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土壤重金屬環境污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土壤不僅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元素,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針對近年來不斷加重的土壤污染問題,必須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結合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現狀,分析重金屬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給出具體治理措施和未來發展方向建議。
關鍵詞:土壤污染;重金屬;危害;治理措施;發展方向
引言
土壤是由固體相、液體相、氣體組成的,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重金屬污染,就是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含量超標,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受到污染的耕地面積超過2000萬hm2,因糧食減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文中結合實踐,探討了重金屬引起的土壤污染問題和治理措施。
1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現狀
在土壤重金屬污染中,常見的元素有錳、鉻、鉛、汞、砷等,這些重金屬對土壤帶來的污染,主要分為2個方面:一是隨著重金屬含量增高,會改變土壤成分的比例,破壞土壤的正常功能;二是不同重金屬形態對土壤污染不同,其中液態重金屬對土壤的危害嚴重,殘存態重金屬的危害較小,離子交換狀態的重金屬有利于植物吸收。土壤發生重金屬污染后,生物體不能分解重金屬,反而會在體內富集,一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們體內,就會造成嚴重傷害。分析這些重金屬的來源,一是自然來源,巖石風化后變為土壤,巖石自身含有多種重金屬元素;大氣中的重金屬降塵,也會進入土壤中造成污染;在巖漿作用、質變作用下,地球化學過程會形成礦床,礦床周邊的土壤重金屬超標。二是人為因素,隨著農業、工業的快速發展,重金屬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在采礦、冶金、電鍍、染料、紡織、石油加工中,形成的三廢進入土壤,會造成重金屬污染。此外,過量使用農藥化肥,或使用污水灌溉農作物,也會造成重金屬污染[2]。針對重金屬污染,治理時主要采用2個途徑:一是改變重金屬的形態,從而降低生物可利用性、遷移性;二是去除或減少重金屬的數量,確保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滿足規范標準。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導致糧食減產1000萬t以上,財產損失超過200億元,可見污染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2重金屬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
2.1對植物的危害
重金屬對植物的危害,是通過自身含量超標實現的。植物體內的重金屬含量超標,會導致內在結構變化,根、莖、葉的顏色和外形改變[3]。分析其原因,是重金屬進入植物內部,會影響酶的活性,因活性降低或喪失,抑制植物的生長和代謝功能。此外,當重金屬濃度達到一定水平,植物在土壤中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會受到影響,甚至縮短植物壽命,導致植物枯萎壞死。
2.2對生物的危害
在土壤中,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當重金屬含量超標,就會影響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土壤和微生物,兩者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土壤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微生物則能調節土壤的營養物質。微生物在生存過程中,因重金屬含量超標,會導致營養物質過量消耗。以線蟲、蚯蚓為例,它們可以保證土壤的濕度平衡,一旦出現重金屬污染,就會打破這種平衡,繼而降低了土壤的功能。
2.3對酶的影響
土壤中含有多種酶物質,目前已知40種,例如氧化還原酶、水解酶、轉移酶、裂解酶等,多以吸附態、游離態存在。這些酶參與土壤的生物化學過程,涉及腐殖質的分解合成、動植物體的分解、有機化合物的水解轉化、無機物的氧化還原反應等。土壤發生重金屬污染,會破壞酶的活性和功能,活性降低后,會影響正常的機體活動。
2.4對人類的危害
土壤重金屬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間接的。在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土壤中,培育出的農作物進入人體內,就可能出現多種病變。例如:鉛元素對人體的危害,會降低免疫力,增加骨質疏松的發病率;汞元素對人體的危害,會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汞中毒征象。有學者研究稱[4],一些重金屬屬于致癌物,進入人體內會增加癌癥發生風險,威脅生命安全。
