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物流成本核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物流成本的涵義及特征
1、物流成本的含義
企業物流是企業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對原料、中間庫存、產品及相關信息從起始地點到消費地點的有效流動與儲存的計劃、實施和控制的整個過程。企業物流成本是伴隨著企業以上各項物流活動而發生的各種費用,是物流活動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其由三部分構成:(1)伴隨著物資的物理性活動發生的費用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所必需的設備、設施的費用;(2)物流信息的傳送和處理活動發生的費用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所必需的設備和設施的費用;(3)對上述活動進行綜合管理的費用。
2、企業物流成本的特征
首先,在于物流成本的隱含性。在傳統上,物流成本的計算總是被分解得支離破碎、難辨虛實。由于物流成本沒有被列入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生產企業習慣將物流費用計入產品成本,流通企業則將物流費用包括在商品流通費用中。因此,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流通企業,不僅難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內涵完整地計算出物流成本,而且連已經被生產領域或流通領域分割開來的物流成本,也不能單獨真實地計算并反映出來。
其次,在于物流成本削減的乘法效應。物流成本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過一定的支點,可以使銷售額獲得成倍的增長;而其上升一點,也可使銷售額成倍地削減。假定銷售額為100萬元,物流成本為10萬元,如物流成本下降1萬元,就可得到1萬元的收益。物流成本的下降會產生極大的連鎖效益。
再次,在于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背反”現象,常稱之為“交替損益”現象,即改變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會影響其他要素的改變。要使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增益,必將對系統中其他要素產生減損的作用。通常,對物流數量,人們希望最大;對物流時間,希望最短;對服務質量,希望最好;對物流成本,希望最低。顯然,要滿足上述所有要求是很難的。高的物流成本是高水平的物流服務的保證,這是物流系統效益背反性的體現,企業很難既提高了物流服務水平,同時又降低了物流成本,除非有根本性的技術進步。但是物流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經濟效益的增長幅度,所以物流成本占的比例是在縮小,從而成為經濟效益提高的源泉。
二、物流成本的構成及物流成本核算范圍
1、物流成本的構成
企業的物流成本由供應物流子系統、生產物流子系統、銷售物流子系統和廢棄物物流子系統中的顯性成本(固定成本)和隱形成本(變動成本)構成。顯性成本存在于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傳遞等具體的基礎設施、設備資源和運作過程中,隱形成本存在于由于物流運作不暢導致的庫存費用增加所形成的資金利息成本、庫存資金占用的機會成本和市場反應慢的損失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貨物損失和損壞的成本。
流通領域中的物流成本一般包括庫存/運送成本、運輸成本、發貨方面的費用(貨主費用)和管理費用。其中,庫存/運送成本:利息、倉儲、稅收、折舊、殘損、人力和保險費用;運輸成本:貨運成本(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管道);貨代方面的費用(貨主費用);管理費用:Ax(庫存成本+運輸成本,A為一常量,其取值范圍視具體情況而定)。
2、物流成本范圍
企業物流成本的全貌應該是三維的,這就是支付形態、運作范圍和功能形式。就支付形態而言,它包括:人工、材料消耗、運輸設施和倉庫折舊、合理損耗、資金占用利息、管理費用、委托外包等。就功能形式而言,它包括:包裝、搬運、保管、裝卸、流通加工、信息交換、物流管理等。
三、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
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是指將與成本核算對象相關的費用歸集并分配至該成本核算對象的具體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將會對費用的歸集以及分配路徑產生重大影響,進而影響成本核算對象的最終成本數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營運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
1、營運成本法
營運成本法來自于我國傳統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合理劃分期間費用和成本的界限;間接費用的分配標準較為單一。營運成本法下的核算思路是:對于能夠直接計入某一項物流業務成本的直接費用,直接計入該項物流業務成本,對于不能直接計入某一項物流業務的間接費用,則選擇單一的分配標準分配。學界普遍認同的企業物流成本計算的概念性公式為:
物流成本=運輸成本+庫存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運輸成本=∑貨運量×運價
庫存成本=∑庫存量×各項費率
管理成本=(運輸成本+庫存成本)×管理費率
