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信息化制度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1、企業信息化的實證研究
通過對傳統企業的信息化改造來促進其流程再造以及提升其制造、管理、決策水平與企業整體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據APICS統計,信息化平均可使企業庫存下降30%-50%、延期交貨減少80%、采購提前期縮短50%、停工待料減少60%、制造成本減低12%、管理人員減少10%、生產能力提高10%-15%。目前,發達國家企業信息化應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達到70-80%,世界500強中,80%以上實施了ERP系統。信息化在我國也有許多成功應用,如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投資2億多元,引進臺灣中鋼信息管理技術,開發研制武鋼整體產銷資訊系統。系統投入運行后,產品交貨期由45天縮短到10-15天,從業人員由2.6萬減少到1.485萬,產品成本下降25%左右,在成材率、庫存、生產作業率、市場反應能力等方面全年為武鋼創造直接經濟效益5790萬元,這說明成功的信息化應用對企業確實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2、我國企業的信息化現狀
國資委與計世資訊對全國1000家大型企業信息化應用狀況調查顯示,目前只有3.7%的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進入了成熟階段,絕大多數企業還未進入核心業務應用階段,信息化投入占總資產比例尚不足0.5%,系統成功實施率平均不到15%,且信息化程度在不同行業與東、中、西部極不均衡,具體來講,金融、電信、教育、制造與商業流通領域企業的信息化起步較早而且水平相對要高一些,而許多別的行業,如服裝業等的信息化程度就很低,調查表明,服裝行業中有30%以上企業決策者不知道ERP、CRM等為何物,有5%的企業總經理從未接觸過Internet,整個行業實現了生產過程自動化的企業不過12%,ERP使用率不到3%!
3、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企業信息化的戰略選擇與對策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外先進企業在中國市場長驅直入,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不僅將影響企業的競爭力,也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尤其在強調商務協同的全球制造環境下,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使一個企業根本就無法加入到全球虛擬制造的鏈條,更談不上分享全球虛擬制造的利益,因此,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刻不容緩。有許多學者從技術(如基礎數據收集、軟件開發、系統實施等)與企業管理(BPR)的角度對該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筆者認為,技術與企業自身管理固然是影響企業信息化成敗的重要因素,但是,制度因素對于企業信息化過程也起著關鍵作用。
二、企業信息化與制度因素
1、制度對企業信息化的重要影響
制度是企業活力的決定因素,良好的激勵機制與管理體制為企業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環境,對企業信息化成敗起著關鍵的作用,制度是一個社會中個人應遵循的一整套行為規范——制度因素即人的因素,企業信息化是企業各個層次的人員主動參與的過程,所以其成敗與制度之間存在很大關系。政策則是在制度框架下行為規范的細化與執行,政策體現并執行著制度,政策是由人制定并執行的。一般而言,企業高層官員以及組織機構是企業政策制定與執行的主體——政策主體。這樣,政策主體不可避免要對制度框架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政策主體對制度起正面影響,他們在維護、鞏固和完善既有制度。然而,一旦負面影響出現,由于政策主體的特殊地位,將會對制度產生極大沖擊力。
2、國企與非國有制企業的制度差異
在我國,國有企業與非國有制企業的情況有很大差別,因為兩種類型的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大不一樣,相對而言,非國有制企業的所有者對于其聘用的經營者的監管距離以及監管力度比國有企業要更加有效,其所面臨的委托-風險也要低得多。眾所周知,企業信息化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因為它代表著促使觀念轉變(工作方式的轉變、信息變得更加透明)所需的力量與企業信息化過程中所需要得人、財、物等方面的保證,這樣,企業關鍵領導的計算機水平、信息化意識、對企業信息化內涵的理解能力與領導魄力在企業信息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就非國有制企業而言,董事會可以在企業CEO的招聘過程中全面考察應聘者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董事會直接參與決策的機制可以保證企業信息化在企業高管層得到相應的支持,但是這一狀況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就變得有一點不一樣,因為國有企業與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特殊關系的存在以及傳統的人事制度的影響使得國有企業高管層人員的信息化能力比較低,信息化意識難以與國際接軌,嚴重的重視硬件建設忽視軟件建設的形象情結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信息化改造,他們一方面因為對企業信息化改造的投入產出持懷疑態度而猶豫不決,另一方面,即使是受到來自政府的壓力而不得不實施信息化改造的時候也由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在信息化項目的選型、實施階段劃分等環節選擇失誤,如他們為了降低信息化項目失敗對自身前途的影響而把大量資金投向國外大型的軟件廠商,卻沒有考慮到中外企業在管理理念上的差異很可能在國外很成功的軟件產品在國內企業的信息化過程中失敗,如河南許繼電器集團的信息化項目,他們也有可能深陷于各種利益鏈之中而難以自拔,最后導致企業信息化項目不了了之,這種情況在我國的各利益集團之間確實存在但很難實證,他們最初的信息化熱情也可能因為不了解信息化過程的系統性、艱巨性與長期性而終止,國有企業信息化也有可能因為相關利益方的利益格局的改變而終止;中層管理者的信息化能力保證了該層人員能否貫徹高層的意圖并且處理好部門間(即各個信息化模塊)之間的聯系,從這一個層面來講,國有制企業與非國有制企業之間在制度方面的差異一方面可能繼續源自國有企業高層領導與國有資產管理局與各層次的組織部門之間的那種非常微妙的關系,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中層領導與企業高層領導之間的關系可能比非國有制企業而言也有其特殊之處;生產一線人員的信息化水平保證了企業信息化在生產作業層面的具體實現,從這一層面來比較,非國有制企業中的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的信息化能力比國有企業中的生產一線人員要高,這里面有歷史的原因,因為國有制企業勞動崗位的相對的穩定性一方面使一大批的各個層次的學生失去了進入的機會,同時也使其內部的一大部分工作人員失去了學習新生事物的動力,更有甚者,因為兩種類型企業在工資收入方面的差距,使一些國有企業變成了非國有制企業的人才培訓基地。
3、制度與企業信息化模式
制度差異決定了在非國有制企業與國企進行信息化改造的不同模式,如在非國有制企業中很容易通過企業流程再造為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國企中要打破長期形成的硬殼式的利益格局很困難,一般來講在對于國制企進行信息化改造時以目前的流程為主,只是對某些流程提出改進建議(BPI),因為對于軟件公司或管理咨詢公司來講,你不明了你所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利益方,更不愿意因為一個本來善意的建議而丟掉一個項目。推動制度創新是企業信息化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結語
從微觀角度看,企業信息化是企業自身為了尋求最大利益或者產品市場份額而采取的一種手段,但這種手段的有效利用取決于一種公平、公正、公開的有利于充分調動個人積極性的制度環境,這種制度環境的建立不僅需要某一個企業自身的長期努力,它更需要從宏觀層面上整個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產業集群內的大小實體以及政府部門等內部與外部的力量來共同推動。在我國,官本位思想以及收入分配領域的嚴重失衡是導致我國政府行政、事業單位與國有企業制度腐敗的根源,而且已經影響到各種類型的非國有制企業的發展,制度上的腐敗也進一步遏制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具體的表現就是從1978年到目前為止的幾十年的面向市場經濟的改革,不僅發展市場經濟所需的資本積累任務遠未完成,作為全球第四大制造業大國,我國產業工人的整體制造水平與企業信息化水平仍然非常低下,所以通過制度創新來推進企業信息化在我國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大事,它涉及到一個國家所有國民的價值取向的改變,所以它應當是一種國家行為,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