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典園林的時空觀淺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0前言
中國古典園林以其獨特的風格、巧妙的布局、高遠的意境,對世界園林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今人之論“園林”,多論山石花木,池魚之妙,而于屋宇、堂榭、建筑布局言之甚少。本文則試于傳統文化時空觀念的角度切入,探索古典園林中建筑布局的思想主線。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時空觀
1•1陰陽五行的時空統一觀
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被譽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曰:“無極生太極,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兩儀”即指“陰陽”,古典時空觀中,時間和空間皆不離乎陰陽,故時間也統一在陰陽的變化中。其變化的屬性就叫“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在五行的層面,時間空間得到了統一(見圖1)。東方屬木,是方位的屬性;東方又代表春天,又有時間的屬性;同樣的南方為火,為夏天;中央為土,為長夏;西方為金為秋天;北方為水,為冬天。這樣,不同的空間也有它不同的時間屬性。因此,時間屬性通過“五行”的歸類,揭示了它的空間特征。
1•2五行的時空特點
木性屬東方,屬春天。古醫典《黃帝內經》中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也;養生之道。”春天屬木,是初生之氣,萬物開始榮發,如早晨之日出東方,陽光初現,對應著空間相對曲折狹小,但有擴大生長的趨勢;火性屬南方,為夏天,《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天為火,是陽氣盛大之象,如中午之太陽高懸于上,陽光充足,對應著空間是極為寬闊廣大(土性屬長夏為四季之銜接,分于四季之中,不獨立一季);金性表西方,為秋天,《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秋天如傍晚,陽光漸收,對應空間肅斂,狹長高聳,而且有收縮的趨勢;水性表北方,為冬天,《經曰》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冬天萬物收藏,陽氣潛降,如日之夜晚,對應空間為封閉,為潛藏,為安靜,也相對精小。從上述傳統文化的分析中可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時空,是有相對應統一關系的。不同的時間狀態,對應不同的空間特點和物質特點;且這種統一關系,大則天地,小則一屋一園,皆可在不同的層次無限細分。(這點對于中國古典園林布局中,大園套小園層層遞進的狀態,有著極深遠的影響意義。)中國古典園林中往往從大門、到居室、到花園、再到不同的庭院,這些流動的路線中,往往建筑圍合的空間也呈現不同的空間形態,并且建筑的類型也有所區別,這點與時空統一的哲學觀念是一致的。
2中國古典山水繪畫中的時空觀同樣的時空觀念,我們可以在中國古典繪畫中看到相同的痕跡。下則試觀“關仝,荊浩”等名家之筆意以闡畫中之時空統一觀念。
2•1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畫名“秋山晚翠圖”,知時間季節為秋季。按上述,秋季時令,萬物收斂,陽氣下隆,空間也肅降;所以石山的布局遍滿整個畫面,只留出很小的天空在畫面上部。再看畫中清泉細流于遠山而落,無飛瀑積潭之雄勢,正應秋燥水收之義。
2•2明唐佰虎《杏花山館圖》杏花開于二三月間,可知畫表之時為春天。春則木氣升發,萬物以榮,故花繁葉盛。觀全畫構圖虛實各半,松木高山歸于左,屬東方為木,有東方左升之勢;右側江山平遠,氣勢漸開,喻春之朝氣蓬勃,空間有擴大之勢;畫前茅屋杏花,小橋流水,極盡春氣之曲折潤澤,春意昂然。時、空、物在此畫中有極好的統一表現。
