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目前蓬萊市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情況
一是精心打造品牌文化。在完善保留傳統文化活動的基礎上,2007年開始,每年6月至9月舉辦的“仙境之夏”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活動時間長達三個多月,演出一百多場,成為市民參與面廣、社會影響力大、輿論關注度高的品牌活動;2014年著重打造“歡樂蓬萊行”文藝走基層、“仙境之夏”、鎮街“共建和諧社會、共享文化成果”巡演活動等系列文化活動品牌。系列文化活動品牌的打造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提升了蓬萊文化影響力,還大大提高了基層群眾的幸福指數。二是繁榮發展群眾文化。蓬萊市大力實施文化便民、惠民、悅民工程,全面繁榮群眾文化,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開創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新模式,年均城鄉范圍內各類文化活動2000余場,活動數量在煙臺各縣市區居首位,樹立了蓬萊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連續三年在煙臺市的群眾滿意度調查中,群眾文化活動滿意度得分列8項調查內容之首。三是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培訓。近年來,以“群藝大課堂”為主題,特別是2013年啟動的“美麗鄉村種文化”專場培訓活動,根據基層文化活動人才需求,常年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班,邀請市內外文化名人和專家學者公開授課,采取到鎮街、村居現場培訓的形式對基層文藝骨干進行業務培訓。每年組織文化館文藝骨干輔導均不低于300人次,輔導業余文藝愛好者不少于4000人,“種文化”系列文化培訓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雖然蓬萊市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建設經濟文化強市的目標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蓬萊市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市),應該具有獨立的文化館、圖書館,并且建筑面積均不少于3000平方米。而目前蓬萊市“兩館”都是依附于文廣新局辦公大樓開展業務工作,建筑面積及其他硬件設施均未達標。鎮、村兩級文化設施建設總體水平不高,且存在南部山區不如沿海地區,農村地區不如城市社區的失衡狀態。二是文化事業建設投資主體單一。政府依然是文化事業的主要投入者,在吸納和動員社會力量方面明顯不足,使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比較單一。三是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不能適應需要。村居基層文化活動組織人才和各藝術門類的專業人才缺乏,傳統民間藝術亦后繼乏人,已經出現青黃不接和斷層現象,有些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業務技能水平偏低,難以滿足當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是要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城鄉文化設施,盡快規劃興建標志性的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增加市民文化活動場地,確保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加大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投入,重點用于農村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支持開展農村重大文化活動和民間劇團展演等文化活動,更好地實現為民服務。二是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發展。要制定落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文化事業建設的有關政策,同時大力倡導社會力量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捐贈和捐建活動。加快培育社會性公共文化服務組織,充分調動民營文藝團體、民間文藝社團和農民自辦文化服務群眾的積極性,使之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補充。三是加強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使用體制機制,培育基層文化骨干,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的素質和能力;采取各種措施吸引各類優秀人才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發展,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同時要大力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選拔、培訓、激勵機制,鼓勵、引導大學生、高素質的退休人員參與公益性文化服務。四是要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繼續組織好“歡樂蓬萊行”“仙境之夏”、鎮街“共建和諧社會、共享文化成果”巡演系列文化活動以及各項節慶群眾文化活動。在完善原有文化活動品牌基礎上,籌劃打造新的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抓好藝術培訓和輔導,通過舉辦藝術培訓班、下鄉輔導、“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等活動,重點加強對農村、社區文藝骨干的培訓和業余文藝愛好者的輔導工作,并組織優秀文藝骨干,整合全市文藝創作資源,集中編創、排演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
作者:劉偉 單位:山東省蓬萊市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