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土樓建筑學空間形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土樓建筑空間角度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豐富中國鄉土建筑的研究資料。以福建和貴樓、懷遠樓等部分土樓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土樓平面立面空間形態及線性趨勢,總結了土樓建筑空間形態外向閉合性和內向開放性的特征,以厥寧樓、八卦堡、淮陽樓、半月樓為例,采用對比的手法進行土樓空間形態演化分析,并且以土樓傳習館設計為土樓再生提出探索性實驗方案。土樓建筑空間形態由圍合式開始向開敞式發展而逐漸演化為行列式。該研究方法為土樓“空心化”現象提供理論依據,和探索性改造方案設計。
關鍵詞:外向性;內向性;空間形態;空心樓
引言
福建土樓的概念在建筑學上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而目前研究學者蔡建南提出福建土樓的最新定義:全部采用夯土墻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兩層以上沿線性規整分布房間的圍合型建筑。福建土樓根據居住對象分為客家土樓和閩南土樓兩大類,建筑類型主要是圓樓、方樓、五鳳樓,還有其他變異的形式,而相似的建筑外形下建筑單體的差異性主要是通過內部空間布局體現。而圓樓、方樓又分為內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主要空間布局。土樓建筑的出現滿足了當時當地人們所需的各種功能:居住、交流、存儲、防御、抵抗。
一、土樓建筑空間的外向閉合性
(一)土樓的選址土樓的選址布局與大自然是相契合的,作為單體與周邊環境相容相生,在建造之前通過看風水選址,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來辨證方位,同時注重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克的理論,在空間形象和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因此,土樓多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一般盡量是背山面水、負陰抱陽,如圖1。后面山峰矗立,左右山丘輔弼,前面水流蜿蜒,對面案朝屏障,其山路難行,唯一能夠到達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這樣的選址也是與外界相閉合的條件之一[3]。
(二)土樓的外向防御土樓最主要的非居住性功能是防御功能,這是特殊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地理環境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大量中原漢族居民從黃河流域遷徙到長江流域,以宗族、部落、賓客和鄉里等關系結對遷移,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經過長期的溝通與碰撞,有的被同化,有的被獨立,在遷徙和轉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數個客家聚居地不同的建筑形式,主要有粵北圍龍屋、贛南圍屋和閩西土樓[5],而福建南靖可以說是土樓故里,在福建當時的社會生活環境中主要矛盾一方面是“客家”與“福佬”兩大民系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戰爭帶來的侵襲。而土樓正是適應這種惡劣環境安全系數需求極高的條件下人們智慧的結晶[6]。
(三)內外尺度對比土樓建筑的外向閉合性主要體現在被動抵抗和主動防衛設計中。首先是內外尺度的對比,遠看一座座土樓像是一朵朵生長在山上的蘑菇,然而走近土樓,巨大的體量感和夯實的外表卻不得不讓人敬而生畏,一般土樓都是三到四層,直徑約30米到50米不等,外墻一般為一米多厚,最厚達兩米多,其中方樓和貴樓的高厚比達到13:1,樓高5層21米,接近生土建筑的極限了[2]。墻腳通常用大卵石或者塊石干砌高度為60厘米至一米,如圖2。當人站在這樣一座經過幾百年歲月沖刷過爬滿裂紋卻依然矗立的生土建筑面前是那么渺小。堅實的外墻上能看到的開口與厚重的墻體形成巨大反差,土樓屬于合院建筑,對外的閉合性在于開口處,和貴樓共五層,每層有24間房,樓內人丁興旺時大概有三百多人,只設有一個入口,開窗洞也是極為謹慎,一層二層不開窗,三層以上才開小窗,同時有些土樓的樓斗上還設有槍眼,以作積極的抵抗,如圖3。
二、土樓建筑空間的內向開放性
