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德育功能實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在對新疆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展開調研基礎上,文章對新疆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實現方面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新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德育功能;調查與分析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按照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大學生實際,對大學生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走向社會,深入社會、參與到社會發展當中,以達到認識國情、長才干、受教育、做貢獻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課堂教育教學的必要延伸,是高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不斷豐富。高校各級團委在團中央以及自治區團委的指導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包括暑期“三下鄉”、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科技發明、參觀訪問等,在不斷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參與實踐的隊伍不斷壯大;實踐活動逐漸規?;?;實踐管理逐步系統化;組織形式不斷完善等。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時所產生的結果。①一般認為,德育具有適應社會要求的社會性功能和促進個體發展的個體性功能。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也具有社會性德育功能和個體性德育功能,本文主要從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個體發展的個體性德育功能為側重點。其中,主要是將社會實踐的個體性德育功能細化為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國情、社情、民情;有助于大學生培養愛國情感、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職業價值觀;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從這四個方面探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實現的情況。
二、新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德育功能實現的現狀分析
(一)問卷調研的基本情況1.問卷的設計與數據處理本次調查問卷共設計了37道問題,其中包括7道基本問題,28道選擇題和2道開放式問答題,主要是對社會實踐開展的基本情況(如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了解程度、參與社會實踐的原因與動機、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情況等)以及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在德育方面的影響(如對大學生認識國情、社情、民情方面的影響;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對大學生團結合作能力的影響等)。在選擇題的備選答案設計上,對于一般問題,備選答案定位為4個,對于較開放的問題,備選答案有的達到了10個,要求學生按程度來進行選擇。本次調查問卷能夠較全面地反映新疆高校大學生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以及大學生社會實踐德育功能的實現情況。在數據整理和處理方面,采用了SPSS17.0系統對問卷中的37個項目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37個特征項目的均值可以解釋其被接受的程度,所以,本調查的因素項是可以接受的。通過SPSS17.0軟件對這37個因素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得到的結果是信度值CronbachsAlpha為0.836,效度KMO抽樣適當參數為0.845,信度值大于0.8,效度值大于0.5,說明問卷內容的信度和效度都達到一定的指標,問卷信、效度水平都比較理想。2.基本信息分析本研究采用自編《關于新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德育功能實現的調查問卷》。主要是采用了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針對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喀什師范學院的在校學生和教師,進行了調研。調研采取問卷、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共發放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72份,回收率96.5%。有效問卷765份,有效率99.1%。調查問卷發放的樣本基本信息統計如下表。
(二)新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分析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擁有良好的、明確的認知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關于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1.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了解程度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了解程度直接反應了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情況。關于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了解與否,在本次調查中,有15.2%的學生選擇非常了解,72.7%的學生選擇了解一些;11%的學生選擇不太了解。從學生的選擇可以看到對于社會實踐活動并不是所有的同學都了解,可見社會實踐活動的前期宣傳及普及還有待提升,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及意義更要普及到位。同時,有68.5%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對于自身成長非常重要;有31.5%的學生認為不太重要和不重要??梢姶髮W生對于社會實踐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大部分都能夠認識到,但對于社會實踐的內容真正深入了解的卻不是很多,可見在對于社會實踐的認識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因和動機調查問卷在問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原因時,有43.8%的學生選擇自己一直都希望參加,19.2%的學生選擇時因為同學、朋友的鼓動,20.1%的學生認為是因為學校院系的大力宣傳而參加實踐活動的,5.5%的學生認為看到周圍很多人參加,我不參加覺得不好意思,6.2%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主要是因為實踐團隊的大力宣傳。(具體數據統計見表2)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有強烈的主觀參與意向,這對于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問到希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獲得什么時,有9.2%的學生選擇深入農村,感受生活;有53.1%的學生選擇積累經驗,為就業做準備,并且隨著年級的上升,這個選項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29.4%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能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6.1%的學生想通過社會實踐來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還有2.2%的學生選擇了綜合評定加分和出去玩玩。在訪談的學生中,部分學生認為參加社會實踐可以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大部分學生對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大學生在當前的社會背景和較強的競爭壓力下,比較關注自己能力的提高,為未來的發展做準備。