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架橋巖土工程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場地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
1.1場地地層結構根據現場鉆探揭露、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成果綜合分析,將構成本場地各地層分述如下:①雜填土:雜色,主要由瀝青路面、碎石、磚塊、灰渣、砂類土、黏性土等組成。該層分布連續。②黏土:黃褐色-褐灰色,局部黑灰色,含鐵、錳質結核,可塑。該層分布不連續。③中粗砂:黃褐色-褐灰色,局部黑灰色,石英-長石質,混粒結構,級配一般,水上稍濕,水下飽和,稍密。該層分布基本連續。④黏土:黃褐色,局部灰綠色-褐灰色。含鐵、錳質結核,可塑,局部硬塑。該層分布連續。⑤中砂:黃褐色-褐灰色,石英-長石質,均粒結構,級配不良,飽和,中密。該層分布基本連續。⑥黏土:黃褐色-褐灰色,局部灰綠色-灰黑色,含鐵、錳質結核,可塑,局部硬塑。該層分布基本連續。⑦中砂:黃褐色,石英-長石質,均粒結構,級配一般。飽和,密實。局部含黏性土夾薄層,局部含少量礫石。⑧黏土:黃褐色,含鐵錳質結核,可塑。局部為粉質黏土。該層分布不連續。⑨中砂:黃褐色,石英-長石質,均粒結構,級配一般。飽和,密實。局部含少量礫石。該層分布連續。⑩礫砂:黃褐色,石英-長石質,混粒結構,級配良好。飽和,密實。局部夾黏性土薄層。該層分布連續。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規定擬建橋梁區間,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
1.2地下水勘察期間各鉆孔均遇見地下水。地下水水位穩定埋深4.7-6.6m,高程介于31.15-33.13m。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賦存在砂類土、黏性土地層中。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及側向徑流,排泄方式主要為人工開采,其次為側向徑流排泄。沈陽市地下水位年變化幅度約1-2m。
1.3腐蝕性評價根據67#、109#及115#鉆孔所取地下水試樣水質分析,按《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判定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取地下水位以上土進行易溶鹽分析,按《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判定地下水位以上土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
2場地地震效應分析
2.1場地土類型及場地類別劃分對7#、45#、93#鉆孔進行波速測試,鉆孔等效剪切波速計算見表1所示。地基土等效剪切波速度υse介于193.6-205.4m/s,場地覆蓋層厚度大于50m,根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橋梁工程建筑場地類別為Ⅲ類。
2.2場地抗震設防烈度及抗震地段劃分根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規定結合《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公路橋梁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水平向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峰值A=0.10g。區劃圖上特征周期0.35s,建筑場地類別為III類,設計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0.45s。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C20-2011擬建場地對抗震為可進行建設一般場地。
2.3場地地震液化判別根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2-2008采用標準貫入試驗判別法對擬建場地液化深度范圍內飽和砂土進行液化判別。經判定地震烈度為7度時,場地20m深度范圍內飽和砂土不液化。
3結論
勘察期間各鉆孔均遇見地下水。地下水水位穩定埋深4.7-6.6m,高程介于31.15-33.13m。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賦存在砂類土。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潛水,主要賦存在砂類土、黏性土地層中。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及側向徑流,排泄方式主要為人工開采,其次為側向徑流排泄。沈陽市地下水位年變化幅度約1-2m。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地下水位以上土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場地公路橋梁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水平向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峰值A=0.10g。區劃圖上特征周期0.35s。橋梁工程建筑場地類別為III類,設計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0.45s。擬建場地對抗震可進行建設一般場地。20m深度范圍內飽和砂土在地震烈度為7度時不液化。場地對抗震為可進行建設一般場地。場地標準凍結深度為1.2m。黏土III級凍脹土。
作者:蔣忠成單位:中冶沈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