和要求進行施工,同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循環(huán)鉆孔采用減壓鉆進,即鉆機的主吊鉤始終承受部分鉆具的重力。孔底承受的鉆壓不超過鉆桿、鉆錐、壓塊重力之和(扣除浮力)的80%,以避免和減少斜孔、彎孔、擴縮現(xiàn)象。
(2)開鉆時慢速推進,待導向部位全部進入土層后才全速鉆進。
(3)鉆孔一經開始,應連續(xù)進行,不得中斷;及時如實填寫施工原始記錄;嚴格執(zhí)行交接班制度。
(4)經常對泥漿進行試驗,以確保泥漿符合要求,在地質變化處,撈取渣樣,判明土層,記入表中,以便核對地質剖面柱狀圖。
(5)升降鉆錐時要平穩(wěn),鉆錐提出孔口時應防止碰撞護筒孔壁或鉤掛護筒底部,拆裝鉆桿要迅速。
鉆孔停機、提鉆、撈渣時應保持孔內具有規(guī)定的水位和泥漿稠度,以防坍孔。
2.5終孔及清孔
當鉆孔達到設計終孔標高后,對孔深、孔徑、孔位和孔形進行檢查,然后填寫終孔檢查證。清孔要求:樁徑1.5m以內的摩擦樁沉渣厚度不大于10cm;樁徑大于1.5m的沉渣厚度不大于15cm,端承樁無沉渣。清孔采用換漿法,即鉆孔完成后,提起鉆頭至距孔底約20cm,繼續(xù)旋轉,逐步把孔內浮懸的鉆渣換出,在清孔排渣時,保持孔內水頭,防止坍孔。清孔后調整泥漿,使其相對密度:1.03~1.10;粘度:17~20Pa.s;含砂率:<2%;膠體率:>98%。
2.6鋼筋
深孔鋼筋籠分節(jié)預制。鋼筋籠的綁扎、焊接、安裝應符合規(guī)范及招標技術文件的規(guī)定和要求,同時還要做到:
(1)鋼筋籠就位過程中,焊接時應保證上下兩節(jié)都垂直,防止因焊接原因導致鋼筋籠中心偏位和下放困難。澆注砼之前,由測量隊用全站儀對鋼筋籠中心進行定位,定位后鋼筋籠頂面要用有效的方法進行固定,一般用四根鋼筋對稱焊在護筒上,以保證鋼筋籠頂面標高和中心位置偏差在允許誤差范圍內,并能防止砼澆注過程中鋼筋籠上升,還要防止鋼筋籠移動和傾斜。
(2)鋼筋籠應事先安設控制鋼筋籠與孔壁凈距的隔離塊,隔離塊沿柱長的間距為2m左右,交叉排列。
為了防止在下放鋼筋籠過程中,鋼筋籠碰撞孔壁,吊入鋼筋籠時,應對準鉆孔中心豎直插入。
(3)砼導管和護筒拔出時,應防止鋼筋籠上升。
(4)鋼筋籠底面高程的允許誤差±50mm。
2.7導管安裝
導管直徑為φ250,安裝前要進行水密、承壓試驗,保證在澆注過程中不漏水,吊裝就位時導管應位于孔口中央,導管下口至孔底一般為40cm。導管安裝完成后,要對孔底沉淀物進行檢測,如果沉淀物厚度超過設計和規(guī)范的要求,需進行二次清孔,直至達到規(guī)范要求后才可進行砼灌注。
2.8水下砼灌注
2.8.1水下砼配合比設計
拌制砼所用的材料應符合規(guī)范以及招標技術文件的規(guī)定和要求,同時水下砼應符合下列要求:
水泥標號為P.o.42.5,初凝時間不小于6小時。粗骨料為級配良好的碎石,粗骨料最大料徑小于4cm,且不大于導管直徑的1/6,不大于鋼筋籠最密凈距的1/3。含砂率宜為0.4~0.5之間。塌落度為18~20cm。水泥用量不小于350kg/m3,當摻有適宜數量的減水緩凝劑或粉煤灰時,可不少于300kg/m3。水灰比應為0.5~0.6。
2.8.2砼灌注
砼在拌和站用強制式拌和機集中拌制,砼輸送泵輸送,為確保灌注樁的質量,必須做到:
(1)首次砼灌注前,應對首灌砼方量進行計算,配備足夠大的料斗裝滿砼,以保證首次灌注封底成功。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數量應能滿足導管首次埋置深度(≥1.0m)和填充導管底部的需要
所需砼數量按公式計算。
式中:
V——灌注首批混凝土所需數量(m3);
D——樁孔直徑(m);
H1——樁孔底至導管底端間距,一般為0.4m;
H2——導管初次埋置深度(m);
d——導管內徑(m);
h1——樁孔內混凝土達到埋置深度H2時,導管內混凝土柱平衡導管外(或泥漿)壓力所需的高度(m),即H1=/。
(2)首灌砼導管埋深不得小于1m,在砼澆筑過程中導管埋置深度為2~6米。
(3)砼面接近鋼筋骨架時,導管保持稍大埋深,放慢灌注速度,減少砼的沖擊力。砼面進入鋼筋骨架4m以上后,適當提升導管,使鋼筋骨架在導管下口有2m以上的埋深后,方可恢復正常的灌注速度。
(4)澆注砼時溢出的泥漿應引流至適當地點以防污染。砼應連續(xù)澆注,直至澆注頂面高出設計標高不小于80cm。砼在終凝7d后才能鑿除樁頭,并應保持鑿除后砼面的平整、清潔,不應有泥及其它雜物。3.鉆孔施工易出現(xiàn)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3.1鉆孔過程中出現(xiàn)坍孔