2•3明仇英《蓮溪漁隱圖》“蓮溪”為名,點出蓮開之夏令。夏令天熱水滿,樹林繁茂。見圖中布局虛多而實少,符合夏令陽氣升騰,空間廣闊之象。畫中水滿平遠,遠山云霧繚繞,知夏季雨水充足,空中熱氣蒸騰。近景,人物依稀,林木繁茂,漁舟出入其間,知物產之豐富。故畫中,時、空、物也統一宛然。
2•4《雪景圖軸》巨然之作雪景為冬之時令,觀畫之結構與關仝之《秋山晚翠圖》相似。畫中雪山滿幅,天空狹小,空間萬物較秋天更為之收縮而潛藏。畫面近景樹木枯凋,水澤干涸,遠處樓閣映掩,路上單騎歸家,天地一片蕭索潛藏之意,符合冬天的時空特點。以上淺舉四例,可知中國古典繪畫中的時空觀念與傳統哲學中的時空觀念是一脈相承的,時、空、物都有對應的統一關系。春夏秋冬的時令變化也對應著空間的“生,長、收,藏”變化。這種時空統一的變化之理用于園林的布局,則園林能師法自然,得自然之精巧矣。
3江南園林建筑布局實例分析
3•1拙政園
拙政園位居江南四大園林之首。現存之拙政園分東園,中園,西園。其中東園,西園是今人再造,所以拙政園僅取中園舊制以論之。拙政園中園,地呈方形。從空間的角度看,如果以空間寬大為“陽”,建筑物為“陰”的話,園中空間的總體布局則呈現出“陰陽互抱”的關系。其中東北方,空間開闊多樹林水面,而水中有山有亭,是“陽中有陰”;西南方多建筑,亭,廊,洲,堂林立,而中有水道隱約,可謂“陰中有陽”,與太極陰陽圖對照則不難發現其神似之處(見圖6)。從時間的角度看,隨著游客的游覽歷程,可以形成一條時間流線。而伴隨這條流線從南到西,從北到東順時針方向也出現一條空間的流線。這兩條流線所代表的時間與空間是可以一一吻合的。
3•1•1“春生”
“春生”的概念先從南面的入口說起。入口,可解釋為園林空間的開始,從時間上來講也是四季的開始,故入口從時間屬性來說是“春天”,從時空統一的角度看,其空間必然會帶有春天空間的特點。從平面圖我們看到,入口處廊道曲折,透過廊道的漏窗,只看到假山障目,透過廊道的漏窗,只看到假山障目,難窺園中真容。待轉到,“松風”,“清華閣”處,空間才漸漸開朗。視線穿過層層的廊道,才隱約看到“香洲”、和“遠香堂”等建筑,真如詩中所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處空間的變化,從狹小曲折,到漸漸明朗,正是符合春天的空間特點。而建筑采用,廊道漏窗,與“閣”的形式,使空間圍合半開半閉,也正利于“春天空間”的塑造。
3•1•2“夏長”
“遠香堂”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筑,《園冶》言:“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喬木數樓,僅就中庭一二。”遠香堂之定位可謂盡得其妙。堂名取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又于水中遍植蓮荷而得名,是空間最開闊的地方。建筑臨水而建,單檐歇山頂,高大寬敞,堂內無柱,屋角斗拱飛,極其靈動,四周為玻璃鑲嵌的落地明罩,剔透玲瓏。符合夏令的建筑空間特征,開敞明亮。《園冶》中曰“堂者,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屋,以取堂堂高顯之義。”所以選擇堂之建制是非常符合此處的時空特征的。從遠香堂拾橋而過,為“荷風四面亭”,此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產于荷池之上。故名“荷風四面亭”可謂夏中之盛夏矣(見圖7)。
3•1•3“秋收”
盛夏之后,時間歸之于秋,故此時空間逐步歸于收斂。從“荷風四面亭”,往北,建筑有“見山樓,雪香云蔚,梧竹幽居”。“見山樓”,以面山臨水而得名。山樓位于北面狹長水面與南廣闊水面的交接處,也喻意為夏與秋之交界處。故于樓中所見,則如關仝之《秋山晚翠圖》滿目所及皆為山水(見圖2),空間有收斂之象;《園冶》曰:“重屋曰“樓”:言窗牖虛開,諸孔凄然也”。故樓之于堂其圍合感已經加強,正應秋氣之收斂。而樓高則可登,秋高而氣爽,重陽登高正合秋令之義。梧竹幽居,處東長廊之側。亭有聯曰:“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對聯名點明主題,“幽居”之位正處于動靜轉折處,即由秋步入冬之位。故其“居”的形式,本體為亭而又與白墻和門洞結合,以表空間收縮的趨勢;旁邊更植梧桐,翠竹,深秋葉黃之時更顯幽深,吻合深秋之義。
