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現狀調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市場主體尤其是進出口企業面臨的匯率波動風險不斷加大,企業匯率風險管理需求急劇上升,但筆者對334家企業的調查顯示,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意識和手段欠缺,風險中性管理理念未完全確立,匯率風險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關鍵詞: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現狀
1企業匯率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1近五成企業不進行任何金融避險
調查顯示,48.3%的企業不進行任何金融避險,其中民營企業占比61%,在不進行金融避險的企業中,勞動密集型行業占比較大,其中加工與制造業占比47.2%,外貿企業占比33%,紡織服裝企業占比11.3%。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部分風險對沖的企業占比47.7%,進行全部風險對沖的企業僅占比1.5%,有2.4%的企業既有套期保值業務又有投資業務。在選擇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的企業中,55.1%的企業僅對沖10%以下的風險敞口,21.6%的企業對沖10%~30%的風險敞口,對沖50%以上風險敞口的企業僅占比8.8%。年結算量在1000萬美元以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通常不利用衍生品進行避險,青島金福德貿易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進口農副產品,年結算量約1000萬美元,結算方式為預付。因企業的業務、流程、以及所涉幣種較為單一,且對未來匯率缺乏市場判斷,加之衍生品還要涉及銀行授信和保證金等,成本較高、操作復雜,企業無力進行套期保值。
1.2僅三成企業實現資金集中,四成企業無避險專崗
受調查企業中僅36.2%的企業實現了資金的集中運營和管理,遠低于發達國家。在組織形式上,39%的企業未設置專人專崗負責匯率風險管理,75%的企業未設立獨立的匯率風險管理部門或跨部門的協調小組來管理匯率風險。青島世紀瑞豐(中垠瑞豐)有限公司是省內最大的鐵礦石進出口貿易公司,年交易額13.5億美元,存在匯率風險敞口10億美元,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大,企業外貿結算幣種向人民幣傾斜,從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公司未單獨設立匯率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人專崗管理匯率風險。
1.3因缺乏避險手段,轄區企業對匯率波動的容忍度差
在企業日常匯率風險管理過程中,超過59.3%的企業對5%以內的匯率波動感到緊張,24.4%的企業對5%~7%以內的匯率波動感到緊張,僅有16.3%的企業可以容忍7%以上的匯率波動。不進行套期保值的小型民營進出口企業在匯率波動3%的情況下,即面臨虧損。青島大度谷物有限公司從國外進口小麥、大麥等糧食賣給國內下游客戶,利潤較低,今年5月匯率跌幅近3%,使企業面臨虧損,上半年進口額同比下降47%。
1.4八成企業通過即期結售匯進行資金運作,企業匯率避險手段相對單一
2018年青島市共辦理即期結售匯602.8億美元,占比81.5%,辦理遠期結售匯67.1億美元,占比9.1%,辦理期權62.5億美元,占比8.4%,辦理掉期7.5億美元,占比1%。2019年在人民幣匯率寬幅快速波動背景下,即期結售匯占比進一步提高1個百分點。青島市企業避險手段較為單一,對遠期、期權、掉期三種衍生避險產品均有了解并加以使用的企業占比僅為3.6%,僅了解和使用兩種產品的企業占比8.1%,僅使用遠期結售匯一種產品的企業占比32.3%,56%的企業不了解和使用任何衍生品規避匯率風險。
1.5企業識別和對沖風險的決策時間較長,近三成企業需要1周以上
企業對匯率波動的敏感性較差,獲取匯率信息的渠道有限,73.1%的企業通過銀行網銀、牌價等獲取,根據匯率變化監控財務指標的頻率僅有19.9%的企業能做到每天監測,56%的企業是按月進行監測評估。從時效性分析,從識別潛在匯率風險到發起一筆套期保值交易,26.3%的企業需要一周以上的時間,遠高于境外企業平均決策時間1天的水平。中國外運華中有限公司匯率判斷僅依靠銀行或第三方機構,衍生品辦理需層層審批,周期在一周以上,多次因此錯過鎖匯最佳時機。
2匯率風險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2.1銀行衍生品適用性差,無法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
銀行提供的匯率避險產品種類單一,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未根據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外匯收支狀況的企業設計避險的產品,且基層銀行提供的避險產品大都由總行統一設計,與地方企業個性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59%的被調查企業反映,選擇避險產品,更看重產品靈活,最好是量身定制。
2.2銀行衍生品運作成本高且有資金封閉期,中小企業需求不旺