其表征是孔內水位突然下降又回升,孔口冒細密水泡,出渣量顯著增加而不見進尺,鉆機負荷顯著增加等。坍孔一般是因為泥漿性能不符合要求、孔內水頭未能保證、機具碰撞孔壁等原因造成。查明坍孔位置后進行處理,坍孔部位不深的時,可采取深埋護筒法,將護筒填土夯實,重新鉆孔;坍孔嚴重時,應立即將鉆孔全部用砂類土或礫石土回填,如果無上述土類時可采用粘質土并摻入5%~8%的水泥砂漿,應等待數日后采取改善措施重鉆。
3.2鉆孔偏斜、彎曲
一般是因為地址松軟不均勻、巖面傾斜、鉆架位移、安裝未平或遇探頭石等原因造成。可在偏斜處釣住鉆錘反復掃孔,使鉆孔正直。偏斜嚴重的時,應回填粘質土到偏斜處頂面,待沉積密實后重新鉆孔。
3.3擴孔縮孔
擴孔多系孔壁小坍塌或鉆錘擺動過大造成。鉆孔縮孔常因地層中含遇水能膨脹的軟塑土或泥質頁巖造成,一般采用失水率小的優(yōu)質泥漿護壁;鉆錘磨損大也能使孔徑稍小,應隨時檢查,及時焊補鉆錘。當縮孔已發(fā)生時,可用鉆錘上下反復掃孔,擴大孔徑。
3.4鉆孔漏漿
一般采取護筒周圍回填土夯實、增加護筒沉埋深度、適當減小護筒內水頭高度、增加泥漿相對密度和粘度、倒入粘土使鉆錘慢速轉動、增加孔壁粘質土層厚度等措施。
3.5糊鉆
多出于正循環(huán)回鉆鉆進時,遇軟塑粘質土層,泥漿相對密度和粘度過大,進尺快,鉆碴量大,出漿口堵塞而造成。應改善泥漿性能,對鉆碴進出口和排碴設備的尺寸進行檢查,并控制適當進尺。若嚴重糊鉆,應停鉆提出鉆錐,清除鉆碴。
4.砼灌注易出現(xiàn)的事故及預防與處理措施
灌注水下混凝土是成樁的關鍵工序,灌注過程中應明確分工,密切配合,統(tǒng)一指揮,做到快速連續(xù)施工,防止發(fā)生質量事故,若出現(xiàn)質量事故時,應分析原因,采取合理的技術措施,及時設法補救,以期盡量減小經濟損失。
4.1導管漏水
主要原因:首批混凝土儲量不夠或導管底口距孔底間距過大,不能將導管底口下部封住,使水從導管底口涌入;導管接頭不嚴,橡皮墊被高壓氣囊擠開,水進入;導管提升過猛,控制錯誤,使導管底口超出混凝土面,底口涌入泥水。
處理方法:是第一種情況,立即將導管提出,進行清孔重新下導管,重新灌注。若是第
二、三種情況,應換新導管,使導管口插入混凝土中,用吸泥機將導管內的水和沉淀吸出,繼續(xù)灌注混凝土,起先砼應增加水泥用量,以后的砼恢復正常配合比。
4.2卡管
主要是由于初灌時隔水栓卡管或坍落度過小,流動性差,夾有大骨料,砼離析或導管漏水引起。灌注過程中加強對導管的檢查和砼各項指標的檢查。
4.3埋管
主要原因是導管埋入混凝土過深,使導管內外砼已初凝、與混凝土產生的摩擦力過大,或提管過猛將導管撥斷。
預防方法是嚴格控制導管埋深不得超過6m,混凝土內加緩凝劑,加速混凝土灌注速度,提升導管不可過猛。
5.灌注樁出現(xiàn)問題后的補強措施
灌注樁檢測后若發(fā)現(xiàn)有夾層斷樁、混凝土離析、空洞等事故時,經設計代表和監(jiān)理工程師同意后可以進行補強處理。
采用壓入水泥漿補強。鉆兩個小孔,分別作出漿進漿口用。深度應達補強處以下1m。用高壓水泵向孔內壓入清水,使夾層泥渣從出漿孔被沖洗出來。壓入水灰比為0.8的純水泥漿,待出漿孔內有水泥漿冒出來之后,再用水灰比為0.5的濃水泥漿壓入,濃漿壓入時應使其充分擴散,當濃漿從出漿口冒出時停止壓漿,用碎石將出漿口封住,并以麻袋堵實。最后用水灰比0.4的水泥漿壓入,壓力增大到0.7~0.8MPa時關閉進漿閥,穩(wěn)壓壓漿20~25min,壓漿補強工作結束。
6.結束語
鉆孔灌注樁質量事故引發(fā)的后果相當嚴重,因此在施工中應加強施工管理,采取科學的施工方法和切實可行的實用方案。只有嚴格按照劃范、規(guī)程操作,加強監(jiān)督、檢測,才能避免質量事故或把質量事故降低到最小限度。對己出現(xiàn)問題的樁基,應掌握詳盡而準確的現(xiàn)場資料,及時組織專家會診,制定安全可靠又經濟的處理方案。
參考文獻:
1.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
2.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施工藝標準(204-1996)
3.螺旋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標準(GY205-1996)
4.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