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拉薩古建筑的藏族思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布達拉宮基起于紅山南坡,下寬上窄,氣勢宏大,共分為宮堡、山下城堡、林卡三大部分。其中宮堡部分主要包括紅宮、白宮、東歡樂廣場等。宮殿的設計和建造依據了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墻基下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安有天窗,便于采光。宮內的柱梁上有各式雕刻,墻壁上的彩色壁畫總面積超過2500平方米。宮內還收藏了拉薩特有的、在棉布綢緞上彩繪的唐卡及歷代文物。在半山腰上,有一個約1600平方米的平臺,名為“德央廈”,此處就是歷代達賴舉行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整個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氣勢磅礴,是西藏政權、神權的無上權威。
寺院建筑在藏族人民心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它既是拉薩古建筑的主體,也是佛教文化的傳播之地。寺廟一般都很龐大,它對拉薩人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吐蕃王朝歷代贊普在寺院建筑上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因而藏族古建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集中體現在這些寺廟建筑上。如大、小昭寺是拉薩較早的建筑之一,也是拉薩著名的古代土木結構建筑,至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這些寺廟建筑層樓疊閣,蔚為壯觀。它們既是宗教的活動場所,又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據史籍記載,松贊干布建成大、小昭寺和一百零八座神殿,當時這些神殿和經堂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寺廟。779年拉薩第一座寺廟桑耶寺誕生,它是由赤松德贊贊普下令修建的。此后10—13世紀,托林寺、薩迦寺、哲蚌寺、色拉寺等大寺廟修建,這與佛教在拉薩地區的盛行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寺廟集中了地區的主要財富,是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一座寺廟,往往類似于一所佛教大學。例如哲蚌寺下設三所顯宗學院和一所密宗學院,修習經論。除此之外,寺廟還要進行書寫、印刷、出版、佛像佛器制造工作,其他的如文字、歷算、醫藥、天文等也控制在寺廟手中,寺廟幾乎壟斷了當時藏族社會的文化和社會事業。例如大昭寺經堂內藏有佛教經典書籍以及歷史、醫藥、哲學、詩歌、歷算等史籍上萬部。此外拉薩寺廟占有莊園,有其獨立的經濟來源,一座寺廟等同于一個經濟實體,大部分耕地都歸寺廟所有。這使得寺廟不僅具有行政職能,還有權統治本寺的轄地。3.林卡———羅布林卡。林卡是藏語,可以譯為園林。藏族人民喜愛自然風光,每到盛夏之日,藏族人民往往外出尋找一處蔥郁之地,搭起帳篷,擺上各式美食,歌舞歡慶。拉薩的貴族、官家、寺院等則大多擁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在西藏眾多的林卡中,以羅布林卡最為著名。羅布林卡藏語譯為“寶貝公園”,是達賴喇嘛處理政事、消夏避暑以及達官貴人游樂休息的“夏宮”。羅布林卡以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旦米久頗章為主體,園內樹木茂盛、花卉種類繁多,被譽為拉薩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人造園林。羅布林卡的建筑特點是高處筑臺,低處挖池,任其自然。羅布林卡內樹木茂盛,湖心宮、龍王亭、金色林卡等獨具藏式風格的建筑隱約若現,幽曲動人,具有一種拉薩園林所特有的樸實自然的情趣。
藏王墓,又叫吐蕃王陵,位于山南窮結縣,是吐蕃王朝第29代贊普至第40代贊普、王子、大臣及后妃的墓葬群。墓群背靠丕惹山(意為增長之山),前臨雅礱河。其上層土墩為橢圓形,墩頂極為平坦;下層為長方形土臺,周邊不齊整。藏王墓明顯墓堆共計九處,其中緊靠雅礱河的大墓據說為松贊干布之墓。藏王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墓葬群之一。其墓的大門朝西南開,面向釋迦牟尼的故鄉,以表示對佛祖的虔誠和敬畏。1984年考古專家挖掘出赤松德贊碑,碑面有云龍、飛天、日月等浮雕圖案,并雕刻有59行歌頌赤松德贊的古藏文。其雕刻手法具有明顯的唐代風格,造型簡練生動,因而藏王墓不僅反映了一千余年前拉薩的喪葬制度,同時對吐蕃王朝的興起、衰落,吐蕃文化與唐文化交流的情況具有重要研究價值[1]23。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古建筑大多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們不僅吸收了漢族文化和建造藝術的精髓,同時又保持了藏式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推動了藏族建筑技術和藝術的發展。文成公主選地設計的大昭寺和小昭寺、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深藏壁畫和唐卡等眾多藝術品的薩迦寺等都與藏族傳統文化、當地自然景觀巧妙融合,使得拉薩地區的藏族傳統建筑活潑而富有特點。拉薩地區藏族古建筑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是我國建筑歷史上一份珍貴的遺產。
