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質量工程的協同創新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政策統籌有待改善隨著協同創新工作的逐步推進,深層問題不斷出現:或是各部門之間壁壘森嚴,缺乏集思廣益、統籌協調:亦或是在某些項目上資源重復投入,而真正用于解決重大技術合作難題的資金則不足;或是內容趨同,一窩蜂上馬雷同項目,缺乏宏觀調控,導致產品缺乏特色與競爭力;亦或是部門之間在關鍵問題上互相掣肘,各自維護本部門及基層單位的利益,導致政策難以落實;或是相關部門對自己的定位不準,思維固化,習慣性地運用計劃經濟手段來管理合作主體,缺乏良好的服務意識;亦或是經濟部門、科技部門、教育部門之間運行機制不同,政府部門在如何統籌協調各部門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共同推進產學研發展尚不足以滿足需求。
(二)合作渠道期待拓展總體而言,在開展產學研項目上,當前大多是圍繞某個項目進行的短期合作,許多為企業服務的團隊也體現出個體化的特點,人員流動性較大,導致對重要的技術領域缺乏長期的跟蹤和研究,此種狀況對于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其實是頗為不利的。當前的大學、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合作關系較為松散,往往淺嘗輒止。主要體現在,在技術轉讓和單一的項目合作這一初級階段,三者之間圍繞某一領域的點對點合作較為普遍,但圍繞產業鏈進行合作創新的長效機制總體上還比較匱乏。特別是在發展戰略、項目開發、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如何結成利益共同體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以及如何讓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結成戰略聯盟則是下一階段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三)利益分配尚需探討客觀地說,大學、企業與政府之間合作的根本動力在于各方利益的訴求能夠得到充分地滿足。然而由于當前大多數合作項目是點對點的,合作各方看重更多的是短期物質利益,缺乏對長遠利益的考慮。此外,合作各方對技術在利益中所占據的比重有著各自不同的解讀,即使在合作初期達成一定的協議,但隨著合作項目的進行,當利益觸手可及之時,往往出現不講信用、違背協議的情況,致使某一方遭受較大的利益損失。與此同時,法律對產學研聯合開發合同中關鍵要素界定不夠嚴謹,導致一些失信行為凸顯。
(四)協同目標遭遇瓶頸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各自任務和目標有著本質差別:一是項目選擇時,因為高??萍冀涃M籌集不是市場資源,主要來源于政府,而政府較少考慮企業需求,形成了高校追求專利、論文等的評價導向,所以學??蒲腥藛T更傾向于研究有一定學術水平、有利于評職稱評獎的課題。而企業在市場激烈競爭壓力之下,迫切希望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產業升級,主要依據市場需要進行項目選擇與開發。二是項目完成的標準,高校以研制出樣品為成功的標準,并不關心產品的成本與批量生產,而企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綜上所述,盡管政府、大學和企業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方的合作也已經初具規模,呈現出喜人的局面,但現階段合作多以單個項目為主,在整體規劃與有效監管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協同創新的真正實現,關鍵在于資源配置、利益分配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創新。
二、協同創新取向的應然性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的是產生夢想很容易,但是將其變為現實則步履維艱,頗為不易。在協同創新的美好憧憬中,政府、企業與高校之間也有著許多共同的夢想,這一共同的夢想鑄就了彼此互惠的堅實基礎,而“雙向的內外互惠性是推動改革前進和擴大改革影響的關鍵因素”。
(一)凸顯政府主導作用政府是協同創新的宏觀調控者和服務者,是產學研各方之間利益分配與積極合作的協調者。政府應在統籌、規劃協同創新活動中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建立各種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各方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為協同創新的深入開展提供服務、支持與保障。也就是說,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統籌資源,加強產學研的協調統一,推動協同創新的全面展開。其次,鑒于我國地區差異顯著,政府對協同創新的促進不僅要體現在共建研發實體等高級形式,也需要做好像舉辦不同部門之間交流與成果展示會、創建溝通信息的政府平臺等一系列基礎工作,使產學研各方的信息溝通更為暢通;因此,政府必須轉換職能,在科技成果轉化與企業技術創新相結合的協同活動中充分發揮其宏觀指導性,擺脫過去直接組織創新活動的角色,主動為各種協同創新活動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優化的環境,加大對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資金投入,通過改善科技成果轉化后的市場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提高產學研活動參與各方的創新積極性。
(二)完善產業創新鏈條改善創新鏈條的不足離不開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在我國目前的協同創新活動中,各主體之間的基本利益導向和評價機制相差懸殊,共性技術研發薄弱、合作渠道單一,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我們要從改善產業創新鏈條著手,積極探索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建設的新機制,為產學研的有效結合夯實基礎。其次,探尋組建創新戰略聯盟,加強配套產品的創新研發,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再次,將研發拓展至整個產業鏈條中,在制約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礎材料、裝備制造、工藝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三)人員流動與人才培養的協同在有利于政府、企業和大學的合作基礎上建立創新利益與風險共擔的分配機制和相關責任制度,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評價機制,提倡科研人員把服務企業取得的成果作為晉升職稱和考評業績的必要條件,鼓勵他們到相關企業兼職。反過來,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可以考慮從“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入手,不妨將企業中那些實踐經驗豐富,具有較強科研基礎的人才引進學校,形成良性的人員雙向流動。本著相互信任與長期合作的原則,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不僅能有效地培養一批高校緊缺的“雙師型”教師,更能為廣大在校生提供真實、可操作的實習實訓基地。由企業技術人員對學生的技術指導,有效地縮短了產學距離。學生在企業實踐中得到的鍛煉,更加有利于其日后就業。此外,將企業家請進來與學生互動交流,讓學生熟知企業的需求,盡早進行職業規劃,有目的地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人員的雙向流動,可以更好地推動學校和企業之間橫向課題的開展,讓學生具體體會到科研帶給企業的巨大效益,提升其科研興趣。
三、結語
任何一個組織如果自我封閉,缺乏足夠的合作精神,就永遠不可能具有生命力。對于政府、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來說,積極地相互合作、分享信息,共同面對困境與問題,確立規劃和解決問題的機制,重視核心成果的取得,將有利于各方在橫向、縱向、區域上實現耦合。政府借助自己的信息資源優勢,降低各方合作中的信息不對稱,減小創新成本;大學和科研院所憑借自己擁有的大量高科技人才進行知識創新,并通過與企業合作為其他機構提供創新的智力資源,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企業可以借助自身的市場和資金優勢,通過購買大學的技術進行轉化來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從而實現政府、企業、學校和科研院所各方的互惠共贏。
作者:盧健 單位:湖南文理學院 芙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