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欠發達地區的優勢在于資源,而土地資源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欠發達地區的土地資源又同時存在著耕地質量差,土地生態環境惡化;粗放經營,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土地生態倫理主要研究的是人與土地生態系統的關系,指引人們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全面認識和正確處理人與土地資源的關系。本文在土地生態倫理的視角下,探索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措施,并給予了一些建議,旨在充分發揮倫理道德的約束作用,實現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土地生態倫理;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土地資源是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料,是所有生物存在和發展的源泉,是不能出讓的存在資源和再生產資源,更是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后天對土地資源的使用不當不僅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阻礙了欠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土地生態倫理主要研究的是人與土地生態系統的關系,指引人們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全面認識和正確處理人與土地資源的關系。實踐告訴我們改變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僅僅依靠法律法規的強制性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充分發揮倫理道德的功能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利用土地的觀念,進而促進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土地生態倫理的原則
土地生態倫理是指導處理人地關系的行為準則,實踐中我們要克服短視的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考慮更長遠的價值。實踐中考慮土地生態倫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土地生態倫理堅持公平原則人類不是地球上唯一的物種,公平原則要求人們應自覺維護土地生態系統平衡,不能為了自身發展而損害其他生物非生物平等的追求生存的權利,這是土地生態倫理的核心要求。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行補償。如果我們仍然不加節制將會威脅到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所以我們應重視長期利益的發展。
(二)土地生態倫理倡導可持續發展原則基于土地生態倫理道德,可持續發展是人與土地資源之間的道德關系問題,絕不僅僅是只關乎人類生存發展的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存在著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的經濟發展觀之間的矛盾,顯著的為經濟增長與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土地生態倫理的基本要求是要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性。
(三)土地生態倫理遵循人與土地資源協同共生的原則人源于自然,人的生存和發展也要依賴自然。世間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自然孕育了人類,提供人們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人們只是浩淼宇宙中的一員,必須尊重其他生物并肩負著保護土地資源及其他自然界中生物的責任,而不是限制其他物種的發展和選擇。土地生態倫理要求人們堅持人地協同共生,協調好經濟、社會和生態這三者的效益。
(四)土地生態倫理注重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要求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要堅持節約資源有效利用的觀念,在獲得高經濟產出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以滿足人們逐步增長的社會、經濟和生態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要考慮到社會的整體需要,不應只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們短視的對經濟利益的一味追求,與我們要追求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是相違背的。
二、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的問題與現狀
(一)耕地質量差,土地生態環境惡化由于全球氣候條件的不斷惡化,致使欠發達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我國西部欠欠發達地區多高原、山地和盆地,其中“山地占該地區總面積的45.3%,平原占37.7%,丘陵占17%”,土地面積廣闊,但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對礦產資源的肆意開發和對森林的濫砍濫伐,使得欠發達地區的土地生態環境更加惡化。一些地區鎘、汞、放射性等有害物質嚴重超標,這對土地生態環境影響十分顯著。
(二)粗放經營,掠奪開發,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欠發達地區主要采取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經濟利益的驅動加劇了人們毫無節制的掠奪土地資源的趨勢,使得資源枯竭,接替資源不足,造成環境污染,土壤沙漠化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過度土地資源、礦產資源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而地下水位下降往往會引起地表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源枯竭、水質惡化等一系列不良現象。
(三)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嚴重據中科院的一項統計:阿拉善橫貫東西800公里的113.3萬公頃梭梭林目前僅剩38.6萬公頃殘林,并以每0.17萬公頃的速度減少。賀蘭山西麓天然次生林更新困難,目前僅存3.58萬公頃。雖然今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已經引起極大重視,但水土流失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部分地區土地資源鹽漬化、石漠化問題顯著,水土流失甚至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
