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施工企業成本控制與管治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社會建設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提高施工企業的經濟利潤,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關鍵,而成本控制與管理是施工企業進行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此為出發點,談論了路橋施工企業成本控制與管理的改革與完善的措施。
關鍵字:成本控制管理路橋施工企業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建設工程招投標為主要特征的建筑市場競爭突出體現在造價競爭上。因此,路橋施工企業要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最主要的是在項目施工中以盡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勞動力消耗來降低企業成本,將影響企業成本的各項耗費控制在計劃范圍之內。
一、事前控制——編制成本預算,為成本控制明確目標
路橋施工企業面臨復雜多變的生產經營環境,要求企業在成本控制過程中必須實施全面的成本控制管理,并且將企業成本控制總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成本控制目標中,明確企業成本控制的發展目標方向與必需的競爭水平,規范企業各項經濟資源配置規劃的整體結構。
成本預算為日常成本控制活動提供依據,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企業成本目標被層層分解落實至各責任中心,成為各責任中心生產經營活動的標桿,成本預算成了企業事前控制的依據。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以預算數為各經濟單位實際執行的標準,通過收集各種預算和實際資料,進行計量、對比,及時發現、揭露實際脫離預算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并及時反饋給各責任單位,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薄弱環節,確保預算目標的順利實現,這是成本預算發揮對經濟活動的事中控制作用。預算期末通過各責任中心的業績報告,對比各責任單位的實際支出數與預算數,提示超支和節約,作為評價各責任單位經營業績和確定偏離預算責任的依據,企業管理者可據以了解整個企業成本控制目標實現情況,并通過考核績效對完成目標優秀的責任中心實施獎勵,提高員工的積極性,這是成本預算對經濟活動的事后反映。
配置規劃的整體結構。成本預算管理把成本控制各方面工作納入統一計劃之中,通過編制成本預算,將經營成本控制的長期目標和短期規劃,分解到各施工部門和經營周期,使各部門的成本控制目標在企業的最終目標指導下進行。通過成本控制的編制和綜合平衡,在企業內部分配資金、實物和人力資源等資源,使企業各部門的成本控制責任明晰化,政策公平化,促進部門間的溝通和理解,減少內部矛盾,促使企業內部各部門相互協調、環環緊扣,在確保總體成本下降的前提下,組織各自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管理活動,實現資源的綜合配置和最優利用。
二、事中控制——通過作業成本控制法,實現成本控制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事中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關鍵環節,傳統的會計核算按成本費用的經濟性質劃分的人工費、機械費、材料費、其他直接費、間接費用等成本費用項目作為成本控制的基礎和項目,這種靜態的成本控制方式不能及時反映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最終影響成本控制的實施效果。作業成本法是一種通過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動態的追蹤反映,計量作業和成本對象的成本,評價作業業績和資源利用情況的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業為中心,根據作業對資源耗費的情況將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中,然后,根據產品和服務所耗用的作業量,最終將成本分配到產品與服務,即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具體步驟是:首先按照區分不同責任中心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的原則,將整個工程項目逐級分解為內容單一、便于進行單位工料成本控制的作業中心或工序,然后按照各作業中心自下而上估算、匯總,從而得到整個工程項目的估算。作業成本法強調分配基礎多元化和重視資源耗費、作業與產品之間因果關系,解決了傳統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來越不準確,不能滿足成本核算和控制系統對成本信息有效性和精確性的要求的問題。
路橋施工工程的成本預算圖確定了整個工程項目成本以及各分部、分項工程以及完成各分部分項工程所必需的施工作業的種類和作業量。在此基礎上,可以將整個施工活動科學地劃分作業和工序,確定作業中心和作業量,這為實行作業成本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路橋施工企業在成本控制的實務中可以運用工程量清單作為作業成本作業量的依據,據以識別作業、計算和分配作業成本庫消耗資源量。工程量清單是根據施工圖編制的供施工工程招標投標使用的重要文件,對合同規定要實施的工程的全部項目和內容,按與技術規范相對應的原則,分章、分節、分工程細目說明其工程量和單價以及總價,每章一表。
三、事后控制——構建綜合性的成本控制指標,提高績效評價的全面性
構建科學、完整的成本目標體系及由此產生的成本控制考評指標體系,是實現路橋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目標的重要保障。財務指標是成本控制目標體系的核心,可以從財務角度進行貨幣計量,比較容易從財務報表數據中得到,因而傳統的預算以財務指標作為主要的預算指標。非財務預算指標難以用貨幣計量,如產品質量、新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市場需求情況、市場占有率、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交送貨率、機器完好率、設備利用率等,反映了顧客、競爭對待等戰略性因素,以及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管理、后勤服務等活動。通過綜合考察財務、非財務指標,長短期目標,評價企業外部和內部業績,衡量經營的結果和過程,綜合反映企業經營狀況,使業績評價趨于綜合和完善。彌補傳統財務評價方法的缺陷,從財務、顧客、經營過程(內部流程)、創新和學習4個方面來綜合衡量企業業績,即從財務角度考慮的是能否滿足股東要求;從經營過程角度考慮的是企業必須做什么的問題;從顧客角度考慮的是顧客如何看待的問題:從學習與成長角度考慮的是如何創造并提高價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