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燒變巖水文地質參數(shù)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區(qū)疏干井概況
大南湖二號露天煤礦開采過程中,采掘場首先揭露第四系、侏羅系地層和燒變巖層,屆時燒變巖含水層潛水將涌入采掘場,成為采掘場直接充水水源。根據(jù)拉溝位置南側Ⅲ火燒區(qū)燒變巖含水層組在空間展布上的特點,需要采用地表降水井疏干方式預先降低燒變巖該含水層組地下水位,并在南幫、非工作幫相應平盤設排水溝和集水坑,利用工作面潛水泵排除地下水[3]。本次施工的疏干降水井為地表預先疏干,適用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工作區(qū)。在Ⅲ火燒區(qū)地表施工6口疏干鉆孔,用深井泵將充水巖層地下水排出地表,預先降低水位和水壓,可減小采掘場排水壓力。
2Ⅲ火燒區(qū)燒變巖發(fā)育情況
2.1Ⅲ燒變巖發(fā)育范圍Ⅲ火燒區(qū)位于井田中部,走向近南西-北東向,東西長約3000m,南北寬約1400m,火燒面積大約4.2km2,造成礦區(qū)東南部3~30煤層燒蝕,見圖1。燒蝕深度最淺101.62m,最深226.42m,燒變巖厚度12.85~188.22m,地面標高414.03~454.35m,第四系厚度0~13.10m。[1]水位埋深5.50~57.54m。水化學類型為Cl-Na型,礦化度16.5g/L[1]。本次施工針對該含水層進行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為4.995~58.995L/s.m,為強~極強富水含水層。該含水層的特性是接受大氣降水能力強,接受地下水補給較快,賦水空間大和下伏地層水力聯(lián)系密切。
2.2Ⅲ燒變巖露頭特征工作區(qū)6口降水井的孔位開孔即為燒變巖,周圍低洼地帶有少量的第四系細沙覆蓋,大部分地帶都為燒變巖直接出露區(qū)。燒變巖原巖主要為泥巖、粉砂巖、細砂巖、炭質泥巖及煤層,粒級偏小,在地層含硅質、泥質較多的層段,原巖燒變易發(fā)生陶瓷化。根據(jù)對露頭的觀察發(fā)現(xiàn),燒變巖較為破碎,裂隙極為發(fā)育,具有一定的儲水空間,是良好的透水通道。具體見圖1~圖4露頭照片。煤層的火燒導致燒變巖改變了原巖的結構和構造,烘烤裂隙、燒融空隙、坍塌空隙都在燒變巖含水層不同程度的發(fā)育,因而燒變巖的儲水空間大小及導水通道的良莠具有極強的非均質性,這在6口降水井的滲透系數(shù)差別上也有所體現(xiàn)。
3降水井抽水試驗水文地質參數(shù)
3.1降水井水文地質參數(shù)計算6口降水井穿過均穿過燒變巖含水層,且燒變巖含水層頂界有自由水界面,為潛水含水層,所以參考潛水完整井計算公式。根據(jù)已知水文地質參數(shù)(表1),參照潛水完整井計算公式(1)可得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K及抽水影響半徑R,各井參數(shù)見表2。
3.2水文地質參數(shù)差異性分析SJ6抽水試驗較其他5井降深小、單位涌水量大,基本要差一個數(shù)量級,分析其原因有兩方面。(1)鉆探工藝不同。SJ6是采用沖擊鉆大鉆頭成孔,會導致成孔口徑大,填入的礫料量多,過水面積大;再者沖擊鉆會震碎井筒周圍本已破碎且裂隙發(fā)育的燒變巖巖層,形成井筒周圍的附加裂隙,增加了含水層導水通道,進一步加大其進水面積。(2)燒變孔洞。推測SJ6井筒周圍是原煤層燒燃坍塌,空隙發(fā)育,上部巖層燒變、破碎、坍塌嚴重的區(qū)域,地下燒變巖含水層孔隙、裂縫及空洞極為發(fā)育。其他5井的燒變巖坍塌破碎程度較低。
4結論
在燒變區(qū)域泥巖燒變后變形,裂隙孔隙發(fā)育,而砂巖在受煤層烘烤燒結后產生大量的裂隙孔隙形成導水通道,加之煤層燃燒后導致上覆巖層的坍塌,加大了燒變巖含水層的含水空間及導水通道。燒變巖受大氣降水、雪融水的補給形成燒變巖潛水巖。燒變巖含水層滲透性極好,水豐度大,為極強富水性巖層;且具備良好的透水通道,地下水徑流補給迅速,層內水力關系密切,燒變巖含水層的非均質性極強。
作者:劉同慶 楊雪 徐克全 單位: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五勘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