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空間傳達媒介與建筑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主要探討媒體傳播與建筑設計之間的影響,進而引發(fā)一些對當今建筑設計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建筑;媒體
媒體,一種傳播信息的媒介。而建筑的傳播必然少不了傳播媒介。在傳播的過程中,建筑作為一種符號、一種圖形語言或者一種商品流行于世界。為了能夠讓建筑在圖片中挺拔有力,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密斯和柯布也同樣做了迎合媒體傳播的建筑。柯布西耶使用底層架空的方式(基柱)讓建筑“漂浮”于地面之上,從而切斷建筑與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他認為底層架空的方式是現(xiàn)代建筑五大原則之一(1927年在威森霍夫區(qū)住宅展覽會上與其作品一同的五大原則:①底層架空;②屋頂花園;③自由平面;④水平長窗;⑤自由立面),通過這種手段使大地向人類開放。但事實上,他的本意并非如此,他是想將建筑隔開,不是為了活用土地資源,而是為了讓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純粹形態(tài)凸顯出來。密斯則使用臺基,將建筑放置于臺基之上,使之與周圍環(huán)境隔開,這是古典主義常用的手法,就像將古典雕刻放在臺座上,使雕刻與環(huán)境隔開。如此獨立的造型便能很好的被攝像頭捕捉入鏡,這種極為‘上鏡’的建筑,即使被印在黑白照片上,其作品仍能展現(xiàn)個性和新穎,因為他們就是以能拍出一張決定性的照片為目標來進行建筑設計的。為了完全滿足這種需求,他們盡量回避復雜的形態(tài)而使用即使在遠處觀望也能充分認知的純粹的幾何學形態(tài)。以布魯諾•陶特的玻璃之家為例,建筑師為了將玻璃與意識連接起來,試圖挖掘蘊藏在玻璃素材中的一切可能。首先,除去建筑的基礎部分,其他全部使用玻璃,其中穹頂部分由玻璃的雙層結構來建造,外層是透明的研磨平面玻璃,內層是呈現(xiàn)浮雕凹凸的有色玻璃,名為“勒克斯法棱鏡”。玻璃的顏色呈現(xiàn)戲劇性的漸變,底部至最頂端依次為深藍色、苔蘚綠、金黃色、如同白光一般明亮的黃白色,與顏色的漸變相呼應,棱鏡的形狀也是漸變的。然而遺憾的是,除了博覽會的觀眾以外,沒有更多的人體驗到這個奇妙的光感空間。所以,一張簡單的黑白照片并沒有很好的向觀眾詮釋建筑。
不僅如此,“玻璃之家”給當時的人們,特別是直接體驗到奇妙的光感空間的人們,帶來了巨大沖擊,但被一張靜止的黑白照片記錄下來的“玻璃之家”只是一個奇妙的形態(tài)、一個造型體。玻璃之家就這樣被簡單粗暴的貼上了表現(xiàn)主義的標簽,這與設計師的初衷是相悖的。玻璃之家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當時傳播媒介技術較落后,如果運用當今流行的VR技術,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黑白照片在當時社會和VR技術在當今社會是否顯得一樣自信———相信自己是無所不能表達的,就現(xiàn)在VR技術也僅僅表達的是視覺游戲,建筑材質的肌理觸感仍不能傳達。然而即使在人工智能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對建筑空間的親身經歷是任何高超的技術所不能替代的,更不用說僅僅二維圖形的視覺表達。如建筑界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中最重要的評論家吉迪恩在其著作《空間•時間•建筑》提出:“在今天看來,空間的精髓在于其多面性和其中包含的多種關系的無限的可能性。
因此,從某一觀點出發(fā)對一個場景進行毫無遺漏的記述是不可能的。換言之,空間的特征是隨著觀點而變化的。要把握空間的本質,觀察者必須投入其中。”對此我也有著同樣的感同經歷。以蘇州園林為例,在去蘇州園林寫生之前,利用網絡信息系統(tǒng)查詢了有關蘇州園林的一些資料,包含圖片、視頻及文獻,然后結合一系列設計手法,認為蘇州園林也不過如此。可當我身臨其境的時候,行走在園林中,步移景異,一陣陣花香夾雜著空氣中的水蒸氣,一抹綠色映入眼簾,還有各種型態(tài)的假山假石。使我們想要用先進的電子設備記錄下來,無奈空間尺度的限制,只能拍攝其中一部分碎片,而且這些碎片對比沉浸式的感覺又顯得枯燥乏味,是照片、視頻、文獻所不能傳達的。不過也正是蘇州園林那種宜人的尺度,要遠比為了媒體傳播而設計的“好看的建筑造型”要更有魅力。建筑是無法用一張或幾張照片去概括的,也無法簡單地以一段敘事或一個概念將之抽象出來。尺度的感知,空間的次序和親身的體驗,這些是建筑最有趣的部分,也是照片,圖紙及文字無法傳達的。他們強調身體的在場經歷,抵抗對于建筑的抽象、概括及傳播。只有置身于建筑空間之中,才能體會到建筑的本質及設計理念,這是照片無法描述的部分,是建筑被媒體過度消費的年代里建筑最為珍貴的品質。
參考文獻:
[1]隈研吾.反造型:與自然連接的建筑[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9).
[2]吉迪恩.空間•時間•建筑[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李亞娟 李之吉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