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集群企業競爭的陷阱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問題的提出
基于企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學者們對集群的研究更加深入,但是,從企業集群發展的實踐可以發現,集群的存在并沒有完全成為區域經濟的帶動力量,集群在經過形成、發展時期進入成熟期之后,有些集群并沒有進入良性發展狀態,反而出現集群內的企業數量減少,產業規模變小,企業間網絡分工協作被打破,甚至出現了產業鏈斷裂,集群核心競爭力衰弱,集群的靈活性也隨著集群的發展降低,集群的發展受到桎梏,甚至出現很多企業集群的收益沒有高于行業受益或低于行業平均收益的情況,由此,人們開始把注意力更多關注到集群衰退。最早意識到集群存在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存在發展弊端的,是提出規模經濟理論的馬歇爾,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提到,規模經濟是集群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但是,當集群內出現規模不經濟時,集群便出現衰落。邁克爾•波特(2003)也指出,集群如果不能獲得超過行業平均收益的超額收益,可能面對集群衰退的威脅,這種來自集群外部和內部的威脅,使集群功能僵化。在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王發明、蔡寧(2006)得出集群內部企業網絡結構的不同是導致美國128公路產業集群衰退的主因,而在集群的網絡結構中,集聚程度、網絡規模等因素直接影響了集群內的系統結構功能。此外,地方根植性、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減少也是集群走向衰退的主因。從上述對集群衰退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已有的文獻大多從集群外部市場、集群網絡結構等角度進行分析,而沒有把集群內部企業行為作為研究主體進行研究,這就使得在分析集群衰退時,對集群內企業的關注不足。集群在形成進入迅速發展階段以后,集群內的企業會因為集群內的資源限制而產生一種競爭性行為,這種競爭性行為往往是一種非合作的競爭,在集群規模擴張的同時,這種非合作競爭相對于集群內有限的資源會顯得更加突出,表現為集群內企業間的一種惡性競爭行,這種非合作競爭行為甚至會加速集群的衰退。這類由于企業非合作行為引發集群衰退的現象也在我國東南沿海的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歷程中有所體現,本文通過對浙江省永康市保溫杯企業集群在極短時間內由盛到衰的分析,指出集群在形成后,集群內企業間的非合作競爭性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伯川德陷阱,伯川德陷阱是集群內的企業在惡性競爭行為下出現的一種持續低效均衡狀態,這種低效均衡的出現是引發集群衰退的主要原因。
二、伯川德陷阱的定義
在產業組織理論中,伯川德競爭被用來闡述企業間的競爭策略性行為。在產業組織視角下,企業為了在短時間內爭奪更多市場空間,會采取降低價格的策略,但是,一個企業采取降價行為的同時也會引起其他企業的降價行為,由此,價格戰展開,多輪價格戰的后果是企業最終以邊際成本的價格銷售其產品,在此條件下,企業沒有利潤可言,但是由于行業退出壁壘的存在,很多企業短時間內難以退出,仍然維持經營狀態。在本文中,我們采用伯川德陷阱一詞來描述集群內一種類似于伯川德競爭的特殊競爭形式,這種特殊的競爭形式會在集群內形成一種低效率均衡,本文把這種集群內的低效率均衡的出現稱為伯川德陷阱。但是,伯川德陷阱又不同于伯川德競爭,伯川德陷阱不僅表現為企業間的低價競爭,還表現為集群內其他一系列非合作的競爭形式,例如企業對集群內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無視知識產權保護而帶來的商標、品
牌等的濫用,甚至為了打壓競爭對手而采取的大量占有生產原料來提高原材料的市場價格,進而提升其他企業的生產成本等行為方式都可歸結為集群內企業競爭的伯川德陷阱。三、集群內企業陷入伯川德陷阱的競爭性特征
第一,集群內企業之間進行低價競爭。在完全競爭市場,企業進行產量競爭的同時,更會采用價格競爭策略。而在企業集群內,由于產品的同質性更高,替代性更強,不同企業產品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當集群內的個別企業企圖利用低價策略來占領更多銷售市場時,很快便會遭到競爭對手的更為低價的報復性行為,集群內生產同質品或可替代品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為價格競爭,多輪的價格戰展開并最終使集群陷入低價經營的囚徒困境。
