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德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是一項“為人”并“為善”的具有道德規范性的價值取向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根本特征和本質精神正是由于有了“教育性”而獲得的“道德性”。教育必須始終保持自身的“教育性”和“道德性”,并且,教師在其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始終堅守“道德性”的本質意義的要求,而扮演“道德人”的角色,并因此有了深刻的內涵。教師的道德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著根本性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必須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并始終貫徹于教育教學的實際活動中。教師道德修養必須以教師的職業發展為本,確立其在師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立足于教師在職業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道德性;道德人;道德修養
一、教育的終極旨歸在于“教人作善”
教育承載著培養人才和傳承文化的社會歷史使命,是開啟民智的基本途徑,而開啟民智則是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發展的根本。因此,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非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可比,“教育是偉大的事業,人的命運決定于教育。青年一代是當代的貴賓,是未來的主人,青年作為新生力量的一代,應當成為時代的青年。每個青年具有新思想,用來準備更替舊的思想,這也是人類進步和人類進程的條件。可以說,教育的發展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進而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民族希望。而教師正是教育這一神圣使命的主要踐行者和承載者,他們肩負著傳播文明、開發民智、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是教育理念的實際踐行者,是知識創新和文化傳播的力量。因此,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從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終極旨歸來講,教育是一項“為人”并“為善”的具有道德規范性的價值取向的社會實踐活動。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促進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確切地說,幫助兒童成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無缺的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人,培養健全人格、高貴精神、有道德情操的大寫的人,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促進人的發展就是“為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終極旨歸。教育是培養人、改造人的活動,把一個自然的人培養成一個社會的人,從而實現個體的社會化,即“為人”,表明了教育的價值取向和意義。教育是為了教育中的“人”的發展和完善,而且這種發展具有某種價值的傾向性:教育旨在引導人向善。善是人的道德外化,是人的行為活動的外在表現。“為善”是“為人”的根本要求,為人必為善,為善則為人之善,從善為人,使人做善。因此,“為善”與“為人”密切相關。“為人”與“為善”都必須依靠教育而行之。正因為教育旨在引導人“為善”,這種“為善”的價值取向使得“教育本身就蘊含著某種導向性、價值性和道德性。教育必須以善作為自己的終極旨歸和內在信仰,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教育實踐的道德性。”這種與生俱來的道德性來源于教育的教育性。
二、道德性是教育性的根本價值
上文所述,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為善”;“為善”則是人之道德的具體體現,教育在于“為人”,并因此而有了教育性,“為人”的根本在于“為善”,教育性集中體現在人的道德的養成,道德性是教育性的根本價值。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相比,教育最大的屬性就是道德性。“教育較之其他社會實踐活動,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教育是一種有著自身主體尊嚴和道德追求的人與人之間交往和對話的活動,是道德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在共同教育目的的引領下,在彼此的道德承諾和相互承認的基礎上建構起的‘教育倫理共同體’。”因此,人的道德養成是教育事業的出發點和終極旨歸,這就使得教育具有無可辯駁的道德性。教育的道德屬性根源于教育的本質,《說文解字》有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禮記•學記》指明出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根本屬性和本質精神。失去了“教育性”“道德性”,而僅僅滯留在知識授受和技能培訓的教育,已不再是真正的教育,而異化為一種“培訓”。這必將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價值——“使子作善”。“從善為人”是育人的核心要求,這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得以實現。道德性也是教師的根本屬性,是教師內化的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教書只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教書的目的。因此,教師這個職業,有其不同于其他職業的特點,要教書更要育人。教育教學活動不能僅僅理解為一種知識的授受、技能的培訓、分數的獲得、升學率的提升,學生不能被視為“知識的容器”“考試的機器”,教師更應關注的是學生人格的提升,品質的養成,這樣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育者,才是教育根本意義和本質要求的真正的踐行者。總之,教育之為教育,教師之為教師,其根本特征和本質精神正是由有了“教育性”而獲得的“道德性”。失去了“道德性”,教育就背離其宗旨,教師就失去其意義,教育就不再是教育,教師就不再是教師,已全然發生異化。因此,教育必須始終保持自身的“道德性”,教師在其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始終堅守“道德性”的本質意義的要求。其中,教師則扮演了“道德人”的角色,并因此有了深刻的內涵。