3由重金屬引起的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3.1深耕翻土技術
從耕種角度看,治理重金屬污染,常采用客土法、換土法,前者是在污染的土壤上覆蓋一層無污染的土體;后者是使用無污染區的土體更換受到污染的土壤。深耕翻土技術,可以認為是這兩種技術的結合,首先對土壤的上層、下層混合攪拌,然后加入適宜的肥料,從而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該技術的應用時間長,優點是修復效果穩定,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缺點是工程量大、成本高,會消耗大量的物力和時間。
3.2固化穩定技術
固化穩定技術是向土壤中加入穩定劑、黏合劑,促使污染物和固化劑相結合,通過物理反應或化學反應,改變污染物的結構,降低遷移能力,最終轉化為不溶態、穩定的小塊固體。結合實際,該技術的應用,雖然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恢復土壤的生態平衡;但隨著時間延長,重金屬污染物可能再次釋放出來,造成二次污染。
3.3電動力修復技術
電動力修復技術屬于原位修復的一種,是在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土壤中,插上雙電極,使用交流電或直流電形成完整的電場。該技術的應用,能促使重金屬在電極的正極、負極聚集起來,實現去除目標。結合實際,電動力修復技術的缺點,是應用范圍較窄,需要分析土壤的組分和緩沖性能;且重金屬去除過程中,也會產生副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電動力修復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出現了電滲析法、酸堿中和法、表面活性劑法等,能減少對土壤的負面影響。
3.4生物修復技術
(1)植物修復。在植物的生長周期內,利用植物對重金屬進行吸收、降解、揮發,從而降低重金屬的含量。植物修復的機制,主要是提取、揮發、穩定,將土壤中的重金屬,轉移到植物體內。實際應用中,植物提取技術的應用,需要生長周期短、生物量大、耐受性強的植物,因此應用有局限。當然,植物修復的優點,是成本低、可對重金屬回收,且不會造成二次污染。(2)動物修復。動物修復是利用土壤中的低等動物,例如蚯蚓,吸收重金屬后,修復土壤的正常功能。有研究顯示[5],土壤中鉛元素的質量分數在170~180mg/kg時,蚯蚓的富集因子為0.36,首先在受到鉛污染的土壤中投放蚯蚓,然后采用清水法、電激法處理蚯蚓,即可達到治理效果。(3)微生物修復。在土壤中,微生物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根系細菌、共生根細菌、游離真菌等。微生物變異后,能在重金屬環境中生存,繼而產生解毒機制,例如生物吸附、細胞外沉淀、生物富集、外排等。在此作用機制下,微生物可以固化重金屬,降低重金屬的活性和生物利用度,促使有毒有害的重金屬,轉化為無毒害的物質,在植物根部進行吸收和運輸。
4重金屬土壤污染治理的發展方向
4.1聯合修復技術
在重金屬土壤污染的治理中,相關治理技術較多,但不同技術的應用有優點也有缺點。此外,在生態系統、經濟、效率等因素的影響下,限制了這些技術的應用,難以大面積推廣。在未來,聯合修復技術會成為一種常態,是將兩種或多種修復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取長補短,增強污染治理的效果。以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技術為例,可對污染的土壤進行定向修復,既能提高重金屬的清除效率,又能加快土壤功能的修復。
4.2生物基因工程
生物基因工程,是以分子遺傳學為基礎,經過基因拼接、DNA重組,在體外構建DNA分子,然后導入活細胞,從而改變生物的原有遺傳特征,獲得新品種[6]。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生物基因工程的應用,首先應該完善基因庫,將有利的植物基因引入生物體內,發揮出數量大、生長周期短、耐受性強的優勢,培育出具有富集性的植物。在未來,生物基因工程在重金屬土壤污染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偉光,王美娥,陳衛平.新疆干旱區某礦冶場對周圍土壤重金屬累積的影響[J].環境科學,2019,40(1):445-452.
[2]石磊.土壤重金屬污染及防治方法研究綜述[J].魅力中國,2018(40):283.
[3]馮為為.土壤污染防治任重道遠現階段應以“防”為主[J].節能與環保,2018(8):36-38.
[4]胡鵬杰,李柱,吳龍華.我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問題及對策謅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39(4):535-542.
[5]王夢姣,楊國鵬,喬帥,等.植物-根際微生物協同修復有機物污染土壤的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5-8.
[6]邢介明,顏廷山,史波芬,等.重金屬引起的土壤污染問題與治理措施[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1):185.
作者:李冬 周婧 單位:深圳深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