由于該公式中的運價、各項費率、管理費率均是估計出來的,偏差率較大,需要在參考國外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礎上不斷改進。
2、作業成本法
20世紀80年代后期,庫伯和開普蘭提出了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簡稱ABC)。ABC是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趨勢,與傳統成本法的不同之處在于間接費用的分配,使得成本核算更加精確化。
依據“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原理,基于作業的物流成本核算可分為如下四步:(1)界定企業物流系統涉及的各項活動,典型分析客戶訂單、渠道、物流業務和增值服務活動等。(2)確認企業物流系統涉及的資源,包括人、財、物各方面的消耗。(3)確認資源動因,將資源分配到作業中。(4)確認成本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到物流業務或服務中。
作業成本法下核算思路是:將整個物流業務運作過程細分為多個作業,如運輸作業或倉儲作業等;根據運輸資源的耗費和運輸作業量計算單位作業成本;確定不同物流項目實際耗用不同作業的數量;根據單位作業成本和物流項目耗用的作業量計算物流項目的作業成本。
該方法下物流成本計算公式為:
物流總成本=存貨持有成本+運輸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其中:存貨持有成本=利息+稅、折舊、貶值、保險+倉儲成本
運輸成本=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油料管道運輸+航空運輸+貨運相關費用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訂單處理及IT成本+市場預測、計劃制定及相關財務人員發生的管理費用。
其數據來源如下:
(1)存貨持有成本的存貨價值數據來源于美國商務部每年的《國民收入和生產核算報告》、《當前商業狀況調查》和《美國統計摘要》等。將得到的數據帶入由L.P.AlfordandJohnR.Bangs創立的企業存貨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即企業存貨持有成本=存貨價值×25%(25%=∑企業存貨持有成本占存貨價值的百分比)。
(2)運輸成本數據直接來自于《美國運輸年度報告》(TransportationinAmerica)。
(3)在計算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時,從第一篇《美國物流年度報告》于1973年出版時起,就一直用4%乘以存貨持有成本和運輸成本之和作為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數據。
四、兩種成本核算方法的差異及企業選擇的決定因素
1、營運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的差異
(1)成本核算模式差異。營運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在核算上主要表現為成本內涵差異,營運成本法認為物流業務成本是物流企業營運過程中所發生耗費的對象化,對成本的經濟實質進行了概括,但卻沒有揭示成本在管理學意義上的內涵。而作業成本法是從管理學意義上來認識成本的內涵的,將物流業務成本定義為物流資源的耗用,而不是為獲得資源而發生的支出。
(2)成本管理模式差異。營運成本管理模式的管理范圍局限于物流業務營運過程中實際發生的成本,即物流業務成本,并不核算作業成本、顧客成本、開發設計成本等。作業成本管理模式的管理范圍涵蓋物流業務成本發生的整個周期,它包括了物流業務的前期開發成本、顧客服務成本等。
2、物流企業成本核算方法選擇的決定因素
(1)物流企業戰略目標的定位。物流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是其物流業務成本核算方法選擇的決定性因素。物流企業的發展戰略決定了其對物流業務成本信息的重視程度,物流業務成本信息的重視程度決定了物流企業對物流業務可靠成本信息的需求程度。
初期發展戰略通常確定為搶占物流業務市場,如何展現自身的業務品牌。當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或者說在物流企業搶占的物流業務市場基本飽和時,物流業務收入上升的空間不大時,物流企業眼睛向內挖潛時,則將管理的重心落到如何降低物流業務成本上。
(2)物流企業的業務成本特征。如果物流企業的運作模式選擇的是全程外包模式,此時物流企業履行某一份物流業務合同所發生的費用絕大多數為直接費用,如外包運輸費、外包倉儲費和外包的其他作業費從屬性上看均為直接費用,可考慮選擇營運成本法核算物流業務成本。
如果物流企業的業務運作模式選擇的是自營模式,自營模式下特別是全程自營模式下,為多種物流業務發生的間接費用占物流業務總成本的比重較高,而歸屬于物流業務直接費用的比重較低。考慮到作業成本法下,物流業務成本信息相對準確性特征,物流企業可以考慮選擇作業成本法核算其物流業務成本。
(3)物流企業的人員素質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作業成本法的實施首先要求成本核算觀念上的重大改變,要求物流企業高層以及現場物流業務人員改變成本核算觀念。作業成本法的作業數據收集、整理和傳遞程序憑手工操作是不現實的,開發一套作業成本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是實施作業成本法的必要條件,沒有適合物流企業業務運作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統,就不可能在物流企業中實施作業成本法。同樣,如果物流企業管理人員及業務人員素質一般,期間費用分配標準單一,無需開發物流管理系統,則可以采用營運成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