企業敘做金融衍生產品均需繳納3%~5%的保證金,小型企業比例更高,有一定的資金封閉周期,會對企業資金周轉產生影響,調查中74.6%的企業反映,選擇避險產品考慮的主要因素是更低的交易成本。目前銀行的服務理念仍以大型企業,優質客戶為主,對中小企業的衍生品報價高企,讓企業望而卻步,個別銀行在辦理衍生品時還有低風險授信的要求,若企業在銀行沒有授信,將影響業務辦理。調研中14%的企業反映,企業選擇外匯衍生產品中遭遇的挑戰是缺乏銀行授信。青島浩賽機械有限公司表示企業資金鏈緊張,對資金回籠速度的需求大于運用外匯衍生產品進行匯率避險,因銀行授信無法獲批,不能選擇相關避險產品。
2.3銀行外匯衍生產品難以理解,推廣程度較低
58.7%的企業對外匯衍生產品缺乏了解,僅停留于識名階段,對于產品內容、操作流程、手續費用等信息基本不掌握。銀行作為外匯衍生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分支機構特別是基層人員配備不足,外匯專業人才缺乏,不具備外匯衍生產品的能力和經驗,未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進行有效地產品宣傳推介。加之銀行目前設計的匯率避險產品組合復雜難以被企業業務人員理解,影響了企業辦理意愿,68.6%的企業表示使用避險產品更看重的是產品風險更容易理解和控制。
2.4企業人才配備不足
由于涉及匯率避險的知識有一定的專業性,多數企業財務人員對此類金融工具的理解和接受較為緩慢,中小企業本身管理水平不高,待遇普遍較低,難以引進高素質人才,銀行在推薦和介紹避險產品時難度較大,企業的接受程度也較低。
2.5企業上級組織機構限制
調研中11.4%的企業表示缺乏財務自主權,受上級組織機構限制不能自主選擇運用外匯衍生產品。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隸屬于中船重工集團,2017—2018年有近2億美元的外匯活期存款想進行衍生品避險,但集團總部明令禁止,導致企業賬面巨額匯兌損失,后經多次協調溝通,集團目前僅同意辦理遠期。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企業,內部政策規定集團內企業只允許做即期和遠期結售匯業務,不允許做期權及組合類產品。
2.6企業“風險中性”理念尚未完全建立
部分客戶對保值理念及產品仍未充分認識和理解,市場波動中猶豫不決,“盈利”心較重,加之企業高層對于投資盈虧“只罰不獎”的獎懲機制直接導致財務人員參與交易的積極性不高。部分企業將“賺/賠”當作敘做衍生保值類產品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調研中59.9%的企業反映企業辦理衍生品的主要障礙是擔心發生虧損。今年1月,因中石化辦理期權組合導致虧損事件爆出,部分企業更是對匯率衍生品產生畏懼情緒,多家企業集團明令禁止續作期權、掉期等復雜產品。
3相關建議
3.1鼓勵銀行推出創新性、個性化外匯避險產品
把握實需原則,在具體業務品種上,銀行應根據企業的需求做出創新,為企業提供“適銷對路”的匯率避險產品和服務。“一企一策”幫助企業制定風險預案,對企業的匯率風險敞口以及風險偏好和現金流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識別和計量,并對潛在的損益進行估算,摸清風險底數,幫助企業選擇合理的避險工具,引導企業匯率避險制度化、方案化。
3.2支持中小企業運用衍生產品
鼓勵銀行對中小企業辦理衍生產品費率給予優惠,降低保證金和銀行授信要求,分攤企業匯率避險成本,培育中小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意識、增強運用外匯衍生產品避險能力。3.3督促銀行加大市場溝通力度銀行應根據不同企業類型和需求場景,創新更豐富的標準化匯率管理產品體系,增強產品普遍適用性和可理解性,加強基層網點外匯衍生產品專業人才配備,擴大宣傳推介覆蓋面,細致指導企業運用外匯衍生產品并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同時打造外匯衍生產品線上交易平臺,開發設計多元化外匯衍生產品,為企業提供精準優質外匯衍生品產品服務。
3.4引導企業高層形成正確的匯率管理理念
對于匯率避險組織管理和授權程序較為復雜的企業,應加強對其機構高層的宣傳教育,增強匯率風險管理的知識普及,對風險管理工具如遠期外匯買賣、掉期、期權及政策變動調整等進行宣傳培訓,糾正企業錯誤風險觀念,培養正確的匯率風險管理理念。
3.5宣導匯率風險中性意識
避險的本質含義是用確定性取代風險,即用可預計的成本取代未知的匯率風險,而不是進行投機。市場上并不存在什么“萬能”或“免費”的產品,企業必須根據成本、偏好和能力來選擇適合自身風險結構的金融產品。通過監管部門、自律機制、銀行金融機構等多層次進行匯率風險中性意識宣導,讓企業認識到匯率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更要讓企業像接受貸款成本一樣能夠接受其在匯率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或有虧損與成本支出。
參考文獻
[1]陳雯.匯率避險戰略與策略的新選擇[J].中國外匯,2019(3).
[2]王丹妮.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研究——以某央企的實踐為例[J].商業會計,2018(10).
[3]吳金華,唐澤宇.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的現狀及建議[J].廣西經濟,2018(5).
作者:賀坤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