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透析風電場巖土工程勘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勘探孔布置原則
對于風電場工程,風機機組都是分散布置,基礎直徑較大,一般在16m~18m。機組之間距離較大,一般在300m以上,各風機基礎巖土工程特性差別較大。風機為高聳構筑物,在風機動荷載作用下,風機基礎經常處于偏心受壓狀態,基礎邊或角樁偶爾處于抗拔狀態。因此,風機基礎受力比較復雜,勘探孔的布置應考慮到這些特點。我國目前的勘察規范,對擬建物勘探孔的布置主要遵循兩大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全平面布置勘探孔原則,即不管采用網格狀、梅花狀還是“之”字形布孔,要求勘探孔能夠把擬建物基礎全部包住;第二個原則是勘探孔孔距控制原則。規范要求,重大的動力機器基礎和高聳構筑物,勘探點不宜少于3個。
對照以上布孔原則,風電場一臺風機基礎布置一個勘探孔顯然不符合要求,至于兩個或多個勘探孔是否滿足要求還要看場地地層的復雜層度及可能采用的地基處理方式。風機基礎埋深一般3m~4m,對穩定基巖場地,勘探點深度5m~8m可滿足設計要求;對于土基,可根據場地復雜程度、擬采用的地基處理方式調整勘探孔深度,深度可控制在15m~50m范圍內。由于目前沒有專門風電場風機勘察規范,如果要盡可能少布孔并且還要地質勘察資料準確,就需要采取其他相關技術措施。
筆者認為,首先要了解擬建場地地層沉積特點。對于濱海相、湖相等沉積地層變化幅度小,地層層面相對較穩定,一個勘探孔揭露的一點的地層特征可以認為代表一個風機基礎的地層特點,一般可以滿足設計需要。而對于基巖山區、巖溶地區,持力層層面起伏變化較大,一個或者兩個、甚至多個勘探孔也無法準確反映地層特點,這種情況就要加強施工驗槽。其次,要加強地區地質勘察資料的收集、整理,從而對一個風電場地層特點有一個總體把握,合理確定每臺風機必需的勘探孔個數和勘探孔深度,做到勘察工作經濟、可靠。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
風電場在進行巖土工程分析評價時應結合其特點進行評價。如對風電場風機基礎場地類別進行評價,因風機位置比較分散,尤其對丘陵地區和基巖山區場地類別進行評價時,各風機一般差別較大,又不可能每個風機進行波速測試,這時,應根據工程經驗,結合現場測試結果應逐個風機進行評價。勘察報告應結合工程特點和場地地基條件,一個風電場可能會采用一種或多種基礎形式。評價內容要有針對性,根據可能采用的基礎形式進行評價,基礎形式不同,其評價內容亦不同,提出地基處理設計和施工所需的巖土特性參數。
對于擬采用樁基處理的風機基礎,由于現場鉆孔有限,單層土取樣有時不能滿足規范要求,土樣統計不具代表性,巖土工程分析評價,盡可能依據原位測試提供樁基設計巖土參數,能更好反映現場實際。對于基巖山區,承載力一般不是問題,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巖土工程分析評價時要對穩定性進行專門評價。
地基處理方案建議
風電場地基處理建議要考慮風機受力特點,結合當地經驗,采用合適的地基處理方式。基礎在風荷載循環作用下,考慮場地土地震液化效應時,雖然風機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丙級,地基處理時宜全部消除液化沉陷。對于處于濕陷性黃土區的風機基礎,考慮到風機正常運行對沉降要求較高,地基處理宜全部消除地基土濕陷量。
若選用樁基進行處理時,推薦的樁型、成樁方式要有針對性,可發揮地域優勢,充分體現勘察技術人員水平。如在西北干旱地區,干旱缺水,若采用水循環成孔,則因水量不夠,不易清孔,質量、進度都不能保證,則不如采用人工挖孔樁優勢明顯。再比如,有些地區預制樁發展滯后,若采用的樁型該區域沒有生產,則會加大施工成本、拖延施工工期。
結語
風電場巖土工程勘測應積極采用新技術,根據場地巖土工程條件和勘測要求,采用單一或綜合方法,布置合理的工作量,使工作量布置經濟、可靠。地基巖土承載力可按室內試驗、原位測試結果并結合當地經驗確定,必要時可進行載荷試驗和理論公式計算。
對于基巖山區巖土工程勘測,應重點查明巖層走向、傾向、傾角以及風化程度等,最終對風機穩定性做出評價。在未頒布風電勘察規范和強制性條文的情況下,勘察工作者應該根據工程及場地具體特點,參照已建風電場積累的勘察經驗,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為設計、施工方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
作者:石曉青趙付朝單位:山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