第二,集群內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價格過高。隨著企業數量的增多,集群內的資源便具有相對稀缺性,尤其對使用同一種生產資料的企業而言,原材料爭奪競爭更為激烈,企業對集群內原材料爭奪造成原材料價格上漲。此外,當集群內某些企業大量占有某類生產資料時,集群內原材料的短缺也會使得原材料價格上漲,競爭對手購買原材料成本提高,生產成本隨之上升。在產品的市場競爭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產品的生產成本存在較大的關系,這就使得由于生產成本上升而失去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更加關注市場的原材料價格變化,以便在原材料價格降低時大量購入,對原材料的依賴使得企業對原材料價格過度敏感,而對原材料的過度持有抬高了產品的生產成本,最終使得集群內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第三,集群內公共物品的過度使用,商標、品牌的濫用。企業集群內的企業相對集群外的企業的最大優勢在于集群內企業可以享受集群內的溢出效應,但是,在更多的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創新動力與創新能力不足,集群內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使得集群內出現某種市場暢銷產品時,其產品很容易被模仿,知名生產企業的商標、品牌被仿制,形成品牌商標的濫用。模仿、偽造產品,冒用商標的投機行為的直接后果便是低質產品充斥市場,最終擠占優質產品的市場空間,降低產品質量。
四、集群內出現伯川德陷阱的案例分析———以浙江永康保溫杯企業集群為例
其一,背景介紹。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全國著名的科技五金城,也是全國五金產業基地,有1萬多家五金生產企業,產品輻射全國各地及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導產品有五金機械、電動工具、保溫杯、防盜門、滑板車、化工、建材等。此外,永康是中國最大的五金出口供貨基地,中國最大的電動工具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滑板車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保溫杯生產基地,永康的五金產品的生產處于全國的領先地位。永康從事保溫杯的生產始于1995年4月,在全國的保溫杯市場還是空白的有利條件下,永康的保溫杯生產規模迅速壯大,同年6月份便形成集群發展模式,在永康的保溫杯企業集群發展壯大的同時,其保溫杯產品迅速占領了全國大部分保溫杯市場,永康的保溫杯產業在1995年的年產值達到了15億元。但是,在1996年初,永康的保溫杯產業出現萎縮局面,很多企業開始退出保溫杯生產,保溫杯企業集群迅速衰落,永康也在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經歷了迅速崛起到衰落的集群發展周期,成為中國企業集群曇花一現的典型代表。
其二,永康保溫杯企業集群陷入伯川德陷阱的路徑描述。
(1)保溫杯價格的降低。1995年4月,保溫杯的市場售價為200~300元,1996年初,保溫杯的市場價格下降到15~20元,很多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難以收回生產成本,整個永康市的保溫杯企業集群陷入經營困境。集群內保溫杯產量的變化也直接導致了保溫杯市場價格的變化。在1995年11月到12月的高峰期間,有近1300家企業生產保溫杯及其配套產品,永康全市的保溫杯生產線達到了2000多條,產量超億只。而從1995年11月開始,保溫杯產量急劇下降,2個月后的產值僅為峰值的1/8,如圖1所示。
(2)保溫杯產品質量的下降。由于產品價格的大幅度降低,在原有的工藝水平,保溫杯生產企業已經無利可圖,很多企業尋求通過生產成本的降低獲得競爭優勢,但是,短期內難以找到更為低廉的生產原料,部分企業便把降低產品質量作為降低生產成本的手段,永康市的保溫杯生產市場逐步陷入低質量產品形成的“檸檬市場”,很多高質量的保溫杯生產企業陷入經營困境,進而形成了永康保溫杯企業集群內伯川德陷阱的出現。
其三,永康保溫杯企業集群陷入伯川德陷阱的原因分析。
(1)行業進入壁壘低,外部企業極易進入集群與在位企業形成競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永康保溫杯企業集群的發展便經歷了形成、發展、成熟、衰退的整個集群的發展歷程,這與集群的行業屬性存在較大關系,五金產品屬于低附加值的產品,技術含量低,模仿性強,這使得1995年初的保溫杯市場只有少量產品供給卻面對巨大市場利潤驅使下,大量的中小企業轉產生產保溫杯,使得市場上的保溫杯投放量在短時間內劇增,在有限的市場需求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集群內企業間生產及銷售中存在的矛盾也更為突出。個別企業開始降低價格,期望通過降價獲得更多的市場,其它企業也隨之降價,采用價格策略爭奪市場的行為使得企業陷入了非合作下的均衡———伯川德陷阱,持續的價格戰使得保溫杯產品低于成本銷售,企業毫無利潤可言,面對長期虧損,很多企業陷入經營困境,集群內的企業由價格戰而引發的伯川德陷阱的后果是整個保溫杯產業集群的衰退。