三、土地生態倫理下的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一)土地生態倫理與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關系土地生態倫理是土地科學利用的前提,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具體實施的方法是土地可持續利用。土地生態倫理與土地可持續利用之間存在緊密相連的關系,兩者相互補充。1.在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過程中涉及到生態倫理很多方面的問題,土地生態倫理注重從倫理道德的角度重新審視土地的內在價值。土地生態倫理強調合乎自然道德的規律,強調人與自然應該存在平等的生存權利。人們不能因為追求自身的發展而犧牲其他自然生態的權利,而是應該尊重自然,尊重土地資源。2.土地生態倫理具有內在的控制功能。對于人們在利用土地中的一些不道德行為,我們需要足夠的法律法規的支持外,也需要倫理道德的約束。土地生態倫理建設就是要在尊重土地資源的前提下,從倫理道德的層面對土地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3.土地生態倫理與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目標一致。土地生態倫理強調尊重土地資源,這與土地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土地和諧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土地可持續利用也是要求人們不能只顧一己私欲而對土地肆意掠奪,應該樹立可持續的價值觀合理利用土地。
(二)土地生態倫理下的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措施及建議1.提高對土地資源的認識,引導人們適度消費: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在利用土地時缺乏規范和約束,而土地生態倫理首次將人們對土地資源的消費上升到倫理道德層次,引導人們適度消費。西部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欠發達地區當前的發展不對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也不對后代的發展造成影響,增強其發展的內生動力。人們在實踐中應提高人們的認識,再基于土地生態倫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引導,盡可能地使土地消費行為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人與土地應該是一種協調的伙伴關系,放眼人類今后的發展,土地生態與人類的價值是等同的,我們不能為了實現自我的短暫價值而忽視和大自然共有的長遠價值。2.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加強土地生態倫理道德的宣傳:長期以來推崇的以人為中心的傳統經濟主義價值觀,使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忽視對生態的保護,致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如果要把土地生態倫理變成約束人類行為的一種道德標準,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觀念,這就要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要加強土地生態倫理的宣傳力度,努力提高人們的土地倫理意識,保護土地資源從根本源頭做起。由于人與土地關系長期的淡漠,現在有必要使人們形成善待土地的認識,教育人們對土地合理規劃,科學的使用土地資源,投人更多時間和精力維護土地的質量上,而不是濫用土地。土地生態問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問題,并非某個人和某個群體的行動就能解決的問題,只有加強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才能在整個社會形成節約合理利用土地的良好風氣,促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3.注重對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研究,構建評價機制: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現在土地生態倫理的研究還處于出初步階段,很多術語并未形成統一的概念。而欠發達地區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又使發揮土地生態倫理的約束作用迫在眉睫,因此要加強對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研究,使之形成統一的理論框架,明確其行為規則,力求早日發揮土地生態倫理的指導作用。生態評價機制就是對與人類有關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優劣程度以及人們利用自然資源中的行為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它包括自然資源和整個環境的各種因素。在加強土地生態倫理研究的同時也需要改變土地整理評價標準,把土地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價值結合起來,納入到土地利用的整體評價體系。對遵守土地倫理的行為給予獎勵,違背土地生態倫理的行為要追究其責任,通過構建這種評價機制引導人們正確的利用土地。努力將遵守土地生態倫理變成人們內在的追求。4.增強法律法規的約束,加強政策對土地生態倫理選擇的引導作用:雖然法律法規與倫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有時候人們自認為合法的土地使用行為與符合土地生態倫理相違背,因此僅僅依靠倫理道德的約束作用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完善的法律來彌補,對不合理的行為及時進行制裁。如果政府作出的決策能夠基于土地生態倫理,將能影響人們在利用土地時候的選擇。現有的一些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政策不能正確反映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產生的成本,反而刺激了人們對土地資源的濫用,對于土地使用的相關規定可以從生態性政策性兩方面出發。5.引入生態補償機制,努力恢復自然的生態價值:狹義來看,生態補償是指對人類行為產生的生態與環境的破壞給予的補償,國外通常稱為生態服務付費,欠發達地區要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避開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生態補償機制包括對生態環境的補償和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給予懲罰,是緩解生態環境惡化的有效手段,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要求對生態環境給予補償從而引導人們采取合理的消費行為。引入生態補償機制,不僅有助于人們消費土地資源前的做出有利于生態的選擇,也有助于部分償還人類對自然造成的傷害。
參考文獻:
[1]馬小紅.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蔡維森、郭春華.對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探索.理論導刊.2010(12).
[3]吳國才.促進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4]陳百明、周小萍、,胡業翠、乇秀芬.土地資源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謝俊奇、吳次芳.中國土地資源安全問題研究.中國大地出版社.2004.
[6]尤艷馨.我國國家生態補償體系研究.河北工業大學.2009.
作者:陳婉 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