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建筑的地域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工業建筑與自然互融
境特點是山巒起伏和醒目的紅土地,氣候四季如春,太陽輻射量大,那么首先在規劃設計上就可以順應地勢,讓工業廠房高低錯落迎合周邊的山體,甚至可以把傳統民居群體組合理念應用在廠區的規劃上,形成一種序列感、整體感,這樣的廠區規劃就不僅僅是純粹的生產工藝流程的體現,而是整體意識和環境意識的注重;其次為了消減大規模的工業建筑體量對周邊環境的沖擊,屋頂可以用綠色來呼應周邊的綠色植被,墻面可以用近似于紅土的顏色來呼應周邊的土壤,再次是利用當地豐富的日照,將太陽能電池板應用在屋面和墻面上,節約了能源,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為工業領域的設計帶來切實的改變。有了與自然互融的理念,在廠房墻面的虛實處理上就會有創新,窗與墻的比例關系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把窗的形式放大到墻面的概念,可以用大面積的窗與壓型鋼板墻相互交織產生節奏感,突破以往帶型窗從東頭拉到西頭的單調局面,同時通過類似于玻璃幕墻一樣的窗把周邊優美的自然景觀引入到廠房內,為在廠房的人緊張工作之余放松心情。
2工業建筑與城市互動
工業企業的建立與發展是城市興起的物質基礎,是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因素。工業企業在城市中的布置,對于城市的結構和布局,城市居民的勞動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2]。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量建造各種類型的工業建筑,以洛陽銅加工廠工業區為例,它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奠定新中國工業基礎的156項目最集中的工業區之一,包括洛陽銅加工廠辦公大樓、洛陽銅加工廠中央實驗室大樓、洛陽銅加工廠技術中心大樓、洛陽銅加工廠銷售處大樓、34號街坊大食堂、洛陽銅加工廠醫院以及一批集體宿舍樓和家屬宿舍樓。整個工業區占據了長春路整整一個街區,并隨著城市的發展也漸漸成為了城市的鬧市區,這里就如同一個小社會,有自己的學校、醫院、文化宮,職工不用走出工業區,就能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但隨著城市的擴充,多樣性的融入,學校、醫院、住房的社會化以及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現在的工業區不再承擔更多的社會功能,而且也不會占據城市的主要中心地段,而是更多的集中在城市的工業園區內,諸如洛陽高新開發區、洛陽伊洛工業園區等。這些園區都遠離城市中心,那么與城市的互動成為工業建筑規劃布局的又一新的課題。與城市互動,需要整個工業園區有很好的定位,需要拉近與城市的距離,需要建立一個吸引城里人前往工業園區感受工業科技帶來的創新性與新穎性的體驗,譬如蘇州工業園區中的金雞湖景區、月光碼頭,成為了有別于蘇州園林又一個使得蘇州老城換發新的光彩的游覽名片。除此之外,工業園中的建筑造型的新穎、建筑材質的別致,以及所體現的規劃上的藝術性和人性化都會吸引城里的人們去駐足游覽。
3工業建筑向地域文化回歸
吳良鏞先生指出:“應當把技術與人文的結合作為21世紀建筑學發展的一條原則,這也是解決工業革命后建筑技術與藝術分離的重要途徑,只有當二者獲得有機統一時,建筑學才能真正地取得進步。”
工業建筑所處地域的特殊性除自然環境因素外,還包括人文因素,即文化背景的差異,應加以重視。例如,某新疆鋁加工項目,在廠區的規劃和造型的處理上能否加進伊斯蘭文化的要素,能否吸收新疆傳統民居“阿以旺”的文化特點,都值得去探索研究。再如某昆明銅加工廠在廠區的設計中是否可以加入很多銅文化的要素,因為云南曾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由此還衍生出銅文化,在當地不乏看到銅牛雕塑、銅鈴、銅鼓等這些承載著深深文化要素的載體。由此可見,工業建筑倘若附加地域文化的內涵,就會煥發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舶來品,而是從地域中生長出來有藝術感、有個性的文化載體。
作者:王文俊 余麗嬰 單位: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 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