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唐代女性服飾開放性風格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包裝學報》2015年第二期
1文藝繁榮
唐朝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在詩歌散文、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宗教思想等各個領域都有長足的發展,均達到歷史的高峰,可謂盛極一時。這一時期還涌現出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和作品,如李白、杜甫的詩歌,韓愈、柳宗元的散文,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閻立本、吳道子的繪畫等。同時,唐朝的宮廷樂舞也十分發達,如著名的燕樂、胡騰舞、霓裳羽衣舞。在意識形態領域,儒道佛三家并舉,使得唐代社會思想文化的開放局面得以確立,從而形成了一種寬松自由的文化氛圍??偠灾?,唐代的文化藝術具有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兼容并蓄的風格和特點,其不僅滋潤著蓬勃發展的中華服飾文化,而且還惠及鄰邦,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2.1服裝款式:衣帶漸寬唐代女性服飾在款式方面,最初為窄袖窄襦和長裙,后來的胡服及女扮男裝也是以緊身風格為主;中晚唐以后,由于胡服對漢裝的影響越來越小,傳統的寬袍大袖、長裙絲履又開始盛行。因此,唐代女性服飾在款式上的總體特征是“衣帶漸寬”。唐代初期的衣衫為窄袖,較緊身,可概括為“窄袖衫襦”。如圖1所示為陜西乾縣出土的永泰公主墓壁畫,由該壁畫及其石刻畫可知,初唐時期的侍女皆梳高髻,穿襦裙及半臂、圓領小袖長衣或翻領小袖上衣,佩蹀躞帶,懸承露囊,著小口褲、尖頭履,這些都是初唐宮廷貴族婦女著裝的典范。此外,西安南里王村韋泂墓出土的梳高髻、著半臂或圓領或翻領小袖長衣、佩承露囊的侍女石刻線畫也體現了初唐的服飾風格。這種服飾風格還可以在當時相關的繪畫中管窺得見。如從初唐時期閻立本的《步輦圖》、陜西省乾陵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持扇女侍》等作品中對女性著裝的描繪,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初唐時期婦女服飾的緊身風格。然而,盛唐以后的女性服飾則愈來愈寬松,中唐后的袖子變得肥大,晚唐后則更盛[4]。由此可見,包含服飾審美文化在內的“以肥為美”的唐代審美觀所體現的審美特質是雍容華貴。
2.2面料色彩:華麗多彩服飾的色彩和面料可以代表一個女性的身份和性格。唐朝普遍重視衣裙色彩的美化功能,在色彩上流行紅、紫、黃、綠色,尤以紅裙最為時尚,并且由初唐時的清新到盛唐時的深艷轉變;在面料上則由葛麻向絲綢轉變。這些都與女性的開放性思想日趨強盛有關,也就是說,盛唐時期的女性更加注重以華麗的面料和斑斕的色彩來展示自己的身材和美貌。初唐時期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宮女的形象清俊而娟秀,設色濃艷華麗,從中可見當時宮女著紅色服飾最為流行[5]。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230號墓出土的《舞樂圖》唐代屏風絹畫來看,仕女的單色絲衣的顏色就極其艷麗,舞女身著白底蘭草紋的繡花襖,錦繡紅色長裙一直拖到地上兩面張開。陜西省乾陵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持扇女侍》圖中的仕女則上半身穿紫紅窄袖短衫,披紅掛綠,下半身則著垂地長裙。盛唐時期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也印證了這一特點,畫中的貴婦身穿紅色而單薄的服裝,服色深艷而不失典雅。中晚唐時期的婦女服飾仍然沿襲了這一風格。如圖2所示為中唐時期的畫家周昉所創作的《簪花仕女圖》,畫中仕女身著華麗而薄如蟬翼的紗衣,紗衣下透露著紅色內衣的花式,同時還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仕女們白皙的皮膚,顯得性感而開放。
