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分析了軟件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根據(jù)該課程的特點實施了研討式教學并構建了研討式課程評價體系,探索了軟件工程課程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難題。實踐證明,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研討式教學,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程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
研討式教學;軟件工程;教學改革
1引言
軟件工程課程是軟件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主要講授企業(yè)級軟件開發(f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可。軟件工程課程內(nèi)容比較龐雜和抽象,目前,絕大部分高校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1]模式組織教學,教學重點在于“教”,“學”只是一個被動的接收過程。教材內(nèi)容重理論而輕實踐[2],教師對課程內(nèi)容單純的灌輸講授,使學生認為軟件工程內(nèi)容枯燥且與實際開發(fā)脫節(jié),學生對企業(yè)級軟件開發(fā)理論很難獲取切身體會和認識,厭學畏學情緒嚴重,教學效果欠佳。近年來,隨著全國高校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項目驅(qū)動法、案例教學法得以引入軟件工程課堂,軟件工程教學質(zhì)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不能充分培養(yǎng)和挖掘?qū)W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難以滿足軟件行業(yè)對軟件從業(yè)人員日益增長的能力需求。研討式教學[3]是將研究與討論貫穿于課程始終的一種教學方法[4]。研討式教學法著眼于學生全過程的參與,促使他們在重視學習結果的同時也一樣重視學習及研究的過程,有助于他們理解研究方法的本質(zhì),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研究能力。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自2010年以來,吉首大學軟件服務外包學院《軟件工程》課程組經(jīng)過多年不斷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軟件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研討式教學方法,探索了軟件工程課程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難題。
2軟件工程教學現(xiàn)狀
目前,國內(nèi)各高校都開設了軟件工程課程,但各高校在課程設置、教材內(nèi)容、講授重點、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2]。
2.1教材內(nèi)容陳舊,教學內(nèi)容與實際相脫節(jié)
現(xiàn)有教材內(nèi)容仍然以面向結構的軟件開發(fā)方法作為重點;而在實際應用中,面向?qū)ο蟮能浖_發(fā)方法大行其道,如敏捷開發(fā)、RUP迭代開發(fā)、UML、設計模式、XUnit單元測試等,這些新的內(nèi)容,教材甚少提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調(diào)整更新教學內(nèi)容,才能使學生所學知識能夠滿足就業(yè)需求。已有軟件工程教材側重純理論的介紹,即缺乏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案例,又缺乏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課程內(nèi)容不僅枯燥乏味,而且晦澀難懂。由于學生沒有軟件開發(fā)的實踐經(jīng)驗,因此對教材中介紹的軟件開發(fā)原理、模型、設計及測試方法等內(nèi)容難以理解,甚至有學生抱怨:“這門課程就是計算機類的哲學課!”
2.2課程實驗不受重視、內(nèi)容零散
各高校在開設軟件工程課程時,基本采用理論授課與課程實驗相結合的形式,理論授課為36課時,課程實驗為12課時,這種課時分配方式存在理論課時過多、實踐課時偏少的問題。12課時的課程實驗通常分為6次,實驗內(nèi)容零散,沒有連貫性,對學生而言,并不能通過實驗理解課堂理論知識,課程實驗形式大于內(nèi)容,難有所得。從歷屆學生的反饋信息可以得知,他們對課程實驗的最大期望是:課程實驗由一個貫穿始終的、實際的軟件開發(fā)案例分解而成,通過這樣的課程實驗,真真切切體會、理解軟件工程的方法、理論及流程在實踐中的應用。
2.3課程評價模式有待改進
軟件工程課程對學生學習評價主要借助期末考試的方式來進行,即通常所說的“一張試卷定高下”的評價模式。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作為唯一的標準,挫傷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了他們?nèi)嫠刭|(zhì)的提高[3]。在這種評價模式下,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是應付考試,考試前幾天通宵達旦死記硬背,考完立刻把所有硬記的東西還給老師,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研討式教學探索
在軟件工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厭倦的情緒,教學效果欠佳。考慮到軟件工程課程理論性、工程性的特點,吉首大學軟件服務外包學院結合長期以來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經(jīng)驗,運用研討式教學方法,以更好提升教學效果和質(zhì)量。研討式教學是指教師挑選并設計研討課題,在授課教師的組織下,通過學生對課題的研究及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自行學習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軟件工程課程研討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研討式流程如圖1所示,分為三大流程:教學準備、組織研討和課后完善。
3.1教學準備
