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楚文化的旅游效益對比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周丹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紀南城遺址公園
楚紀南故城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其城址位于今荊州城區5公里處,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陸交通便利。楚紀南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城,是楚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創造了聞名中外的長江流域楚文化。城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3.5公里,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城墻周長15.5公里,為夯土筑成,堅實牢固。城內宮殿遺址遍布,附近還有紡織、冶煉等作坊及商業區遺址。1961年,國務院公布紀南城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紀南故城現已經列為旅游開發項目,整個項目的策劃與規劃由國家文物局指定的專門機構創意與編制,目標是建成國內最大的考古型遺址公園。
楚文化主題公園項目
楚文化主題公園,作為紀南城遺址公園的配套組合項目,選址在楚紀南城遺址公園東側800米處,規劃面積為2平方公里陸地和1平方公里水域。該項目是荊州“十一五”規劃的重點項目———荊州市海子湖旅游區(楚文化主題公園、旅游休閑配套區、荊楚人家民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這個重新修建的歷史區域將以再現楚紀南城建筑精華為主,包括城門、城堡、城墻、宮殿、牌坊、街市、旅館、餐館、港口、商業區、作坊區、軍事區等設施。整個園區運行模式,將是由穿著楚國時代服飾的工作人員、演員和手藝人給游客現場表演生活、藝術的旅游社區。同時,開發多種互動項目供游人體驗式旅游。
熊家冢楚墓
“北有兵馬俑,南有熊家冢”。熊家冢楚墓位于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東南距紀南故城約26公里、距荊州城約34公里。據《江陵地名志》記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川店~馬山古墓群”中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代表性最強的大型墓地之一。該墓規模宏大,學者猜測墓主人是一位在楚國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的楚王。2005年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對熊家家墓地車馬坑和部分陪葬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省市文物部門多次勘探,熊家冢陵園由主冢(即熊家冢)、陪葬冢、車馬坑、排葬坑、壕溝等組成,整個墓地的排列規整有序,遍布西山崗,屬罕見的特大型楚墓。該墓發掘將會在海內外產生轟動性影響,全面激活荊州旅游市場。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占地4.8萬平方米,是一座集陳列展覽、文物保護、田野考古、文物收藏和科學研究于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盛譽。博物館現藏文物13萬余件,其中有堪稱舉世之最的戰國絲綢;有全國館藏數量最多、最精的戰國秦漢漆器;有堪與馬王堆漢墓女尸相比肩的西漢古尸;以及在楚樂宮進行的《荊鳳楚韻》楚樂舞主題表演等。
從荊州自有旅游資源看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
華中師范大學旅游景觀設計院在其主持的課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荊州發展規劃(2009-2020)》中,根據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對荊州市重點資源進行了賦分評價并列分等級,從質量上來分析荊州文化遺產的存量,結果顯示:荊州人文景觀中等級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資源,主要集中在楚文化、三國文化和水文化旅游資源。尤其是楚文化,其歷史科學價值和珍貴程度顯然是其他文化資源所無法比擬的。楚文化旅游資源占據荊州旅游資源最高等級五級共四項中的三項。從總體上看,楚文化旅游資源以遺址遺跡為主,三國文化旅游資源除少量遺址遺跡外,大多與三國故事和傳說緊密相連。
1.三國文化旅游優勢不明顯
荊州是三國時期魏、蜀、吳相爭的焦點,歷史上關羽曾領兵鎮守此地27年。據相關統計數字顯示,三國時三家在荊州會兵時留下的文化影響力并不是一樣重,而是側重于劉備集團。(1)全國范圍上,從線路的劃分和游客在線路的選擇來看,湖北的三國文化旅游不占優勢。目前全國的三國文化旅游目的地劃分為以下四個:一是旅游目的地主要在四川、陜西和甘肅的“蜀漢”線路群;二是旅游目的地主要在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的“曹魏”線路群;三是旅游目的地在江蘇、江西和浙江的“東吳”或“孫吳”線路群;四是主要旅游目的地在湖北的線路群。(2)湖北范圍內,荊州的三國旅游資源也不是很突出。襄陽開發了“古隆中”旅游景點;成功申報了“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主打“諸葛亮文化”,并且通過舉辦諸葛亮文化節,進一步挖掘諸葛亮文化資源,打響諸葛亮文化品牌,提升襄陽文化軟實力。
此前,原襄樊市先后在1993年、2001年、2002年、2010年舉辦了四屆諸葛亮文化旅游節,并在2007年舉辦了“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慶典活動。宜昌有大量三國文化遺存,僅以與關公生前死后有關的遺存而論,其下轄的當陽縣即有古麥城、周倉墓、關陵、關公顯圣處、顯烈祠、跑馬堤、揚旗崖等60余處之多。荊門是三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三國文化旅游的重要支撐點之一。荊門三國旅游資源包括古長坂、荊襄古道、掇刀石、馬良山、關公廟遺址、東吳連發弩機等。
