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化黨建平臺構建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天津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強街道社區黨的建設的新要求,結合全面提升街道社區公共管理和服務水平,采取“組織共建、黨員共管、設施共享、活動共搞”的方式,對街道社區內的黨建資源和工作力量進行有效整合,積極搭建區域化黨建工作平臺,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開展。
整合區域組織資源,搭建上下聯動、統籌協調的組織領導平臺。一是建立健全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組織領導機構。全市16個區縣全部建立了由組織部門牽頭,宣傳、民政、規劃、財政、公安、司法、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街道社區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區縣黨委政府有關領導分別建立了街道社區黨建工作聯系點。全市103個街道普遍建立了專門的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組織服務機構和社區黨建指導委員會,形成了統籌聯動的區域化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二是夯實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組織網絡。在具備條件的社區及時建立黨委或黨總支,在黨員人數較多的樓棟和樓門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
目前,已建立了3669個樓棟黨支部,建立了10348個樓門黨員活動小組。采取獨立建、聯合建、掛靠建、區域建和依托管理等方式,加大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建立黨組織的力度,向暫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兩新”組織選派了1032名黨建工作指導員或聯絡員,在208個社區文化團隊建立了黨組織,進一步擴大了街道社區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三是建立健全街道社區黨建工作運行管理機制。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認真編制街道社區區域化黨建工作規劃,明確重點任務、落實執行責任、完善保障措施。堅持典型示范、分類指導的基本工作方法,科學制定新建社區、老居民區以及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基本組織體系、運行管理辦法和基礎設施標準,及時總結宣傳不同類型街道社區的黨建工作經驗。堅持以群眾滿意作為考核評價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根本標準,每年組織居民群眾對街道社區黨建工作進行民主評議和民主測評,促進了全市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整合區域服務資源,搭建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服務群眾平臺。一是健全完善服務網絡。在全市各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區事務管理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和文化活動中心,在全市社區積極推進社區工作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居家養老服務站和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各區縣還組織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部門將服務網絡向社區延伸,公安、民政、勞動社保、計生、婦女工作、少年教育等部門普遍在社區建立了工作站點,不斷創新完善服務方式。同時,各區縣結合老城區改造和小城鎮建設,積極整合各類公共服務資源,大力加強十分鐘生活服務圈建設,努力提高服務群眾水平。二是大力加強黨員志愿者隊伍建設。各街道社區普遍建立了便民服務、環境維護、治安防范、文明建設等各類志愿服務隊伍,組織動員轄區內政治素質好、有一定技能和特長、熱心公益事業的黨員,積極參加便民、為民、助民等志愿服務活動,得到社區居民的好評。三是積極開展共駐共建活動。街道社區黨組織主動與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簽訂社區服務合作協議,明確為社區居民群眾服務的目標和任務。全市84個市級機關黨組織充分利用本單位的資源優勢,通過幫困助學、慈善捐款、節日慰問等多種形式,為社區群眾服務;通過建立愛心銀行、愛心超市等形式和載體,搭建駐區單位黨組織聯系、幫助困難群眾的平臺。
整合區域黨員管理資源,搭建因人制宜、注重實效的黨員管理平臺。一是創新社區黨員管理模式。全市街道社區統一制定使用了“兩簿一冊”,即社區黨員基本情況統計簿、社區黨組織在冊黨員基本情況登記簿和社區黨組織年度工作手冊,統一建立了社區生活困難黨員、下崗失業職工黨員、人戶分離黨員、流動黨員等不同類型黨員的管理臺賬,加強分類管理。努力改善社區黨員管理服務設施,在全市街道社區共建立了3480個黨員服務中心(黨員服務站),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區黨員管理服務體系。二是完善流動黨員管理措施。建立流動黨員黨支部、個體協會黨組織、黨員聯絡站,采取直管、代管、協管、雙管等辦法,把下崗職工黨員、流動黨員、拆遷人戶分離黨員,納入社區黨組織的有效管理,增強了這些黨員的組織歸屬感,提高了街道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三是規范在職黨員社區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在職黨員社區登記、雙向聯系和雙向反饋等制度,積極探索社區在職黨員雙向管理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促進作用和社區黨員群眾對在職黨員的監督作用。各街道社區從實際出發,積極組織開展黨員在社區和工作崗位掛牌亮身份、黨員認崗定責、向群眾公開承諾服務等活動,搭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黨員發揮作用平臺,有效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生機與活力。
整合區域設施資源,搭建資源共享、綜合利用的基礎保障平臺。一是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堅持把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基礎設施列入城市建設規劃和公共財政預算,2007年以來,市、區縣兩級財政投入6億多元改善社區辦公環境,使全市社區黨組織辦公活動場所平均面積達到163平米,普遍建立了“三室兩站”,即管理人員辦公室、文體活動室、黨員教育室(社區黨校)、社區事務管理服務站(綜合服務廳)和黨員服務站,普遍建立了健身長廊和宣傳櫥窗,有條件的社區還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站、社區衛生站。二是積極整合轄區資源。街道社區黨組織通過與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開展共建活動,挖掘整合區域內各種服務設施和資源,鼓勵、引導這些單位主動向社區群眾開放內部服務和健身娛樂設施,方便社區群眾生活。許多國有企業積極參與、支持社區黨建工作,主動出資幫助社區改善辦公條件,無償提供活動場地,發揮了國有企業在區域化黨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堅持黨建經費向社區傾斜。近年來,市和區縣黨組織向社區撥轉專項黨費3000多萬元,用于改善社區黨組織辦公活動設施、開展社區干部教育培訓等工作。同時,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上級單位委托社區承辦的事項及時撥付相應的工作經費,各區縣還為每個社區編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并保障其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