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創新效率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能對提高甘肅各市州科技創新效率提供科技決策依據,選取2010—2012年甘肅14個市州科技投入及產出指標,運用DEA(數據包絡分析)模型評價科技創新效率水平,探討科技創新效率及空間結構演變過程。結果顯示:2010—2012年,大部分市州達到了綜合效率最優,平均綜合效率均達到了最優水平的90%以上;DEA有效市州為蘭州、金昌、張掖、臨夏;甘肅科技創新效率在空間上明顯由中部輻射至四周。應運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點軸擴散理論,加速形成“酒泉蘭州天水”科技創新發展紐帶。
關鍵詞:創新效率評價;科技投入產出;DEA模型;甘肅
1文獻回顧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1],在全球性科技經濟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與深入的今天,科技創新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2],科技創新效率低將會導致科技創新投入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有限[3],相比之下,我國相對忽視了創新績效評價對創新戰略實施的促進作用[45]。甘肅地域遼闊,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甘肅省委、省政府緊抓機遇,堅持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加大了對科技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經過全省上下特別是廣大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甘肅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不斷提升,此時,對科技創新效率做一個階段性的評價研究非常有意義。各地區由于價值觀念、制度框架、消費習慣、產業特色等不同的創新制約因素,造成創新體系的不同。對各區域科技創新效率水平進行評價顯得尤為必要,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門對科研狀態進行客觀、公正的考核,也可為提高區域科技創新效率提供決策依據。科技創新效率的實現是一個從投入到產生效益的復雜過程,涉及科技投入和成果產出兩個方面,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對區域科技創新效率進行研究,而DEA方法具有明顯的優勢[3]。目前,國內外已有很多運用DEA模型對創新效率進行評價的研究成果[611],任勝鋼和彭建華運用DEA方法對中部區域創新系統的績效進行評價[12];杜鵑利用DEA方法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效率進行了分析[13];鄧洪波和陸林采用DEA測度了安徽旅游資源利用的效率[14];錢文瑜和陳新國利用DEA模型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進行了研究[15];馮梅和于可惠運用此方法評價了電力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16]。另外,近年來學術界偏向于從空間統計分析的角度研究區域科技創新的問題[17]。綜上所述,利用DEA模型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手段針對甘肅各市、州(區)科技創新效率的評價研究少見報道。分地區對科技創新效率進行評價是比較區域科技創新發展資源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本文選取2010—2012年甘肅14個市州科技投入及產出指標,運用DEA模型對各市州科技創新效率水平進行分析評價,并引入GIS手段分析科技創新效率空間結構動態變化過程,力圖發現甘肅各市州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再根據DEA模型的投入優化目標值,探討提高科技創新效率的優化手段,提出相應對策和方法,以期能對提高甘肅各市州科技創新效率提供科技決策依據,促使科技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甘肅科技創新效率的實證評價與分析
2.1DEA模型
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模型最初是由美國運籌學家Cooper和Charnes于1978年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其較為完善地考慮了多投入多產出特征,能夠有效處理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的復雜系統,可以對多輸入、多輸出的同類型部門進行有效的綜合評價。DEA不是依賴平均關系,而是使用了最大限度的衡量標準來建立效率關系,避免了信息遺漏。因此,很多研究均采取了DEA方法來分析投入產出的效率問題。
2.2指標數據
來源科技創新效率是區域科技投入向科技產出轉化程度的反映,科技創新效率較高的地區是科技投入較少而科技產出較高的地區。科研產出的定量指標一般包括科學論文和技術專利等,科研投入的定量指標一般包括科研人員和科研經費等[18]。本文結合甘肅實際情況及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各市州科技人力資源、科技項目及經費作為科技創新效率評價的投入指標,采用專利數、成果轉化和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數作為產出指標(見表1)。科技創新效率所用數據來自《甘肅科技統計年鑒》以及各市州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3評價結果分析
