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與盈余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實現盈余管理是其主要的發展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上市公司會運用很多手段,會計估計變更便是其中一種非常常見的方法。本文便以相關概念的介紹為研究出發點,對上市公司進行會計估計變更的動機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對我國上市公司進行會計估計變更行為進行規范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上市公司想要達到發展目的,會計工作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而盈余管理作為會計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已經成為經濟學領域與會計學領域中廣泛重視的一個課題。對于一個上市公司來說,需要以會計準則為依托,有針對性的調整會計收益信息,從而達到使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這個過程便是盈余管理。而運用會計估計變更手段來實現盈余管理,這種現象如今在我國是非常常見的,需要對其進行規范。
一、相關概念
1.會計估計。所謂的會計估計,指的是企業在面臨一項交易的過程中,如果無法確定其最終結果,可以運用交易最近可利用的一些相關信息,進行結果的估計與判斷。而會計估計變更,主要指的是上市公司在資產方面或負債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公司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對資產或負債的相關相關信息進行了調整,包括賬面價值與消耗金額等。事實上,這種處理方法并不是錯誤的,只是在情況發生變化的條件下,運用這種改變方式來提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2.盈余管理。所謂盈余管理,指的是企業經營管理者在不違法違規的前提下,運用一些手段,如有計劃的選擇會計政策、對會計估計進行變更、調整交易過程中的前期差錯,與關聯方進行交易等,以實現企業的一些經營目的,這些手段普遍被應用在財務報表的編制等行為中。
二、動機分析
近年來,我國對會計政策變更的相關管理更加嚴格,這一點在法律法規與會計準則中都有所體現,因此,上市公司向相關運用會計政策變更的方式來實現盈余管理便存在很大困難,而會計估計變更無論在操作上,還是在處理上,都相對靈活與簡單,因此逐漸成為近年來上市公司實現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相關管理人員會通過會計估計變更手段來避稅、融資以及分股,對于管理層來說,公司業績的多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薪酬,因此,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也就成立了。
1.減少虧損。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其業績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退市政策的影響,如果一個企業的業績在兩年內連續虧損,則公司的股票就要被掛上*ST牌,而如果一個企業的業績在三年內連續虧損,則必須暫停公司上市,其上市代碼將會被保留,如果在此之后的半年以內,公司仍然無法扭轉虧損態勢,就要被強制退市。站在投資者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上市公司掛上了*ST牌,那么就意味著投資回報率的降低,投資者對企業發展的信心不足,企業的經營狀況也會因此受到很大影響,而強制退市對上市公司的打擊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多上市公司都會通過會計估計變更的方式,構建起企業的“蓄水池”,在業績較差的年份,將企業所得利潤盡可能壓低,造成業績上的較大虧損,之后在下一年及時調整,使業績恢復正常,從而造成企業轉虧為盈的假象,這也是領域內部經常說的“bigbath”。對于已經掛上*ST牌的公司來說,尤其需要運用這種方法,在已經連續兩年產生虧損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企業都會運用這種方式,先大幅度虧損,之后再恢復正常業績,以避免企業被強制退市。
2.隱藏利潤。對于一些經營業績相對較好的上市公司來說,運用會計估計變更的方式,主要是為了避稅,或避免股份分配,通過對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或折舊費用的調整,使企業的利潤降低,進而實現改變股利分配或改變所得稅的目的。由于所得稅的繳納主要依托于企業獲得了利潤,企業對資金的籌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潤高低影響,所以,一部分上市公司會通過隱藏利潤的方式,來減少所得稅的繳納,或增加籌集的資金,而會計估計變更便是達到這些目的的有效手段,在變更過程中,只要企業有充足的變更理由,便可以通過這一手段來實現對利潤的操縱。
三、相關建議
現階段,我國很多上市公司都會運用會計估計變更的方式來實現盈余管理,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過多對于資本市場所產生的影響是消極的。因此,需要運用以下方式,對我國上市公司進行會計估計變更的情況進行規范。
1.構建披露制度。一部分上市公司想要掩蓋其變更行為,在進行披露的過程中,就會避重就輕,只對會計估計變更行為進行披露,而不披露在變更行為完成之后所產生的影響,還有一些公司甚至連會計估計變更行為也不披露。針對這一現象,相關部門需要構建起更加健全完善的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在進行披露的過程中,需要將前因后果都非常詳細的披露清楚,特別是該行為對企業所得利潤的影響。對于拒絕披露的上市公司,要予以嚴厲處罰,從而達到對會計估計變更披露的規范目的。
2.完善內部審計。對于公司內部審計來說,其獨立性雖然比不上外部審計,但對于企業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監督作用的。因此,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如果公司中有內部審計制度,就要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盡可能使內部審計制度完善;如果公司中沒有內部審計制度,則需要抓緊時間構建起來,從而運用內部審計制度對公司管理層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管,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從而減少會計估計變更行為。
3.改善評價機制。對于企業管理層來說,提升企業經濟利益是進行管理經營的最終目的,進行盈余管理也是為此?,F階段,在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中,管理層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是通過經營業績而聯系到一起的,因此,管理層運用會計估計變更來實現盈余管理的動機也就非常明確。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能夠對企業管理層的業績評價機制進行改善,如運用“平衡計分卡”等方式,將管理層業績的評價機制構建的更加全面,將財務與非財務因素都包含其中,放棄傳統的只依賴財務報表的液位計管理方式,就可以釜底抽薪的減少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進而避免產生會計估計變更的行為。
4.強化外部監管。在上市公司中,單純運用內部審計是遠遠達不到監管效果的,想要實現全面監管,就必須強化外部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對于外部注冊會計師來說,專業的職業素質與高度的職業敏感是其必須要具備的兩方面條件,只有擁有者兩方面條件,才能夠確保外部審計人員不會因為想要提升工作效率而對公司審計程序進行人為削減的現象,也能夠提升外部審計人員對會計估計變更行為的判斷。如果發現違規操作,外部審計人員需要要求上市公司進行及時改正,或出具相關審計意見,對信息使用者進行提醒。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上市公司的報表更加真實與公允,從而達到規范企業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上市公司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我國對會計政策變更的管理更加嚴格,這使得會計估計變更成為上市公司實現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但這種現象會對我國的資本市場產生一些消極影響,因此,需要對其進行規范,本文提出構建披露制度、完善內部審計、改善評價機制以及強化外部監管等規范建議,以期能夠減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參考文獻:
[1]林永堅,王志強,李茂良等.高管變更與盈余管理——基于應計項目操控與真實活動操控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3,01:4—14﹢23.
[2]魏然.行業整體與內部個體間盈余管理行為研究——來自2003—2012年電力生產行業上市公司[J].現代商貿工業,2013,19:143—145.
[3]李菲.審計師變更與上市公司會計盈余操縱管理關聯性的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11,33:246.
[4]董原,項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影響淺析——以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北方經濟,2012,10:38.
[5]李增福,曾曉清.高管離職、繼任與企業的盈余操縱——基于應計項目操控和真實活動操控的研究[J].經濟科學,2014,03:97—113.
作者:王賀麗 單位: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