2.紅色旅游競爭力弱
荊州的紅色經典旅游區有兩個,即湘鄂西革命舊址———洪湖瞿家灣和監利周老嘴鎮。雖然,“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瞿家灣、周老咀等革命舊址已列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與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的洪湖濕地生態旅游風景區相比,洪湖的紅色旅游資源明顯遜色不少。同時,紅色旅游在湖北本省也有不少優秀的經典線路,但荊州開發紅色旅游受資源和本身旅游業落后等限制,如景點少而散,開發滯后等,不能形成規模優勢,競爭力弱。
3.水文化開發落后,無法形成規模
荊州的水文化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洪湖濕地生態旅游區、石首天鵝洲濕地生態旅游區、松滋洈水旅游區等,江陵南星洲長江文化園、荊州萬壽寶塔文化園、荊江大堤、荊江分洪工程南北閘區等也是荊州水文化的載體。荊州水文化旅游資源不同程度地存在散、小的問題。缺乏統一的串聯和包裝,旅游產品老化,突出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優勢不夠,缺乏足夠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品位。更由于資金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水文化資源開發嚴重滯后,與周圍城市的水文化資源相比明顯落后,無法形成規模而缺乏吸引力。如,與長江三峽這一位于湖北境內的水文化旅游著名景區相比,荊州發展水文化旅游,無論是在基礎的物質資源上還是知名度上,都不存在優勢。
從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看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
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戰略決策中,對旅游業發展提出的目標是,以“一江兩山”為龍頭,以長江三峽觀光度假旅游區、武當山文化遺產旅游區、神農架原始生態旅游區、清江土苗族民俗風情旅游區、楚文化及三國文化旅游區、大洪山歷史文化旅游區六大核心旅游區為支撐,把鄂西打造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從該旅游發展目標中顯而易見,荊州的比較優勢就是大力開發楚文化。只有把旅游發展定位于大力開發楚文化,荊州才算是找準了旅游業發展的坐標。
1.開發楚文化旅游相對于鄂西北的優勢
相對于襄陽、十堰、神農架和隨州這四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的城市而言,荊州發展楚文化旅游有兩大優勢,一是荊州的楚文化旅游資源多,且知名度高,二是荊州旅游業處于剛起步階段,可塑性強。襄陽、十堰、神農架和隨州等地的楚文化旅游發展受自身資源限制,大都走的是山水風光旅游路線。荊州旅游起步晚,給荊州旅游業發展帶來了一定困擾,同時,也使荊州在發展楚文化主題旅游上具有了可以大刀闊斧開發的可能。其他幾個地區的文化旅游(諸葛亮文化、道教文化、神農炎帝文化等)經過多年的開發已各具特色,開發楚文化主題旅游會對已形成規模的原有旅游資源造成沖擊。
2.開發楚文化旅游相對于鄂西南的優勢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為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南接湖南,西北毗鄰重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使恩施自治州形成了人類起源文化、古老巴楚文化、民族制度文化、民族風情文化、革命紅色文化、現代文明文化等多元文化類型。宜昌市憑借其瑰麗秀美的自然山水、奇特壯觀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生物景觀和蔚為大觀的現代工程,現已形成多條旅游“精品線”、“特色線”,最具賣點的要數“長江三峽、三峽工程和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級品牌。荊門的文化資源主要有屈家嶺文化、荊門楚文化、象山文化、明顯陵文化和名人文化。荊門楚文化主要位于境內鐘祥市。鐘祥曾經是楚國陪都,楚國在此開展一些重大政治、軍事和文化活動。相較于荊門楚文化,荊州是楚國全盛時期的都城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區域,境內共有11處17個楚文化旅游資源點,有封土堆的大型古墓葬1000多座,20代楚王的墓葬就在此列。荊州就像是一部記錄楚文化發展變遷的活的史書。
3.開發楚文化旅游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的聯動優勢
從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總體上看,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等著名景區大都位于西部,地處東南部的荊州雖擁有世界級楚文化旅游資源,但目前尚缺乏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旅游產品。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不僅可以彌補東南部缺乏品牌旅游產品的不足,還可以帶動圈內城市———荊門、襄陽與宜昌的楚文化資源開發,并與武漢城市圈對接,形成聯動效應,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流、市場共建、信息互通、文化互融、節慶互動、利益共享。
結論
上述以荊州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為出發點,通過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后,不難得出:荊州旅游業發展,應該而且非常有必要把開發楚文化旅游資源放在主體地位,突出“楚國故都”主題,深挖楚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楚文化旅游精品,方能實現以質取勝,實現荊州市“十二五”時期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點和文化中心,打造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