2.3.1甘肅科技創新效率分析利用DEA模型計算出2010—2012年甘肅科技創新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見表2)。結果發現,甘肅科技創新效率具有以下特征:從綜合效率角度來看,大部分市州達到了綜合效率最優。2010—2012年平均綜合效率分別為0944、0911和0944,均達到了最優水平的90%以上。2010年有8個市州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模型效率最優,占14個市州的6667%,2011年和2012年分別有8個、10個市州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模型效率最優,占到6667%和7143%。綜合效率有效區域范圍較廣,表明甘肅科技創新資源利用的平均技術水平較高,這與劉明廣對我國省級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效率研究結果———創新效率的整體增長動力主要來源于技術進步相吻合[19]。純技術效率最優的市州多于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最優的市州。2010—2012年,純技術效率最優的市州分別為13個、10個和13個,比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達到最優的市州分別多出5個、2個和3個。2010—2012年14個市州純技術效率最優的分別占92.86%、71.43%和92.86%。從規模效率角度來看,2010—2012年規模效率都超過了0.6。從最優的市州數來看,DEA有效的市州數呈遞增趨勢,分別有8個、8個和10個市州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效率DEA有效;由于各市州存在地域性差異,規模報酬不變的市州從8個增至10個,規模報酬遞增的市州分別為3個、5個、3個。
2.3.2甘肅各市州科技創新效率空間動態變化分析與純技術效率相比,規模效率對非DEA有效地區的影響更大,規模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創新的綜合效率,即反映了各市州科技的綜合研究能力。因此,通過ArcGIS9.2軟件對2010—2012年甘肅14個市州規模效率制作可視化的地圖,可以直觀展現2010—2012年甘肅科技創新效率的空間動態變化特征(見圖1)。由圖1可知,2010—2012年甘肅的科技創新效率較高,平均科技創新規模效率分別為0962、0931、0956,并呈現以蘭州為中心的中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分布特征。DEA有效市州為蘭州、金昌、張掖、臨夏,說明這四個市州科技創新效率的有效性比其他地區更加穩定,投入規模適當,增加或減少投入都會影響投入產出的規模收益。具體來看,2010年,創新規模效率最低值出現在西北部的嘉峪關,其值為0731;處于中部的定西,規模效率為0846,均低于平均水平。2011年,南部的甘南規模效率值最低,僅為0622;嘉峪關的規模效率值為0753,南部的隴南和東部的慶陽,其值分別為0870和0853,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平涼和酒泉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995和0936。2012年,創新規模效率最低值出現在平涼,其值為0779;東南部的天水,規模效率為0899;隴南的規模效率為0793,嘉峪關綜合效率值有所增加,為0908。規模效率低,說明科技創新規模結構間匹配不好,創新效率有待提高。總體而言,2010—2012年甘肅科技創新效率呈現明顯的區域特征,反映不均衡的科技創新力量。隨著時間推移,甘肅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效率在空間上明顯由中部輻射至四周。以蘭州為中心區域,具有一定的擴散效應,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科技創新效率提高。以蘭州為中心的地區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其DEA資源配置效率相對較高,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效率明顯優于遠離省會的市州。因此,甘肅西北部、東南部市州應合理利用科研資源、找到新的科技創新點、增大科技投入是當務之急。
3討論
3.1甘肅科技創新規模效率
空間分異成因創新是近年來國內外使用頻率較高的概念,最早的創新思想可追溯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提出的自然科學在技術進步中的作用[20]。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應用到生產體系,創造新價值的過程[1]。就科技創新的規模效率而言,受各市州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市州往往具有較大的科技發展要素投入,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市州科技創新發展規模則小,這是最終導致各市州科技創新發展規模的差異和空間分異的重要原因。洪銀興認為“科技創新需要足夠的投入”[21],科技投入可以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實力,增加科技投入則是提高科技水平、增強實力的戰略性措施;翁宏標等運用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索羅余值法測度了我國R&D投入要素對專利生產的貢獻度,發現R&D支出經費的貢獻額是R&D人員全時當量貢獻額的3倍以上[22]。