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變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信息化的變革影響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成為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信息化教學所引發“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熱潮已然成為了當前主流地輔助學習方式,如何正確加以利用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關鍵詞:學習方式;信息化教學;人本主義;建構主義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思維、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例外,怎樣將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已成為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運用得好是錦上添花,但運用得不好則變成為了運用技術而運用,不但沒有促進作用,反而使教學過程變得生硬。因此,深入研究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并以此為前提進行信息化與教學的融合變得尤為重要。經研究發現,當前中職計算機類課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以下幾個變革:(1)學習專業性問題[1]:隨著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越來越明確,就是培養有專技的人才,為以后就業提供保證。
這也導致了來職業學校求學的學生形成了以職業為中心的學習取向,具有職業傾向性。(2)學習非智力知識問題:當前的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書的同時強調“育人”的重要性,而在職業學校“育人”的目標和要求也更加明確。(3)學習者內在潛能問題[2]:知識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點,就需要將新的知識點與學生腦中存在的舊的知識框架建立聯系,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注重學習者本身的經驗,通過實踐內化知識,注重學生創造型發展。(4)學生主體性問題:隨著“人本主義”觀念的深入人心,學生(特別是中職的學生)越來越注重自身的主體性,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出發點,以生為本。
(5)學習情境的重要性:適宜的學習情境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所學知識,所以,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創造相應的情境極為重要。(6)“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成為重要的輔助學習方式:發展至今,手機等移動設備已成為學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移動設備,讓其作為傳統課堂的補充,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環境的壓抑,更能打破時空限制,使得教學變得無處不在。對此,我們深入研究了當前信息化技術與教學活動間的融合點,進行了大量應對上述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對策的案例研究,總結為以下幾點:(1)注重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對于職校學生,他們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著力解決當前或將來學習、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1]因此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呈現或者使用的工具,我們可以使用相應的模擬器(如思科模擬器等)讓學生進行操作,以便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點并加以實際運用。(2)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不要只看學生的成績,特別是對于中職的學生,學習成績對于他們來講可能是弱勢,但在才藝、品德方面的教育可能有更好地效果。(3)準確把握學生現有經驗水平與學習能力: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平臺,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預測試卷,以此判斷學生在將要學習的知識方面的現有水平,這樣教師就能夠在正式的課堂上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習備不同的內容,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4)營造適合的學習情境,進行情境教學: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創造學習情境,有條件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VR技術),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學生理解記憶。(5)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輔助教學:如利用“慕課”、“可汗學院”、“TED”等網絡資源,“雨課堂”、“超星”等教學平臺輔助教學。案例:利用“雨課堂”輔助《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的教學。
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教師和學生只要擁有一臺裝有微信的智能手機即可實現有效地教學過程。它可用于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活動,并即時統計學生端學習的相關學習數據并以條形圖、環形圖等形式清楚地反應在教師端,使教學過程突破了時空限制,充分體現了“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的理念。我們嘗試性地使用了“雨課堂”進行《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的輔助教學,比如在講解“顯卡的選購”這一節內容時,首先在課前向學生關于顯卡常識的課前預測題,通過學生做題的數據分析,可以了解到有哪些學生對哪些知識點已經掌握,對哪些知識點還不是很了解,這樣就可以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教學設計的調整,以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了“雨課堂”的“我要開課”功能進行教學,這樣教師利用手中的手機就可以控制課件的播放,學生可以通過手機端進行提問、分組交流等交互,與傳統課堂相比,學生更喜歡這種交互性更強的上課方式。課中,還利用“雨課堂”課后檢測卷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助于進行查漏補缺。課后探究鞏固題,讓學生在課后時間利用網絡等資源進行顯卡相關的拓寬性知識的學習,以達到最佳的學校效果。通過以上中職計算機類課程學生學習方式變革以及對策的研究,對如何將信息化與中職計算機類課程有效結合有了一定的方向,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發展,對于學校、教師來說更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不是終點,只是一個起點,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的不斷完善,我們還有更多的變革去克服和應對,如何正確利用現有教學平臺并開發出新的平臺以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下一個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覃揚慶.基于基于人本主義教育觀的空間教學模式建構[J].科學導刊,2015.7.
[2]張滿才.人本主義思想與遠程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構建[J].開放教育研究,2009.6.
作者:邢曉俊 單位:南京新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