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銀礦地質特征與成因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研究區行政區劃隸屬于內蒙古巴林右旗,與后卜河中型鉛鋅礦相距約20km,同處于Ⅲ6:突泉—林西華力西燕山期鐵(錫)銅、鉛、鋅、銀、鈮(鉭)成礦帶,Ⅳ62:神山-白音諾銅、鉛、鋅、鐵、鈮(鉭)成礦帶,Ⅴ62-5白音諾爾——碧流臺銅、鉛、鋅成礦帶。礦床處在兩個燕山期花崗巖體凹陷構造部位,礦床成因為熱液充填脈型銀多金屬礦。
關鍵詞:巴林右旗;新開壩;銀礦;充填脈型
1.引言
筆者通過研究該礦床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礦床地質、地球物理、礦體特征等的綜合研究,初步確定了該礦床的成因類型,加快了該區找礦工作進展,并對外圍尋找同類型礦床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2.區域地質特征
區域地層以古生界沉積巖和火山沉積巖,中生界火山巖和火山沉積巖為主。區域褶皺構造以黃崗梁-甘珠爾廟復式背斜構造為區域褶皺構造主體,在燕山期,軸向發生偏轉的結果,背斜脊部常有燕山期花崗巖體分布。區域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從北西向南東可劃分為:青根溝、小大川和海蘇壩-后卜河三個斷裂帶,另外有東西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斷裂分布。區域巖漿活動有前燕山期的中-基性,中酸性侵入巖,噴出巖;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和噴出巖。形成中北部的中營子黑云母花崗巖體和南部沙力嘎壩花崗巖體,巖漿活動是區域主要成礦作用,為本區成礦提供了豐富成礦物質,也是成礦物質運移、集中的重要因素。
3.地球物理特征
多倫-烏蘭浩特為一個北東向地球物理重力低異常帶,它是本區深部構造的反應,地球莫霍面深35km~42km(梯度7km),顯示該區為北東向的幔凹,這一深部地質構造控制該區礦產分布。新開壩處于??玻ㄆ拢┎课?。在東蒙航磁異常及礦產分布圖上看(圖1),礦床、礦點多分布在航磁負異常區,或正航磁異常區的負值地帶。例如,黃崗梁大型鐵錫礦床、白音諾大型銀多金屬礦床、大井銀銅錫多金屬礦床、孟恩陶勒蓋大型銀多金屬礦床、浩布高大型銀多金屬礦床、后卜河鉛鋅多金屬礦床等都產在航磁負異常區。認為航磁負異常區,地下是巨厚變質巖基底,或者花崗巖分布,航磁正異常區多為中生代火山巖分布區,新開壩礦區位于航磁負異常區。1-縣(旗);2-鄉、鎮(蘇木);3-村(嘎查);4-區內山峰;5-零等值線;6-正/負等值線;7-礦區范圍
4.區域礦產及分布規律
區域成礦以鐵、錫、鉬、銀多金屬礦為特征。燕山期成礦明顯受控于北東向多倫-烏蘭浩特幔凹(深部構造),前燕山期有東西向天山-陰山-西拉木倫河古成礦痕跡。礦產圍繞幔凹有規律分布:幔凹中心是鐵、錫、鉬、稀有、稀土礦;大量花崗巖巖基,火山巖分布;??彩倾y、多金屬礦,小花崗巖巖體及沉積-變質巖分布(淺成-超淺成小巖體或潛火山巖體)。新開壩銀礦就在此區;幔臺是銅、金礦,前燕山期巖體及老變質巖分布。
5.礦區地質
新開壩礦區處于燕山期兩花崗巖體凹陷部位,賦礦地層為二疊系,產于近南北走向斷裂蝕變帶。礦區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近南北、北東、近東西三組,近南北向斷裂主要分布在礦區中部,東部巖體中也有分布,它們是巴彥琥碩-新開壩近南北向斷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礦區主要控礦、賦礦斷裂。主要分布在礦區中部,是巴彥琥碩-新開壩近南北向斷裂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號為F1-F6,走向350°~10°,多數傾向北東65°~85°,或北西80°~85°,長一般500m~1000m,寬5m~10m。F1-F3相對應于①、②、③礦化蝕變破碎帶,分布在礦區中部,走向335°~360°,地面傾向北西,地下傾向北東,傾角80°~85°,可見長500m~1000m,寬5m~8m,他們向南合并,向北撒開,為一組斷裂。F4斷裂與①,②,③賦礦斷裂平行,分布于大板-白塔子公路拐灣處西側,走向350°,可見長500m,寬5m~10m,傾向南西65°~85°,可見碳酸鹽及高嶺土等斷層泥,硅化蝕變破碎巖。F5為推斷斷裂,分布在礦區中部偏東,走向10°,推斷南東陡傾,長800m,寬度不清。它使哲斯組地層與青風山組地層成斷層接觸。F6分布在東部沙力嘎壩巖體中,走向10°,傾向不清,長400m~500m,主要特征是花崗巖體巖石劈理、片理化。沙力嘎壩巖體西接觸帶總體走向近南北,推斷向西陡傾。巖體侵位于二疊系下統哲斯組下段,它在礦區下部可能向西與花壩花崗巖體相連,呈現向下凹陷的巖體接觸帶構造,礦區正處于巖體凹陷部位。這種巖體凹陷構造為成礦提供了良好的地質環境。