指導教師在每一次研討前,需作充分教學準備。首先,需基于此次研討涉及的知識點內(nèi)容對受教學生進行調(diào)研,了解受教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基礎,以確定研討課題的難度及深度,做到因材施教并調(diào)動學生的研討積極性,調(diào)查方式可采用小組面談、組織調(diào)查匯總、調(diào)查問卷等方式。學生調(diào)研工作是保證教學準備有效開展的必要基礎。教師挑選并設計恰當?shù)难杏懻n題,是研討式教學準備的核心流程。在選擇和設計研討課題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首先,基礎研討課題難度適中。如果學生對研討課題所涉及的問題感到陌生,不能通過一周自學研究解決該問題,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信心,如果學生認為研討課題所涉及的問題太過簡單,則會輕視研討式教學,因此應深入調(diào)研學生的知識結構,基于學生知識結構挑選并設計難度適中的研討課題;其次,研討課題數(shù)量適中,如研討課題數(shù)量過多,會加大學生學習負擔,壓縮學生課外自主時間,學生疲于應付,視研討式教學為負擔;如研討課題數(shù)量過少,不能有效覆蓋教學重點難點,研討式教學流于形式;第三,研討課題應結合實際應用場景案例,才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對課題所提出的問題基于實踐,提出改進辦法或者設計新的實現(xiàn)方案。根據(jù)軟件工程課程知識結構和課題挑選的原則,吉首大學軟件服務外包學院軟件工程課程組將一個貫穿始終的、實際的軟件開發(fā)案例進行分解,結合課程核心知識點進行研討課題設計,并將上機課時作為學生課題研究專用課時,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并通過指導和交流,及時了解當前學生的困境和狀態(tài)。表1列出了該課程的研討課題名稱以及所涉及核心知識點。基于學生調(diào)研的基礎,教師有針對性的制作微課件。微課件制作必須小而精,以滿足學生研討課前準備為目標,覆蓋研討課題涉及的重點知識點及學生調(diào)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知識點。微課件制作是高質(zhì)量教學準備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具體可行的研討規(guī)則并嚴格執(zhí)行,教師花費心血精心挑選設計的研討課題,難以引起大部分學生的重視,可能會出現(xiàn)大量學生課前研究課題敷衍了事,課題研討無人發(fā)言、少量學習積極同學把持講臺等情況,教師白費心力,研討式教學流于形式。可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師提前兩周布置研討課題,并制作研討課題的微課件,講解該研討課題所涉及的核心知識;
2、學生以項目小組形式進行研討,項目小組采用全班隨機分組,以做到分組公平,杜絕學生抱大腿、搞小集體;
3、項目小組人員3~4人,小組成員不宜過多,否則讓部分小組成員滋生打醬油的思想,小組成員不宜過少,否則學生自學研討任務較重;
4、課堂研討采用學生小組演示講解和學生問答相結合的方式,演示的小組由教師隨機抽取,一位同學負責演示,演示完畢,臺下同學可隨機挑選小組成員進行提問討論,講師負責引導和總結,并當堂給出研討成績;
5、小組演示時間不宜超過6分鐘,學生研討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教師應適時控制每小組演示及研討時間,以在90分鐘的研討課題上,即讓小組有足夠的時間演示和研討,又能讓足夠多的小組得到上講臺的機會。
3.2課程評價模式的改革
如仍采用期末“一張試卷定高下”的評價模式,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會嚴重打擊學生的研討積極性,損害研討式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實施研討式教學的過程中,課程評價模式的改革必不可少,構建與研討式教學方式相適應的課程評價模式,調(diào)動并提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討論的積極性。軟件工程課程一共進行6次課題研討,貫穿整個學期,加大課題研討的在總評成績的比重,讓課程考核由期末一次性考評轉(zhuǎn)變?yōu)檫^程考評,教師可通過研討式過程考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給與指導。課程評價模式可如下:課題研討占總評成績的60%,平時考勤占總評成績的10%,期末知識點考核30%,課題研討成績教師當堂給出,研討課題做的比較好的小組會受到極大鼓舞,研討課題做的不好的小組會感受到壓力。
4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研討式教學模式是一種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是對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的改革,符合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為高校課題注入了活力。通過研討式教學,學生將會享受到探索、實踐、自主學習的快樂。但由于課程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也對教師的教學科研、組織及應變能力提出挑戰(zhàn),因此在軟件工程課程研討式教學實踐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首先,研討課題的選擇與設計需花費教師大量額外的精力和時間,經(jīng)過受教學生反饋后,仍需不斷優(yōu)化和改進;第二,部分學生基礎知識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在研討過程中消極抵觸,應付了事,老師因為精力和時間關系,難以精確掌握每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針對此問題,可采用高年級學生助教機制,協(xié)作老師指導、監(jiān)控學生學習情況;第三,學生在研討自學過程,會向教師提出一些課外的專業(yè)問題,對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有較高要求,而且需要教師在課外花費額外時間指導學生自學研討。
參考文獻:
[1]李太平,李炎清.灌輸式教學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83-88.
[2]范慶春,周秋平,王凡.軟件工程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30(6):64-67
[3]李年終.研討式教學研究評述[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1):68-71.
[4]郭漢民.研討式教學與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73-77.
[5]尹鋒.“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長沙大學學報,2004,18(5):77-80.
[6]李本固.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鐘鍵 單位:吉首大學軟件服務外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