1.深遠的佛教文化。藏傳佛教始于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后,隨著喇嘛教在拉薩不斷發展、融合而形成的獨特的政教合一式的藏傳佛教。藏族人民信教,本土所產生的最原始的宗教是苯教,佛教傳入以后,曾為苯教所不容。隨著宗教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吐蕃王朝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佛教逐漸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義和形式,形成了獨具藏族特色的佛教體系。藏傳佛教以其完整的三藏教典、獨具特色的寺院組織和活佛的轉世制度馳名中外。它與漢傳佛教一樣同屬大乘佛教,主要流傳于我國藏族人民居住的地區。藏傳佛教既有豐富且系統的佛教理論與經典,又有嚴謹深厚的實踐修正,在世界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王朝后,大量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傳入西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藏許多地區開始修建寺院,拉薩的大、小昭寺和布達拉宮也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2]。在拉薩地區,佛教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具有決定性的地位。宮殿、寺院以及其他的建筑,集中了拉薩人民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創造。因而寺院建筑也隨著佛教的傳播發展起來,并迅速成為了拉薩古建筑的根本和主體。拉薩等城鎮,也是以佛教經堂或寺院為中心發展而來的。這些寺院建筑是一個拉薩社會文化的基礎表現,例如,吐蕃時期建造的大昭寺,其內部供奉著大量精美的佛像,整個建筑的碉樓、雕梁和壁畫無不具有藏式風格,這也使得大昭寺被各教派尊為神圣寺院;布達拉宮在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重建后,逐漸演變成了歷代達賴喇嘛的住息地及政教中心地。布達拉宮的設計既依照了青藏高原陽光照射的規律,又將藏傳佛教的教義、思想、戒律等滲入其建筑群外部及殿堂內部設計。
2.傳統的和諧思想。拉薩古建筑不僅體現了藏傳佛教的相關理念,也體現了藏族人民愛好和平,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一方面,拉薩古建筑是按照喜馬拉雅地區的整體自然特征建立起來的。拉薩多晴天、少降雨,被譽為“日光城”,陽光、泥土、沙石等基本建筑材料十分充裕,這不僅體現了藏族建筑與其所處自然環境之間特殊的和諧關系,也使得藏族人民在建筑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總結有效的建筑經驗。另一方面,為了適應特殊的自然環境,拉薩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雖時常會面臨大自然的挑戰,仍努力做到建筑的設計和建造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協調。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將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宗教性和藏族民俗逐步融入到建筑風格當中去,形成了藏族樸素自然審美觀以及獨特和諧思想的建筑體系和形式。
本文在簡要分析拉薩古建筑類型和標志性建筑的基礎上,結合拉薩古建筑所獨有的特點,對其所蘊含的藏族思想進行了粗淺的探討。拉薩古建筑的藝術造詣很深,不僅運用了統一、對比、韻律、和諧等等構圖規律,而且包含著深厚的藏傳佛教思想。無論是7世紀大昭寺的磚墻,8世紀的桑耶寺,17世紀的布達拉宮,還是18世紀的羅布林卡,都是拉薩獨特風格、獨特古建筑文化和藏族思想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建筑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本文作者:樊帆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