3•1•4“冬藏”
從梧竹幽居沿廊而下,漸漸空間進入收藏,即時令也入冬天了。反映在布局上就形成了枇杷園。枇杷園為拙政園中的園中園。此園以玲瓏館為中心,北有半窗梅影和繡綺亭,南有嘉實亭,兩亭之間連廊飛架,云墻蜿蜒。此園封而不閉,東有長廊相接,西有月門通外。西北角更積石為山,上建繡綺亭以溝通內外之觀。此處空間圍合,符合冬天空間的收藏特性。又有亭門窺外而出入,空間藏而不僵伏含生機。玲瓏館是枇杷園中的核心建筑。“館”,《園冶》中曰:“散寄之居曰‘館’可以通別居者。”故為待客別居之所。可居之屋正合“藏”之義,故建筑以木雕窗圍合為主,玲瓏剔透;內堂廳正中上有匾書“玉壺冰”三字,可謂點睛之作也。此園冬藏之義得以昭彰方無遺。枇杷園中種植以枇杷,梅花為主。枇杷開花于10月到12月故在寒冬可以賞花。梅花迎雪而開,為冬寒中之生機,比喻冬去春來。因此,時,空,物三者又統一起來。枇杷園之為園中園,其為園者必又具園之陰陽二性,從此可知陰陽無限細分之妙(見圖7)。
3•2獅子林
獅子林平面成方形,東西向稍長。其布局東南多山及構筑,西北多水與廊道。中部以水池為中心,堆山建室,架橋設亭,有“咫尺山林”之意;獅子林之名聞于世得于湖山奇石,洞壑深邃。其筑之巧不亞于建筑,故與亭臺閣多布于園東側,而池沼飛廓多成于西,東西空間陰陽互抱,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與拙政園之南北互抱極為相類也(見圖8)。獅子林入口廊道層層遞進,曲折通幽,終于復廊、修竹閣。空間由小漸大。其中又以復廊為妙。一墻之隔,分內外之廊,內廊窗于內庭與“雪立”相顧;外廊則窗于外與“凝暉”相盼,如春光之乍現,春暉之初凝,應春令之義。自復廊或沿廊繞池而走,達池中觀瀑亭荷花廳,空間頓成高下之勢,池寬山奇,泉瀑飛瀉,蓮荷亭亭碧于廳部,一片生機蓬蓬勃勃夏日景象,此間則為夏令之應(見圖9)。自復廊登石山,則可得奇石之觀,洞空邃之妙。更于登頂處俯瞰全園,山水之妙自得其間;從石山北面可接“見山樓”,山與樓溶為一體,拾級而下,西則可達荷花廳,東則至“指柏軒”。“指柏軒”松柏植于前庭,開門見山,空間靜逸,此應秋令之收斂也。從“指柏軒”沿東廊而下,則為三庭二進之堂室,經“園涉成趣”歸至燕譽堂,此間為高墻深居,以應冬藏之令矣。
3•3網師園
網師園位于蘇州城南十全街,占地公05公頃,始建于南宋,曾租為近代國畫名張大千之居。網師園為四大名園之最小,如清代學者錢太昕評論“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塵,而有云水相忘之樂。”(見圖10)網師園之建筑布局分宅第與園林兩部分,宅第則為前后三進(后二進為按舊制復建)屬于高墻住宅,分別為轎廳、大廳、花廳,按住宅之制式建造。園林建筑布局圍繞中心水池為中心,沿周邊布置,其布局疏密分布與留園頗有相近之處。建筑,布置于園的南北兩端,中央為荷池。東西各有一園獨藏。南北以廊道貼壁相連,更有“月到風來亭”俯覽全景。園林建筑布局,自“壁廊”、“道古軒”而春生;到“集虛齋”、“風來亭”而夏長;“射影”,“琳瑯”之秋收;東西二園之冬藏;則園小而四季而存者也。細與留園參之則個中變化自得(見圖11)。
4總結
綜合以上三園的分析可知,古典園林的建筑布局無不以時空統一的觀念為理據。“春生”的時令,空間曲折而漸明,常作為入口的空間使用,而構筑每每配以廊壁、洲、閣、軒等半開半合的構筑,以盡空間隱約漸開之妙;至園中腹地,多疊石堆山,挖池養蓮,配合廳堂寬闊平正之筑,以應夏長之勢;及園中之園,則云墻飛繞,天井洞然,或館、或居,或軒或屋,皆為圍合式,可居可靜之建筑,以應冬藏之時也。夏與冬之間,多為廊、閣、山亭,隱于山林而連貫冬夏,或動或靜,是秋收之意。故一園之內一時之中得四季之景,又合于天地四時的變化,則景色也變化無窮矣。
故知我國古典園林布局,其骨在建筑,山池為血肉,古木繁卉為皮毛,而其間精神,皆顯于開合之間,合乎陰陽四季自然之妙。究其巧妙之根源,實為天人合一,時空一如之哲學思想于園林中之體現。今吾輩欲繼承發揚我國之園林者,若不獨醉于山石,池魚之風光,而兼得建筑布局之精妙,則可形與神俱,悅觀者于無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