雖然這些動機和原因主要是出于個人發展考慮,可以加以引導,實現大學生個人理想與服務祖國、服務社會相結合,明確社會實踐的宗旨。3.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成效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準備環節。調研了解到新疆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方大部分是學校,數據顯示,有30.2%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是由學校統一組織的,有24.2%的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是學院組織的,有18.6%的學生是參加學生社團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還有20.9%的學生是參加同學自發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梢?,社會實踐活動基本是學?;驅W院集體組織進行的,學生自發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比較少。數據還顯示出,社會實踐過程中有22.4%的學生選擇自己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指導老師,并且做了有效充分的指導。有34.6%的學生認為團隊雖然有指導老師,但并沒有做充分有效的指導。還有沒有指導老師的有40.4%。目前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以集中組隊和分散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活動的,在這個過程中集中組隊的實踐活動中有些沒有指導老師帶隊,更缺乏有效的指導。
(三)新疆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德育功能實現的調查分析1.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國情、社情、民情的現狀分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直接接觸社會的有效方式,它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大學生走出象牙塔,步入社會,了解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果,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對祖國產生深刻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在調查中,有35.1%的選擇會在參加社會實踐之前了解國家對于基層的相關政策”,有64.9%的選擇不會去了解。而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61.8%的學生認為自己對國情、社情以及民情認識有了一定的變化,并且加深了認識和了解,也有一部分的學生認為參加社會實踐對于國情、社情等方面的認識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是沒有變化。有50.3%的學生認為通過實踐了解到國家農村改革效果顯著,農村有了很大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43.1%的學生認為效果不明顯,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由此可見,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不僅僅是局限于通過書本、網絡等方式了解社會,而是促使學生用心去感受和體驗基層生活,親眼去觀察社會發展以及祖國發生的變化,以此來增進對社會的認識,加深對黨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2.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現狀分析社會責任反映的是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其價值取向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對于大學生而言,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從身邊事、從小事開始做起。社會實踐的宗旨和目標之一就是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問卷中有38.7%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對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影響很大,53.2%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對社會責任感有影響。問卷也反映出有51.9%的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與當地農民(或職工)積極主動的交流,有42.2%的學生是因為實踐需要才進行交流的。在訪談中,帶隊老師及指導老師反映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學生與沒有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相比,社會責任意識方面確實有些不同,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懂得更加的關愛他人;通過深入農村,讓學生在認識農村的變化同時明白了自己建設新農村的責任??梢?,社會實踐活動對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產生了積極影響。3.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職業價值觀的現狀分析通過對“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的你有哪些改變”的調查,了解到有43.8%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讓自己認識了自身的優勢,增強了信心,82.1%的學生認為通過社會實踐了解了自身的不足,有43.5%的學生認為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還有15.9%的學生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了解如果實踐活動需要去艱苦地區的時候,有57.8%的學生選擇會去,因為可以鍛煉自己。也有45%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活動對自己今后的就業和人生規劃會有較大的影響,有31%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幫助。同時,有41.5%的學生表示自己會在就業和擇業時選擇去基層,因為在基層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也有21%的學生選擇無所謂去哪里工作,有16.2%的學生選擇不會去基層,因為基層太艱苦,想去環境好的地區發展??梢?,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影響更明顯。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許多同學對就業、擇業都有了較明確的方向。4.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團隊合作能力的現狀分析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與團隊、隊員交流的有49.9%;在遇到困難時,選擇迎難而上,積極尋求解決方法,努力完成工作的學生有61.4%;在實踐團隊遇到困難時,有52%的學生選擇會積極幫助團隊解決問題;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培養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方面發揮的作用較為明顯,當學生談到他們與人合作攻克難關、取得成功時,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增強了集體主義觀念和團隊合作意識。
