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業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其構造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隨之對其防火功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別是對石化工業來說,更要重視防火規范?,F今,為加強對建筑防火問題的重視,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條例,希望借助法律的手段來確保建筑防火工作有效實施。本文以石化工業為對象,對該行業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存在的問題及該規范在石化工業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進行分析論述,希望能夠避免石化行業火災的發生,從而保證該行業的安全運營。
關鍵詞:防火規范;石化行業;建筑設計;火災
1我國石化行業建筑設計規范中出現的問題分析
1.1民用建筑和廠房混合分布
石化行業的建筑物種類比較多,不僅有民用建筑,而且還有廠房,因此做好其防火設計比較復雜。比如,石化企業的某一建筑物中既有辦公區域,又有控制實;還有某一建筑物既有實驗室,又有辦公室。總的來說,就是功能劃分不明確,民用建筑和廠房混合分布。
1.2對實驗室生產類別沒有明確的規范
建筑設計人員在對石化企業建筑物進行防火設計工作中,通常會遇到以下問題:對于實驗室的歸屬問題不清楚,不知道是將實驗室劃分為廠房還是民用建筑,由于實驗室不歸屬于民用建筑,但是將實驗室歸于廠房也沒有相應的理論支撐。這是在對石化工業進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因此石化企業應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時候,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防火規范進行補充完善,從而滿足石化企業的實際需求。
2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在石化企業廠房疏散中的應用
2.1廠房疏散中建筑設計的基本條件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明確規定,關于石化行業的建設設計和施工要注重其建筑材料,特別是對廠房疏散造成影響的材料,并且要確保建筑材料堆放在恰當的位置,切不可堵塞廠房的安全通道,要保證其通暢。除此之外,關于廠房安全疏散的路線要對其進行設計,方便出現火災時人員能夠安全疏散。
2.2廠房疏散中安全出口的設置原則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對廠房安全出口設置的規定:廠房的安全出口設計為分散式的,并且每個防火分區、以及防火分區中的每個樓層和相鄰兩個安全出口最近的水平距離必須大于5米,防火分區和防火分區每個樓層的安全出口數量至少要有兩個。若是滿足新《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的5個特定條件的話,還需要額外再加一個安全出口。以甲乙類壓縮機廠房為例,單層廠房內每個地點與離自己最近的安全出口的間隔至少分別為30米和75米。而廠房內最遠點與外部出口的距離,甲類廠房最大為25米,乙類最大為50米。也就是說操作者只能在操作平臺上進行活動,不能離開操作平臺,并且操作平臺和室內地面之間的高度一般為3.5~4.5m之間,這還是按照廠房安全疏散在二樓的情況下得出的數據。另外,對于廠房安全疏散的距離除要滿足新《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外,還需要符合國家先關《行規》對其要求,只有這兩者相一致才能確定上述數據。
3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在廠房鋼結構防火保護中的應用
石化行業中,甲類生產廠房和乙類防爆生產廠房的建筑物鋼結構均為一級的耐火等級,并且均以《化工鋼結構防火保護技術規范》為依據,對這兩類廠房進行鋼結構防火保護的。這兩類廠房建筑物的柱子抵御火災的時間為兩個小時,而新《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對廠房柱子的時間規定為三個小時。也就是說建筑物的耐火等級越高,將會受到更好的防火效果。從事建筑設計的工作人員要對《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相關條例進行了解掌握,如若按照新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對氫氣壓縮機廠房進行防火設計的話,設計者要將其建筑物設置成二級的耐火級別,但這一級別柱子的耐火時間最大為兩個半小時。同時新《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對耐火等級也有特別的規定,若是遇到特殊情況,單層廠房柱子的耐火等級為一二級的話,其耐火極限可以適當縮短半個小時,那么廠房柱子的耐火極限便不會大于兩個小時,與《化工鋼結構防火保護技術規范》中甲類生產廠房一級耐火極限的柱子要求相符。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當然也包括石油化工行業,與此同時為滿足石化工業的發展,建設了很多建筑物,但該行業建筑物的防火設計有別于其他行業,防火構造設施復雜,所以石化企業的建筑防火設計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為保證石化工業的安全發展,避免火災的發生,建筑設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必須要了解掌握《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并以此規范為依據,然后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防火設計,從而做好石化行業的建筑防火設計,進而有利于保證該行業的安全發展。
參考文獻
[1]汪瓊.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在石化工業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3).
[2]劉冰.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在石化工業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知識,2016(6).
[3]凌麗麗.淺談《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在設計中的應用[J].低碳世界,2016(22).
作者:陳中繼 吳佳慧 單位:浙江天成工程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