(2)集群內同質品或替代品過多,企業間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在更多的情況下,產業集群內出現“伯川德陷阱”是由于價格因素引起。按照經濟學理性人的假設,企業間通過價格聯盟會獲得最大利潤,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即使是寡頭壟斷企業之間通過協議達成價格聯盟,但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之間都可能會采取私自降價行為贏得更大市場,而當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企業數量進一步增多時,這種價格競爭表現得更為明顯。在以高利潤著稱的電信行業,也存在電信行業的幾個寡頭壟斷企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衛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之間的動態價格競爭,并且越是在相同業務的領域,價格競爭越為激烈。究其原因,在于產品結構本身的特性,在短期內,生產技術及生產能力都不會產生改變,產品特性也不會發生變化,這就使得生產同質性產品的企業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競爭,而在短期內價格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最易變動的競爭手段,這便形成了以價格攻勢為手段的市場爭奪戰。在中小企業形成的集群內,由于企業間產品的同質性更高,替代性更強,使得同類產品形成的集群內的競爭更為激烈,當集群內的某一企業企圖利用價格策略來占領更多市場時,很快便會遭到競爭對手更低價的報復行為,由此,多輪的價格戰展開,陷入價格戰的后果便是產品的市場價格最終低于產品的邊際成本,很多企業陷入虧損的經營狀態,而在長期的虧損下更是不得不退出市場,這便形成了所謂的“伯川德陷阱”。
(3)集群內個別企業投機行為導致的檸檬市場。對于企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陷入“伯川德陷阱”,集群內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失靈是集群發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購買者無法對區域內的同質產品辨別優劣,只能根據集群內產品的平均質量做出主觀判斷,對于優質產品往往給予與低質產品同等的價格,這就使高質產品難以以其較高售價贏得市場,多輪詢價競價的結果便是低質量的產品占領市場,當消費者意識到產品的低質量時,最終無購買意望,從而引發了集群的衰落。集群品牌的溢出效應是企業集群形成發展中一個重要優勢,當集群品牌形成后,集群內的企業都可以受益于集群的品牌效應,但是,當集群內的個別企業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愿意投入更多資源進行自主創新,反而模仿其他企業的產品,甚至冒用其他企業商標時,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使得集群的整體利益受損。此外,持續的價格戰使得集群內的企業最終以低于成本價格銷售其產品,企業毫無利潤可言,很多企業采用降低產品質量來降低成本的方式,但是,卻帶來了集群整體信譽機制的破壞,很多客戶不再購買永康的保溫杯產品,產品大量積壓,最后更是整個保溫杯集群企業的整體衰落。
五、結論
從上文的分析可知,集群內出現伯川德陷阱現象的都是出現在生產同質、低附加值產品的企業集群,這類集群進入壁壘低,在集群內的某些產品供不應求時,極易形成外部企業大量涌入集群,集群內企業數量的猛增,使得集群內的企業面對有限的區域資源更易形成激烈的市場爭奪,各種非合作策略行為的實施便就形成了非合作均衡的囚徒困境,也就是低效均衡下伯川德陷阱的出現,而這種伯川德陷阱的直接后果便是加速集群的衰退。由此可見,集群在形成發展規模后,更要防范集群內企業間的非合作行為而引發的集群內部風險,對于集群風險的有效弱化,最好的措施便是引入產品的差異性,開發產品自身特色,形成自我品牌創新,形成消費者的品牌偏好。此外,注重知識產權保護,避免產品替代性過強而爆發的惡性競爭,進而規避產業集群內由于企業非合作行為而引發的“伯川德陷阱”的出現,促進集群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