(四)大學生社會實踐德育功能實現存在的問題1.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足,影響了德育目標的實施首先,部分高校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到位。根據調研發現,部分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對于高校德育工作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宣傳社會實踐活動時沒有進行正確的宣傳引導。受傳統的“重智育,輕德育”的理念影響,很多時候更重視社會實踐對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影響,忽視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忽視社會實踐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及綜合素質的影響。由于高校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到位,影響了德育目標的實現。其次,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全面。調查中僅有15.2%的學生非常了解社會實踐活動,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清楚社會實踐的意義,在訪談輔導員時,他們認為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黨員與學生干部更為積極主動,很多普通學生認為自己不是黨員或學生干部,所以就沒必要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全面,影響了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也影響了高校德育目標的實施。2.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薄弱,影響了德育功能的實現第一,社會實踐活動缺乏有效的指導。調研中發現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指導老師,并且做了有效充分的指導。部分學生認為團隊雖然有指導老師,但并沒有做充分有效的指導。還有部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沒有指導老師。由此可見,目前社會實踐的指導工作還不到位,缺乏充分有效的指導。第二,社會實踐活動沒有形成合力。有54.9%的學生認為完善活動的管理體系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比較重要的。調研中發現,很多高校認為社會實踐是團學部門的事,學校各部門單位沒有參與其中,一般都是學校倡導,校團委牽頭組織,院系落實,學生參加。沒有建立齊抓共管、分工協作的領導組織機構,也沒有形成一套規范的管理體系,使得共青團組織往往在“單打獨斗”地開展這項工作。第三,社會實踐缺乏充足的保障。問卷中有55.4%的學生反映要更有效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就要健全活動的保障機制(經費、政策等),訪談中部分老師認為當前社會實踐活動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經費短缺,導致活動草草結束。很多實踐活動由于經費的制約,導致社會實踐活動的投入有限,行動與預期設想的會有出入,從而影響社會實踐的效果。3.社會實踐的考評機制不健全,影響了德育功能的實現總結當前社會實踐的考評方法,很多高校對實踐結果往往難以給出有效地考量。在考核實踐項目成果時,缺乏相應的監督、制約、激勵機制,往往通過成果申報表、接收單位意見、單位加蓋的公章和撰寫的社會實踐心得進行考核,使得一些學生存在弄虛作假、敷衍了事、抄襲拼湊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社會實踐的實效,同時也影響了社會實踐德育功能的實現。
三、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對社會實踐的認識首先,學校應加強宣傳引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我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要正確認識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和意義,要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加強領導。學校在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時應選擇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并在社會實踐中加強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F在的大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比起實踐活動反而更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對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各級管理組織都要相互配合,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意義。例如,利用海報、校園網、微博、微信等多途徑來廣泛宣傳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和內容,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增強學生投入的興趣。學校還可以舉辦經驗交流會,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優秀個人來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通過真實的案例,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實踐的魅力,提高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
(二)強化對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首先,建立規范的導師指導制度。針對一個實踐團隊可以配備兩名或更多的指導老師。其中一名專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一名從事專業知識教學的老師,使指導老師可以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充分有效的指導。其次,建立專門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規范組織領導體系。高??梢越⒁渣h政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為主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統籌規劃,統一領導。共青團組織、學生處和教務處要圍繞德育目標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將社會實踐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認真做好各項管理和服務工作。最后,經費的有效保障是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學校要建立專項資金,保證經費的合理利用。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收更多的資金。建立專門的經費管理制度,由社會實踐領導小組進行專門的管理和發放。
(三)完善對社會實踐的考核評價機制針對完善社會實踐活動的考評體系,提出了以下兩點建議。一是要形成可操作的評價體系。高校應出臺相應的條例與管理辦法,規范社會實踐的考評體系。其中包括社會實踐的信息收集與反饋、記錄社會實踐的各項資料、學生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及實踐單位的客觀評價等。要綜合考慮大學生社會實踐前期、中期、后期的成果,避免弄虛作假。二是突出學生的實踐主體地位。高校可以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重點考察,運用學生自評與集體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在這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提高其判斷是非的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仕民,德育功能論[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2]胡昌榮.淺析社會實踐活動的德育功能[J].科技咨詢(科技•管理),2012,(10).
[3]練琪,李延.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高職研究,2007,(11).
[4]方靜雨.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其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5]顧國盛.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術探索,2012,(3).
[6]林松濤,馬昆,周蕾.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調查與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
作者:汪建兵 任莎莎 單位:石河子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