6.礦體地質
新開壩礦床位于兩個燕山期花崗巖體凹陷構造部位,產于近南北向斷裂帶中,賦礦地層為二疊系。蝕變礦化帶可見長900m(推斷長大于1500m),寬100m,向北發散,向南收斂,走向350°,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80°~85°,斷裂中有綠泥石化,硅化,形成三個綠泥石化、硅化蝕變礦化帶。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其次為黃銅礦、藍銅礦、斑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銀載體礦物為硫化物;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其次有綠泥石,碳酸鹽類礦物等。礦石有益成分為Ag、Pb、Zn、Cu,伴生Au。主元素單獨或共生組成礦體,以共生為主,呈銀多金屬礦體產出。礦石呈它形和不規則粒狀晶粒結構,浸染狀、星散狀、脈狀、角礫狀構造。礦石根據氧化程度分為氧化礦、混合礦和原生礦。本區地處干旱山區,地下潛水面較深,氧化深度較大,一般在50m左右(根據鉆孔編錄),原生礦主要在地下50m以下。
7.圍巖蝕變
礦區圍巖蝕變較強烈,常見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其次是陽起石化,螢石化,綠簾石化、鉀化等,與多金屬成礦有關的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硅化有兩期:前期硅化為含雜質的石英,呈不規則狀、云團狀、不規則細脈和網脈狀產出。與成礦密切,硅化體有時破碎呈角礫,被綠泥石等蝕變礦物膠結。后期硅化為白色石英脈,穿切前期硅化,或單獨呈石英脈產在圍巖中,與成礦關系不密切。綠泥石化:礦區近南北向破碎蝕變帶中,都有強度不等的綠泥石化,強烈時成為綠泥石巖,往往伴有黃鐵礦化和多金屬礦化,與成礦關系密切,其形成于兩期硅化間。碳酸鹽化大致也有兩期:前期為含鐵碳酸鹽化,和前期硅化共生或伴生,其特征是土黃色鐵染(褐鐵礦),與礦化關系密切。后期白色方解石,石英脈,它多產在后期破碎帶內,有時還伴有高嶺土化,與成礦關系不明顯。綠簾石化:條帶狀砂巖裂隙內,可見綠簾石脈,單獨或與陽起石共生組成綠簾石陽起石脈。與多金屬礦化關系不明顯。陽起石化:在砂巖,凝灰質砂巖,凝灰巖裂隙中可見陽起石脈,與成礦關系不大。螢石化:在礦化蝕變體及附近可見少量紫色螢石,與成礦有一定關系。鉀化:形成最晚,非常弱,沿微裂隙規則充填,脈寬0.03mm(在顯微境下)。
8.礦床成因
區內礦體均產在近南北向的破碎蝕變帶中,蝕變帶受構造斷裂控制,與圍巖界限清楚,蝕變巖只產在破碎帶內,離開破碎帶幾乎沒有蝕變巖,因此,推測礦床成因為熱液充填脈型銀多金屬礦床。
參考文獻:
[1]馮建忠,艾霞,吳俞斌.內蒙古黃崗梁—孟恩陶勒蓋礦帶成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模式[J]..遼寧地質,1993(9):156-165.
[2]趙利青,孫世華,肖成東,雷時斌,毛騫,方從益.內蒙古東部二連浩特-烏蘭浩特地區金礦化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質與資源,2014(12):222-228.
[3]毛景文,李曉峰,李厚民,曲曉明,張長青,薛春紀,王志良,余金杰,張作衡,豐成友,王瑞廷.中國造山帶內生金屬礦床類型、特點和成礦過程探討[J].地質學報,2005(03):342-372.
[4]劉建明,張銳,張慶洲.大興安嶺地區的區域成礦特征[J].地學前緣,2004,3(30):269-277.
[5]高德榮,蘇庭寶,呂奎,張建華,趙文斌.內蒙古甲烏拉—查干鉛鋅銀礦床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實踐[J].礦產勘查,2016,7(03):391-398.
[6]楊金.尤溪縣山坑礦區金(銀)礦礦床成因類型分析[J].能源與環境,2019(01):112-113.
作者:徐洪波 張志強 劉華 何廣宇 單位:華北地質勘查局綜合普查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