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混凝土施工質量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預應力筋制作、安裝的質量控制要點。混凝土工程,簡述預應力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關鍵詞:預應力,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
1預應力筋制作、安裝的質量控制要點。
1.1檢查預應力筋的品種、級別、規格、數量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1.2按設計或工藝要求計算的預應力筋長度值檢查預應力筋的下料長度。其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應符合相關的規范、質評、試驗規程的有關規定。
1.3預應力筋的切割應使用切斷機、砂輪鋸或其它可行的方法進行;
1.4鋼絲下料后,應用機械方法進行調直,但不應損壞鋼絲;
1.5鋼絲和鋼鉸線編束時,應每隔1~1.5m綁扎一道鐵絲,鐵絲扣應向里,綁好的束應編號掛牌堆放;
1.6預應力筋展開后應平順、不得有彎折;表面不應有裂紋、小刺、機械損傷、氧化鐵玻和油污等;
1.7預應力制作和安裝時應避免污染和電火花損傷。
2預留孔道制作的質量控制要點。
2.1檢查預留孔道用的金屬螺旋、橡膠棒(管)品種、規格,其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安裝時應密封良好、接頭嚴密、線型平順、安裝牢固。
2.2采用抽拔制預留孔,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4~8Mpa時抽拔預留管。抽拔后,混凝土孔道不得發生變形及塌落現象。預留管抽拔完畢后,應立即清理孔道。
2.3檢查安裝波紋管的剛度,同時見證水密試驗。
2.4檢查安裝波紋管的質量,波紋管位置應準確牢固,同時應防止鄰近電焊火花燒傷管壁。
2.5預留孔道的心寸與位置應正確,孔道應平順,端部的預埋鋼板應垂直于孔道中心線。預留孔道位置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除相關專業有特殊規定外,尚應符合有關驗收標準的規定。
2.6在穿入預應力筋前,應清除預留孔道內的雜物和積水。
3預應力張拉的質量控制要點。
3.1制定嚴密的張拉工藝流程及質量保證措施,張拉工藝按通孔、制束、穿束、張拉等工序編寫,預施應力大小、順序按設計要求進行。
3.2檢查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其品種、規格、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
3.3預應力筋的預施壓力、張拉或放張順序和張拉工藝,應符合設計和施工工藝要求。預施應力時,預應力筋、錨具和千斤頂應位于同一軸線上。
3.4預施應力應以應力控制為主,以伸長值作校核。預應力筋的實際伸長值與計算伸長值的差值符合設計規定。當實際伸長值與計算伸長值之差與設計規定不符時,應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3.5用超張拉方法減少預應力筋的松馳損失時力筋的張拉程序應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
3.6檢查張拉端預應力筋內縮量,內縮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張拉端預應力筋內縮量限值和檢驗方法應符合有關驗標的規定。
3.7檢查預應力筋錨固后的外露長度和長期外露錨具的防蝕的措施。
3.8每次預應力張拉以后,應全面檢查以下數據:
(1)每個測力計、壓力表、油泵及千斤頂的鑒定號。
(2)測量預應力鋼材延伸量時的初始拉力。
(3)在張拉完成時的最后拉力及測得的延伸量。
(4)千斤頂放松以后的回縮量。
(5)在張拉中間階段測量的延伸量以及相應的拉力。
(6)應力混凝土構件承受全部預應力后,應進行上拱度測定。
4后張法的質量控制要點。
4.1在后張法預應力筋張拉前,對孔道摩阻損失、擴孔段摩陰損失和錨口摩阻損失進行實際測定;
4.2后張法預應力筋張拉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后張法預應力筋預張拉或張拉時,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預張拉或初張拉時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設計強度的80%,檢查一組同條件養護混凝土強度試件;
(2)后張法預應力筋終張拉時,混凝土強度等級和彈性模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檢查一組同條件養護混凝土強度試件和彈性模量試件;
(3)后張法預應力構件的預應力筋斷裂或滑脫數量不得超過預應力筋總數的5%,并不得位于結構的同一側,且每束內斷絲不得超過1根。
(4)曲線預應力筋和長度大于24M的直線預應力筋,應在兩端張拉。長度等于或小于24M的直線預應力筋,可在一端張拉,張拉端宜分別設置在構件的兩端。
5預應力混凝土澆筑和養護的質量控制要點。
5.1預應力混凝土的澆筑及養護,應符合普通混凝土的有關規定。
5.2澆筑混凝土時,應保持錨塞、錨圈和墊板位置的正確和穩固。
5.3在混凝土澆筑和預應力鋼筋張拉前,錨具的所有支承表面(如墊板)應加以清洗。
5.4為避免孔道變形,不允許振搗器觸及套管。
5.5梁或空心板端部錨固區及預制構件,為了保證混凝土密實,除使用內部振搗外,宜使用外部振搗器加強振搗,骨料尺寸不要超過兩根鋼筋或預埋件間凈距的一半。
5.6混凝土養護時,對為預應力鋼束所留的孔道應加以保護,嚴禁將水和其它物質灌入孔道,并應防止金屬管生銹。
6預應力管道壓漿和封端的質量控制要點。
6.1檢查管道清洗情況:在壓漿前,用吹入無油份的空氣清洗管道,接著用含有氫氧化鈣的清水沖洗管道,直至松散顆粒除去及清水排出為止,再用無油加壓空氣吹干。
6.2檢查壓漿的水泥漿抗壓強度,水泥漿應用標號不低于是42.5號的普通硅鹽水泥配制,水泥漿溫度不得超過32℃;水泥漿的抗壓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6.3預應力孔道壓漿:預應力筋張拉后,孔道應盡快壓漿(采用電熱法時,應在鋼筋冷卻后進行),一般不得超過14天:當氣溫或構件件低于5℃,不得進行壓漿。
6.4檢查孔道壓漿工藝,壓漿工藝應符合設計要求,孔道內水泥漿應飽滿密實。
6.5檢查水泥漿試件制作。對于在壓漿后28天內需要移動的構件,應在壓漿地點隨機抽樣制作同條件養護水泥漿試件,當設計無要求時水泥漿的抗壓強度應大于設計強度的75%。
6.6檢查錨具和預應力筋封閉防護前的防銹和防水處理。錨具和預應力筋封閉防護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凸出式錨固端錨的保護層厚度不宜小于50mm;
(2)外露預應力筋的保護層厚度不宜小于30mm。
6.7檢查預應力筋錨固后的外露長度,預應力筋外露長度不宜小于預應力筋直徑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
6.8檢查施工單位壓漿記錄,壓漿記錄包括每個管道的壓漿日期、水灰比及摻加料、壓漿壓力、試塊強度、障礙事故細節及需要補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