(一)土樓空間序列,線性向心組合閩西客家通廊式土樓底層為廚房,二層較通風且便于上下扛貨所以作谷倉,三層以上為臥房,閩南單元式土樓,每個開間為獨立的單元,為便于通風,頂層作為倉庫。土樓功能空間的這種布局方式形成相同的居住單元,不同的內院空間,內院是全樓人的活動共享空間,內院一般會有一到二口大水井,可供多人同時提水,飲用、洗涮;內院寬敞的地面到收獲季節用來晾曬谷物,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內院也是樓里孩子嬉戲玩耍的天地。而單元式土樓各戶內部有各自的小天井,與公共內院在空間上形成既分隔又相通的豐富層次。豐富的空間實踐與建筑設計結合在一起,賦予了內院空間的特殊形象,土樓建筑不同的平面布局顯示了其內部空間的多樣性,如圖4-9。土樓屬于傳統的大型合院聚居建筑,通過建筑內部引入祖堂或私塾功能,加強家庭間的空間聯系和精神聯系。土樓的平面布局特征是點線結合:點為祖堂,線為居室;點居正中,點線四面環繞。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建筑的空間方位是其建筑等級的判斷依據,土樓建筑中將祖堂置于整個建筑的中心位置,通過建筑形象來強調“尊祖敬宗”的宗法制度,其他功能空間圍繞中心點均勻對稱布置,形成平面橫向空間序列上的向心性[1],如圖10。在立面縱向空間序列上,無論是內通廊式土樓還是單元式,其臥房都是圍繞內院呈線性組合,每戶層數相同,開間相等,無明顯的朝向差別,無貴賤等級之分,均勻的空間序列反映了家族的平等。與外向封閉的厚墻體相比較,內部回廊、門廳、祖堂都向內院開敞,臥房從內院采光,在建筑結構中彰顯了強烈的內向開放性,如圖11。
(二)內向的共同體空間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社會學名著《共同體與社會》中曾給予明確定義與區分,在共同體社會中,人們不分彼此地融合為一個整體,在聯合體社會中,人們彼此獨立,并因著利益等原因聯合在一起。單體土樓組合起來的土樓村落是一個外向的聯合體空間,共同聯合起來抵御入侵,以安全性為出發點。土樓單體建筑是內向的共同體空間,在一個單體土樓建筑里,人們彼此融為一個緊密的集體,除了特別使用的特殊空間如居室空間,其他都是共同使用的共同空間[8]。在這個共同體空間中祖堂是土樓人家的精神樞紐,是家族進行祭祀祖先和冠婚喪祭的場所,起著精神黏合劑的作用。雙環圓形土樓懷遠樓是內通廊式土樓的典型,其天井中央內環就是懷遠樓的同心圓形祖堂兼私塾——詩禮庭,其主體建筑——斯是室,祖堂因其特殊的精神地位,所以一般是土樓里裝飾最豐富的功能空間。兩側圍墻上鑲嵌有做工精細的四方琉璃磚,室內梁柱上有豐富的木雕和壁畫,中堂兩邊立柱上刻有對聯,“斯堂詎為游觀,祗計敦書開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課兒孫”,如圖12。沼澤地上建起來的方樓和貴樓,其內院中心是一座三間一堂式祖堂,兼做家族子弟讀書的私塾,如圖13。如果說祖堂是學習和精神交流的共享空間,那門廳就是土樓人生活交往的公共空間。土樓一般只有一個大門,所以門廳這個位置是土樓人內與外交界的交通樞紐點,也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閑暇的下午,人們會在門廳這里納涼、休息、閑聊,廳內靠墻的地方還放置有舂米用的腳碓,供全樓的人公用,門廳是一個完全內向的開放型空間,如圖14。根據內院的不同平面布局,土樓的天井也被劃分為豐富的空間形態,有圓形、方形、扇形、有一環套一環、有方中有圓,有圓中有方,單元式土樓有半開放式天井屬于每戶特殊空間,通廊式土樓天井幾乎都是公共空間,如圖15、16。水井是土樓人生活的必需品,一個土樓至少有一至兩口水井,方樓和貴樓內院有兩口水井,井水一清一濁,被稱為“陰陽井”,清澈的井水供全樓人飲用,渾濁的井水用于洗刷衣物,屬于公共空間實踐的紐帶,內院的天井和水井都是功能共享區,如圖17。
三、土樓建筑空間圍合-打開-分解
(一)圍合式土樓建筑形態福建土樓的建筑類型主要有三種:圓樓、方樓和五鳳樓,此外還有一些變異的形式。其中以圓樓和方樓為主,據2001年有關部門和研究學者的統計數據來看,龍巖市、漳州市、泉州市合計圓樓1193座,方樓2165座,五鳳樓250座[1],圓樓、方樓屬于厚墻體呈線性圍合而只有一個主入口的封閉圍合式建筑,通過內院自主組織交通,有明確的內與外的界限。如外圓內方的在田樓,如圖18,以祠堂為圓心呈中軸對稱的承啟樓,如圖19,內院天井完全開敞的二宜樓,如圖20,方樓套方樓內高外低的思永樓,如圖21,四角抹圓的單元式西爽樓,如圖22,“厝包樓,樓包厝”的通廊式和貴樓,如圖23等都是典型的圍合式土樓建筑,這種圍合式土樓固若金湯防御性更強,是戰亂時期人們的首選建筑形態。
(二)“空心樓”的出現據統計現存土樓的建造年代從明嘉靖年間到20世紀80年代,從80年代之后福建地區就沒有再建造大土樓了,人們的生活沒有了抵御與對抗的生存風險,而是生活經濟的壓力,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土樓的大門也在打開,土樓里的新生代都選擇“走出去”,走出這個對外層層封閉對內共享開放的土樓。留下了那些和土樓一樣經過歲月沖刷飽經風霜的老人,土樓成了“空心樓”。2008年土樓申遺成功至今已經十年了,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也讓一部分人選擇了“返鄉”,土樓從過去的居住抵御功能到現在成了人們謀生的聚寶盆。土樓曾經的居住功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居住需求,大量的土樓人搬出來,有的人新建了和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鋼筋混凝土房,但依然有大量居民還是選擇建造“土樓”,如圖24-27。
