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浮游生物能源近況調研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曾亞英王曉清熊鋼張建國馬曉夏建海秦溱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采樣與分析方法
浮游生物資源采樣和計數按《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規范》(淡水SC/T9102.2—2007)和《水庫漁業資源調查技術規范》(SL167—1996)進行。浮游生物種類的鑒定主要依據文獻[21–23]進行。1.3數據處理每1L水樣中浮游生物數量N=PnV/v,式中。為1L水樣經濃縮后的體積(mL);v為計數框的容積(mL);Pn為每片計數框物種個數(ind)。參照文獻[24]計算生物量。優勢度Y=ni/N,式中,ni為第i種物種的個體數;N為所有物種個體數。以Y>0.02作為優勢種。2結果與分析
1浮游植物
1.1浮游植物的種類
因浮游植物個體較小,在顯微鏡下觀察種類特征不容易分辨,一般種類僅鑒定到屬。僅鑒定到屬的按1個種計算,個別特征明顯和優勢種類鑒定到種。下同。4次采樣共檢出浮游植物8門127種,其中,綠藻門44種,占34.7%;硅藻門38種,占29.9%;藍藻門l3種,占10.2%;裸藻門9種,占7.2%;甲藻門5種,占3.9%;金藻門5種,占3.9%;隱藻門7種,占5.5%;黃藻門6種,占4.7%。具體浮游植物種類名錄見表1。
1.2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與優勢種類
浮游植物密度平均為2.91萬個/L。由表2可知,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為0.15mg/L,以硅藻門、藍藻門和綠藻門占優勢,其中,硅藻門生物量平均為0.06mg/L,占41.8%,優勢種為顆粒直鏈藻、針桿藻和舟形藻;藍藻門生物量平均為0.04mg/L,占24.0%,優勢種為巨顫藻和螺旋藻;綠藻門生物量平均為0.03mg/L,占19.7%,優勢種為纖維藻、集星藻、小椿藻;裸藻門生物量平均為0.01mg/L,占7.3%,優勢種為裸藻和扁裸藻;黃藻門生物量平均為4.90×10–3mg/L,占3.1%,優勢種為黃絲藻;甲藻門生物量平均為2.80×10–3mg/L,占1.9%;隱藻門生物量平均為2.58×10–3mg/L,占1.7%,優勢種為隱藻和藍隱藻;金藻門的平均生物量最低,為0.70×10–3mg/L,占0.5%。
2浮游動物
2.1浮游動物的種類
4次采樣共檢出浮游動物91種,其中,輪蟲最多,有38種,占41.8%;枝角類有19種,占20.8%;原生動物有18種,占19.8%;橈足類有16種,占17.6%。具體浮游動物種類名錄見表3。
2.2.2浮游動物的密度與生物量浮游動物數量平均為13.94個/L。由表4可知,浮游生物平均生物量為0.24mg/L,優勢類群為橈足類、枝角類。其中,原生動物平均生物量為0.10×10–3mg/L,占總量的0.4%,優勢種為砂殼蟲和中華擬鈴蟲;橈足類生物量平均為0.11mg/L,占總量的47.7%,優勢種為劍水蚤和哲水蚤;枝角類生物量平均為0.10mg/L,占總量的42.3%,優勢種為長額象鼻溞、長肢秀體溞和僧帽溞;輪蟲生物量為0.02mg/L,占總量的9.6%,優勢種為前節晶囊輪蟲和囊形單趾輪蟲。
3浮游生物的季節變化
湘江各流域段浮游生物量及種類組成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從浮游植物種類組成來看,硅藻門在夏季生物量出現高峰,優勢種為緣花舟形藻、綠舟形藻和顆粒直鏈硅藻;綠藻門在夏季生物量出現高峰,優勢種為鐮形纖維藻、針形纖維藻和集星藻;裸藻門和甲藻門生物量在秋季相對較高,優勢種為裸藻、扁裸藻和裸甲藻;隱藻門生物量在秋季出現高峰,優勢種為隱藻和藍隱藻;黃藻門在春、夏、秋季生物量變化不明顯,冬季沒出現,優勢種為黃絲藻;藍藻門生物量在夏季和秋季變化不明顯,優勢種為巨顫藻和螺旋藻;金藻門在夏、秋、冬季少量出現,生物量很小,優勢種不明顯。
從浮游動物種類組成來看,原生動物高峰出現在夏季,優勢種為冠砂殼蟲;輪蟲生物量在春季相對較高,優勢種為前節晶囊輪蟲;枝角類夏季相對較多,優勢種為長肢秀體溞和長額象鼻溞;橈足類在夏季較多,優勢種為劍水蚤和哲水蚤。從浮游生物的生物量來看,湘江各流域段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生物量年變化均呈單峰式,高峰出現在夏季。從表1~4可以看出,調查期間湘江的浮游生物量及種類組成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湘江浮游植物生物量出現高峰,達到0.24mg/L,浮游動物量也同時出現高蜂,達到0.54mg/L。
結論與討論
