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監測結果科學、客觀、公正的重要保證,是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執法和科研等活動提供技術支持的根本前提。近年來,隨著監測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難度加大,在實際管理中出現諸多的漏洞。本文簡單分析了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提高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存在問題
環境監測的數據和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將直接影響到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服務的質量、環境執法的公正性和嚴肅性以及政府環境決策的科學性,關系到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正確實施[1]。近年來,環境監測技術日新月異,監測范疇逐漸擴大,監測能力不斷提升,環境監測能夠及時、快捷、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變化趨勢。但是,與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的新形勢相比,目前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與之不相適應的地方[2]。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完善和發展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使環境監測走向科學化、制度化、定量化和標準化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1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輕視監測基礎性的工作
缺少高技術人才和落后的基礎設施,落后的監測方法,都是制約監測管理工作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設施與多數技術滯后且數量不足,直接影響監測工作的施行,很大程度制約著監測質量程度的提升。工作員工專業底子單薄,缺少自立細心處理問題的水平,此外管理員工也有著缺點,管理力度不夠,整體質量管理思想缺乏,沒有積極管理的自發性與主動性,限制策略方式單薄,不足以實現質量監測工作的需求。
1.2監測能力較大的地區差距
由于歷史緣故和每個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差別,造成監測力度在每個區域間不均勻布局,差別巨大。尤其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對環境監測的資金投入相對少,一些基層環境監測站連人均辦公面積都達不到國標要求,更談不上其實驗室布局要適應分析工作[3]。加之基層監測站設施老舊,人員編制不足,整體素質較差,經費長期缺乏,故而降低了總體監測力度。
1.3不合理的監測質量管理制度
監測站內部大多數制度施行起來很困難,員工對于本職工作缺乏信心,缺少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個別監測站甚至沒有成體系的管制制度,總體運作雜亂。
1.4質量體系文件與實際操作不符
個別監測站質量體系文件照搬借鑒其他機構文件,對現實工作導向影響不大;雖然質量體系文件實施相比有難度,但是在它的導向下,能夠有成效地提升工作效率,且對平常環境起不到應有的監管作用,應該依據實際情況,嚴格制定質量體系文件,充分展現該文件的應有功能。
1.5忽視現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
現場監測(如布局采樣、交通、銜接分析等)缺乏質控策略,重點幾乎放在實驗室內層,缺乏系統質量管理。監測工作中,必須嚴格把握好每個環節的質量關,才能降低現場監測對數據精確性的作用。
2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2.1提高管理人員的質量管理水平
嚴格施行國家技術標準,借鑒國外優秀技術與國際標準,盡力提升本職工作質量,減少浪費,限制資本,把少之又少的費用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制定長遠規劃,確認所有人員的擔當與義務,達到質量管理目的與標準。最大限度地提升質量,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發揮職業才智,強化專業技術與技能。2.2確立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質量體系是全程序質量管理模式和先進質量管理理念的具體體現,實現了質量管理與監測技術的有機融合,使管理程序化、程序制度化、制度法制化,實現各負其責的規范管理,充分發揮質量體系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效能[4]。監測規劃、監測設施、監測員工等數據取得與分析的所有進程構成了科學完全的系統,因為監測技術持續進展,監測質量體系文件也在持續調整,更是擁有導向意義。實施購入儀器與服務質量評估,確保購入設備的精確性與長久性,其中設備首要包含環境條件、實驗室所需儀器。通過驗收合格后把相關原始記錄入檔保存,為后續質量監督提供原始資料。為了更好地滿足服務對象需要,為推進管理體系的規范運行、達到預期目的,為確保委托性監測的質量,應當實施合同評審程序,明確利益雙方權利與義務,質量體系應當定期進行內審,對制定的工作方法與程序不相符的實時改正與調整,合理修改不適合的程序文件,確認每個部門擔當意識,制定適合的工作制度,建立監測制度,定期評估工作人員,逐漸完善每個環節管理制度。
2.3完善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建設
為了強化環境污染源監測能力,我國已建成國、省、市、縣四級環境監測站,并伴隨網絡技術一起發展,這樣使得社會每個方面的進展都和環境監測網絡技術脈脈相通,完善管理體系結構,建立環境監測網絡技術檢測,把各個監測站銜接起來,真實地表現監測站的運作功能,形成共享信息,組成系統性、全國性、整體方位的監測網絡,達到垂直管理,整體分配,高效運作。
2.4提高監測數據的可信度
加大實驗室的資金投入,提高監測數據的可信度。實驗室所取得數據的精確度和實驗設施的質量息息相關,環境監測分析首要依賴數據的分析,增加融入實驗室資產,實時更新設備,合理管理儀器,維持整潔環境,合理分配實驗室布局,這都能提升數據的精確性。務必固定檢測與校準計量儀器,讓專職人員管理與維護,記錄好所做工作,做好資料的存檔。
2.5加大培訓,提高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
提高監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質量管理意識,完善考核機制,是提升環境監測質量的有效措施[5]。人員綜合素質是決定監測站總體水平的重要因素,工作站首要依據現實工作特征,人盡其才地分配工作,充分發揮人力、財力的所有用途,對新員工施行崗前訓練,重點提升政治素質,突出職業道德程度培訓,提升專業技術水準,做到持證上崗。制訂年度監測員工培訓計劃,固定培養在職員工,讓監測員工整體把握監測業務知識,熟知有關準則、方式、技術規范才可以更好地達到質量管理工作。總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環境監測工作的關鍵環節,唯有增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才能得到最真切、高效的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最有證據性的依據,確保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最好成效。面臨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應當采用任何方位的策略,實施質量管理,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柏仇勇,胡冠九,袁力.創新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初探[J].中國環境監測,2008,(4):1-4.
[2]彭剛華,梁富生,夏新.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初探[J].中國環境監測,2006,(2):46-49.
[3]王麗萍.基層環境監測站質量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初探[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4]夏新.淺談強化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2,(1):1-4.
[5]袁力.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0,22(5):5-7.
作者:余雅瑾 張琳 單位:安康市環境保護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