三、“道德人”是教師的角色內涵
與其他社會實際活動不同,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是道德主體的存在,因而,可視為“道德人”。與此同時,德育是教育價值和意義的根本體現,作為教育的基本踐行者的教師也是“教道德的人”。教師在教育實際活動中作為“道德人”存在,是教育區別于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屬性,也是教師區別于其他社會職業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項道德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道德是教師素質之魂,是教師做人從教之根本。教師道德是教師作為“教育者”的根本體現,因此,“作為教育的主要承載者和踐行者的教師,必須積極進行自身道德角色和義務的擔當和踐行,這是教育對教師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自身角色的必然要求。”教師道德是由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終極旨歸決定的根本規定性,是作為教育關鍵因素的教師的主體價值追求,也是教師得以存在的根本意義。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道德要求教師的角色、身份和行為選擇必須合乎其內在的規定性,而這一規定性則集中體現在教師是“道德人”的存在這一根本特點上。從教育從業者的角度來講,教師有其自身的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是教師從業之德,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這一行業的道德要求。可以說,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的“道德人”的角色和內涵在教育活動中的具體化的具體體現。
進一步來說,教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積極的道德情感和強烈的道德意志,對學生起著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潛移默化的導向、激勵和示范作用。教師道德具有人格和行為的示范的獨特價值,教師的人格、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專業水平等綜合素質,不僅影響著教師能否更好地從事創造性的教書育人工作,而且良好的個人素質還直接推動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和發展。“教師道德一方面使得教師堅守‘旨在成人’的本質精神和終極旨歸,關切學生的完整人格的提升和超越,不斷反思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積極避免‘非教育’‘不道德’的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道德本身亦是一種教育資源。教師通過自身的人格和行為示范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學生人格成長和價值選擇。”因此,教師的道德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著根本性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必須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并始終貫徹于教育教學的實際活動中。
教師道德修養是建立在教師對一定教師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教師自覺進行自我道德教育和提高,并由此形成相應的道德品質的過程。“教師道德修養是指教師為了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根據教師道德的原則、規范、范疇的要求,在道德方面進行的一種自我鍛煉、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動,以及經過鍛煉改造而形成的教師道德品質和達到的師德境界。”道德修養對于教師至關重要,是教師道德的內化過程。“教師以自身的實踐性慎思和追問著自身的生命價值和教育意義:作為教師的我何以存在?教師的道德規定性在哪里?‘我’將如何踐行?這不僅是教師作為道德主體的尊嚴和高尚處,也是教師對自身身份的自覺和反思,是教師認識自我,關切自我的必然結果。教師正是在對自身道德義務的恪守中不斷實現自己的內在德行的提升,從而不斷追求自身作為‘道德人’的品質的卓越。”可以說,沒有師德教育,教師就不可能形成職業道德觀念和師德品質;沒有師德修養,教師就不可能將師德要求內化為自己的信念,更不能做到身體力行。
因此,教師作為“道德人”的主體形式的存在,就必須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自身的師德教育,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教師道德修養水平取決于教師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師德修養必須以教師的職業發展為本,確立其在師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立足于教師在職業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新的社會進步和發展觀,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追求,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加強自身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努力提高教師自身職業道德水平,為自己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在不斷學習、研究、實踐和總結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約束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自覺性,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以此踐行教育的根本理念,實踐教育的終極價值,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的終極旨歸,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實現自己職業價值和人生意義的兩者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趙秀文.困境與重塑:當代中國教師道德問題審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龍舒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附屬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