a.湘江浮游生物資源狀況及特點。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湘江浮游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共計218種。浮游植物組成以硅藻門、藍藻門、綠藻門等為主,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為0.15mg/L,密度水平較湖泊、池塘(平均生物量0.3~0.5mg/L)低。整個水域中主要是硅藻門、藍藻門、綠藻門種類,這3個門類的生物量占總量的85.5%。硅藻門常見的種類有變異直鏈藻、顆粒直鏈藻、巴豆葉脆桿藻、腫脹橋彎藻、尖針桿藻和窗格平板藻等;綠藻門常見的種類有針形纖維藻、鐮形纖維藻、普通小球藻、綠球藻、集星藻和盤星藻等;裸藻門常見的種類有綠裸藻、尾裸藻、扁裸藻和囊裸藻等。從種類組成來看,湘江浮游植物屬于典型的河流型浮游植物群落。
浮游動物主要由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組成,其中,種類最多的為輪蟲,占總種數41.8%;分布較廣泛的種類有曲腿龜甲輪蟲、萼花臂尾輪蟲、前節晶囊輪蟲、多肢輪蟲、椎尾水輪蟲和囊形單趾輪蟲等。橈足類只檢測到16種,但其生物量卻占了總數的47.7%,成為湘江流域浮游動物的主要類群。從檢測結果可知,湘江流域段輪蟲種類資源豐富,但其生物量較低,而輪蟲是許多魚類的最佳開口餌料,其生物量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魚和仔魚的大量生長和繁殖。橈足類和枝角類的生物量盡管較高,但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湘江漁產力偏低。
b.浮游生物優勢種群的季節變化。湘江浮游生物各季節的種類數不同。秋季浮游植物種類數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冬季硅藻門占絕對優勢,夏季以綠藻門和藍藻門占優勢,秋季以藍藻門、綠藻門和硅藻門占優勢。研究結果顯示,春季、冬季湘江的浮游植物屬于硅藻型,夏季、秋季屬于藍藻–綠藻–硅藻型。由湘江浮游動物的群落結構可知,春季主要由原生動物和輪蟲類組成,夏季、秋季主要由輪蟲和枝角類組成,冬季主要由橈足類和輪蟲類組成。優勢種群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季節水溫變化和水質營養狀況變化所引起,從浮游生物的生物量來看,湘江各流域段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生物量年變化均呈單峰式,高峰出現在夏季,符合南方大多數河流水域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特點。
c.湘江水體營養狀況及評價。按照文獻中水體營養分類標準:浮游植物生物量小于1mg/L為貧營養型水質;1~3mg/L為貧–中營養型水質;3~5mg/L為中–富營養型水質。湘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為0.15mg/L,屬于貧營養型水質。另外,藻類各種群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也往往作為污染的指標,貧營養性湖泊的浮游植物以金藻為主,中營養性湖泊的浮游植物以硅藻為主,富營養性湖泊以綠藻、藍藻為主。湘江流域段的種群結構表明湘江水體處于中營養型狀態。在湘江浮游生物的常見種和優勢種中,浮游植物中的裸藻屬、顫藻屬和纖維藻屬均為最耐有機污染的類群之一;在浮游動物的常見種和優勢種中,三肢輪蟲屬、溫劍水蚤屬、臂尾輪蟲屬、龜甲輪蟲屬等是一些高度耐污種類;在原生動物中有一些比較耐污種類,如尾草履蟲等,說明湘江水質受到了一定的污染。綜上所述,湘江水體屬于貧–中營養型。
由湘江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生物量以及種類分布的綜合分析可知,湘江的浮游生物群落信息含量較大,群落結構處于較穩定的狀態,湘江水體屬于貧–中營養型,但浮游生物群落組成的變化復雜,單憑各類群的種類、數量和生物量來評價水質狀況不夠全面,還應考慮其特定環境因子的生理耐性、環境因子的變化幅度和它們復雜的種間關系以及環境因子間的相互作用等。有研究顯示:近年來湘江的水質在逐步惡化。因此,湘江流域的水質問題不容忽視,應通過依靠河流的流動性和其自凈能力,減少外來營養鹽、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輸入等方式,使水質狀況逐漸好轉。根據調查結果,應對湘江的漁業資源保護采取可持續發展利用政策,既要充分利用水體自然資源發展漁業,又要加強水質保護,保證其資源的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