我國政府自1998年以來不斷加大對R&D的投入力度,全社會R&D投入總量逐年上升,R&D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90%增加到2012年的197%。另一方面,甘肅2012年R&D經費占GDP的比重為107%,全國為197%;R&D經費支出605億元,居全國第25位,占全國的058%;在西部12個省區中居第6位,R&D經費支出占西部的53%[23],科技投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區還有一定差異。因此,各市州應找到新的科技創新點,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發揮整體優勢,增加區域科技創新效率。可采取鼓勵私人投資,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資源配置效率;倡導合作研發,拓展產學研結合渠道等途徑[24],以盡快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轉變到由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
3.2各市州科技創新投入指標的優化目標值分析
DEA模型的優化目標值是實現DEA有效的投入目標值,可以反映各市州投入產出的冗余情況及優化方向。根據Deap2.1軟件對數據測算,以2012年4個非DEA有效地區為例,結果發現:4個非DEA有效地區有1個存在要素投入冗余現象(見表3),平涼R&D經費支出冗余較為嚴重,高達3424%;研發人員、項目數、R&D投入強度的冗余比例也分別達到2989%、2177%、2185%,冗余現象較明顯,說明在現有條件下要素投入規模及結構尚不盡合理,要素投入沒有達到最優配置,未有效發揮作用,使得投入沒能完全轉變為成果,建議科技決策主體在注重科技投入管理的基礎上加強科技創新效率管理。針對平涼的具體優化措施有:積極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優化科技創新環境,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自身的特色吸引相關優秀創新要素加入,提高投入要素利用率,以獲得更高的科技資源效率。
3.3利用點軸理論整體提高甘肅科技創新效率
點軸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也是區域開發的基礎性理論,反映了社會經濟空間組織的客觀規律。陸大道[25]、汪德根[26]、李剛[27]、徐清[28]、李紅波[29]、高楠[30]、程曉麗[31]、雷懷英[17]等學者分別以不同區域為對象進行研究,大大豐富了點軸系統理論的內容。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科技創新發展紐帶,構成了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增長極和原動力[17]。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甘肅科技創新效率以蘭州為中心點向周邊擴散,蘭州地理位置優越、市場經濟發達、經濟基礎雄厚,具有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因此,可在此發展基礎上運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點軸擴散理論,加速形成“酒泉蘭州天水”科技創新發展紐帶,充分利用交通往來便利、信息交流暢通的優勢,成為甘肅科技創新空間擴散源泉的原動力,帶動周邊市州乃至全省科技創新效率提高。
4結論與對策
本文利用DEA模型測算了甘肅科技創新效率,并與GIS手段相結合探索了甘肅各市州科技創新效率空間結構演變過程,評價了甘肅各市州科技創新效率水平。從綜合效率角度來看,大部分市州達到綜合效率最優:2010—2012年平均綜合效率分別為0.944、0.911和0.944,均達到最優水平的90%以上;純技術效率最優的市州多于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最優的市州數;規模效率都超過了0.6。甘肅科技創新效率的空間變化特征表現為:2010—2012年,DEA有效市州為蘭州、金昌、張掖、臨夏;甘肅科技創新投入產出效率在空間上明顯由中部輻射至四周,以蘭州為中心區域,具有一定的擴散效應。甘肅西北部、東南部市州合理利用科研資源,找到新的科技創新點,增大科技投入是當務之急。應運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點軸擴散理論,加速形成“酒泉蘭州天水”科技創新發展紐帶,帶動周邊市州乃至全省科技創新效率提高。
參考文獻
[1]張來武.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中國軟科學,2011(12):15.
[2]鄭雨蘋,張良強,鄭建峰.福建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實證評價與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5963.
[3]樊華,周德群.中國省域科技創新效率演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1018,26.
[4]陳朝暉.創新績效評價的國際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8(2):130134.
[5]易朝暉,陳朝暉.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演變的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6):6168.
作者:楊文靜;張小甫3 單位:1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2甘肅省科技評價監測重點實驗室,3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