(三)變異的建筑形態——非圍合式土樓而此土樓非彼土樓,其建筑形態類型除了以主入口為起點呈線性圍合的合院式建筑圓樓、方樓、五鳳樓,此外還有一些變異的形式。在特殊結構形態里出現圍合式土樓逐漸打開的開敞式土樓形式,1720年建造的厥寧樓,如圖28,晚清時期的八卦堡,如圖29,清乾隆年間的淮陽樓,建造年代不詳的半月樓,如圖30,這幾座土樓將入口打開,以不完整的弧線或線段向心排列,沒有封閉的圍合,沒有明確的主入口。圍合式土樓與開敞式土樓在建造時間上并沒有明確的先后順序,所以并不是時間上的演化過程,而是空間上的變化形式,可能與當地的地理環境以及文化習俗相關。而在80年代以后,人們不再建大土樓開始,行列式土樓成為新時代的產物。將圍合式土樓里的單元戶拆開,橫向發展,自由組合或獨門獨戶,建筑脫離了以家族宗祠為核心的向心性,成為孤立的、自治的物件,只與自身相關,如圖31[8]。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樓建筑從整體圍合到單元體自由組合的過程只是整個社會城市街區肌理解體的一個簡單縮影而已。而這樣的行列式土樓更適合現代人獨立的生活方式。
(四)土樓再生——夯土傳習館建筑設計研究土樓建筑由圍合式開始向開敞式發展而逐漸演變為行列式,土樓村落“空心化”坍塌現象日益嚴重,對土樓建筑文化的保護也變得日益關鍵,如何讓土樓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下去,同時讓土樓更適合現代人生活居住,是本方案探索的初心。方案選取地點是福建省南靖縣璞山村,以夯土傳習館為主題,通過對土樓民居這種特殊形態的大型夯土建筑為原型進行改造,如圖32-33。在設計過程中主要是利用當地可再生資源與新技術新材料結合。傳習館的功能主要是傳承土樓歷史文化及營造技藝,土樓傳習館打破傳統封閉圍合式采用半開敞式空間形態,入口處將厚墻體拆開,用透明玻璃圍合,將土樓內部木框架結構及夯土與木柱搭接方式暴露出來,直接展示土樓內部結構,將土樓整體視作一個個單元體線性組合,提取出一個單元體,將一層二層合并,重復組合,設計為傳習館一層展覽廳,展廳主要展覽學生寫生作品和土樓建筑模型以及土樓歷史資料、土樓民風民俗文化資料等。二層以上設計為玻璃景觀棧道,豐富傳習館的感官體驗方式,傳習館本身建筑形式就是其營造技藝的傳播媒介,同時利用現代新型媒介方式將土樓文化采用動畫視頻等途徑進行傳播與宣傳,傳習館還設計有夯土體驗區,是建筑學研究人員進行專業的學習場所,四層設計為土樓住宿區,可供專業院校學生來土樓村落寫生住宿使用。土樓傳習館是福建土樓文化的共享區,對外開敞對內開放,透明玻璃材料因為其透明性是共享的一種材質表達,將現代化材料與夯土結合也是傳統與現代的一種接軌方式。傳習館是對土樓原生結構及功能空間的改造,是解決土樓“空心化”現象的一種探索性實驗方法,如圖34-37。結語土樓建筑是我國傳統民居建筑,隨著快速城市化的影響,土樓這個曾經為土樓人遮風擋雨,休養生息的鄉土建筑逐漸褪去了它的鄉土氣息,它強大的靈魂正一點點被瓦解,除了重點保護的非遺樓還堅強地矗立著它們的軀體,其他的土樓正在消亡,融進這片土地里。土樓存在的不應該只是一棟建筑,土樓人的氣息是它存在的靈魂。當看到年過半百的老人坐在門廳,面對空蕩蕩的土樓,默默等著夕陽西下,那似乎是土樓的告別方式。土樓該以哪種方式去追逐適應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是當下社會必須思考的問題,更是每一位有情感的建筑師要當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黃漢民.福建土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249-268.
[2]徐輝.福建客家土樓.[M].南京:江蘇科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74-89.
[3]周晶、李天.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31-47.
[4]菲利普•巴內翰,讓•卡斯泰,讓-夏爾•德保勒.魏羽力、許昊譯.城市街區的解體—從奧斯曼到勒•柯布西耶.[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12:131-140.
[5]戴志堅.福建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45-47.
[6]珍夫.福建土樓探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20-25.
[7]楊莽華,馬全寶,姚洪峰.閩南民居傳統營造技藝.[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45-50.
[8]車飛.城市街區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從類型形態學到結構形態學,從環境設計到環境建筑學.[J].裝飾,2017(289):12-18.
[9]鐘靈芳.龍巖地區土樓建筑營造技藝及其保護與傳承研究.[D].福建:華僑大學,2017:69-75.
[10]王千意、黃瑩.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設計——以常州梅林村為例.[J].設計,2018(23):67-69.
[11]趙辰飛、孫昕萍.室內設計空間尺度與視覺情感問題探析.[J].設計,2018(23):94-96.
作者:方莉莉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