2.3著裝習慣:女著男裝“女著男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不守婦道的表現,因此,女子穿著男子服飾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頗為罕見。但是在盛唐時期的開元、天寶年間,女著男裝這一現象卻極為盛行。這種風氣首先流行于宮女之中,后逐漸流傳到了民間,成為普通婦女喜愛的服飾。婦女穿著男子的服飾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時尚,一種潮流。從已經出土的一些唐代陶俑和繪畫作品來看,婦女穿著男子服飾時,并不是都配戴當時男子所戴的幞頭,而是將頭發挽成各種不同的發髻,如圖3所示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宮樂圖》。畫中左上角的婦女身穿圓領袍衫,腰間緊扎紅色腰帶,頭挽女侍發髻。唐代男子戎裝的典型穿著是:頭戴軟腳幞頭,身穿翻領子或圓領子的袍衣,下半身穿著小口褲,腳上著黑色或者紅色的皮革靴子。在唐代鼎盛的開元和天寶年間,婦女穿著男子服飾比較盛行,這種女子著裝的男性化正是唐代社會開放性的表現之一。
3對現代服飾設計的啟示
3.1設計元素——兼收并蓄唐代女性服飾開放性風格的形成是當時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結果,多元化的文化使得設計師在設計中選取設計元素時能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初唐時,宮中漸漸流行低領露胸的服飾,到盛唐后袒胸風行,民間也有效仿。女裝衣領早己多樣化,常見的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最具特色的是袒露胸部的袒領。這種“袒露之風”受佛教影響頗大。唐代婦女的服飾,除了大量吸收了西域等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并通過服飾擴大中外文化交流外,最大的亮點便是其開放性,這種開放性的服飾風格強調了女性服飾的性感特征。那些永泰公主墓壁畫中領口低開、露頸露乳的女子如此,敦煌莫高窟里半裸體的彩塑菩薩以及彩繪半裸體飛天群像如此,周昉《簪花仕女圖》描繪的那些穿著薄如蟬翼紗衣、袒露胸口、透露著內衣花飾的貴婦們莫不如此。唐代在女性身材方面的審美觀點與現在有很大的差異,現代社會以瘦為美,而唐代則認為女子肥胖為美。由于當時的女子一般體形較龐大,所以在服裝設計中沒有收腰的設計。由于直筒狀的衣裙不能完美體現唐朝女子特有的曲線美,而利用褶裥卻可以增加造型的變化感,無論體形肥瘦都可利用褶裥來達到突出或掩飾身體某個部位的作用,所以唐代女性服飾多有褶裥。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唐代女性服飾設計非常重視腰線的處理。唐代女性服飾中的腰線分為高腰線和低腰線兩種,高腰線可呈現出女性高貴大方的形象,低腰線則能呈現出女性的柔美[6]??梢哉f,女性服飾在腰線上的設計是決定裙裝款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唐朝服飾的許多特點可運用到現代女性服飾的款式設計中?,F代女性服飾設計可以吸取唐代女性服飾設計中兼收并蓄的設計理念。
3.1.1褶裥的應用褶裥裙裝從古代至現代都廣為流傳,在唐朝以前只有單一的筒狀款式裙裝,而在現代女性服飾設計中,褶裥的應用非常廣泛。在設計中,褶裥的應用往往忽視女性的曲線美,在造型上體現出一種和諧、大氣的感覺。褶裥裙能夠有效地增加裙子的款式造型,從而滿足不同的女性對裙裝設計的要求。根據設計位置的不同,可將褶裥分為碎褶裥和有規則的褶裥。在應用褶裥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裙子的設計造型,改變褶子的多少和大小,來達到裙子的造型效果。如范冰冰在參加柏林電影節時所穿著的“丹鳳朝陽”禮服,該設計講究意境與涵義,屬于典型的中式設計思維,而在裁剪方法上卻采用了全西式的立體裁剪。傳統的中式衣服是平面的,刺繡雖有褶皺堆擋卻沒有拼接斷片。該款禮服與傳統的中式設計有所不同,在設計中,設計師注重了對人體曲線的表現,將褶皺放到了裙裾部位,這顯然是借鑒了西式禮服的做法。同時,當與人體曲線相吻合的西式裁剪與東方刺繡相遇時,設計師以圖案的起伏變化完美展現了這件禮服中西結合的特色。
3.1.2無領低胸的應用無領顧名思義就是沒有領子。如圖1~2所示,唐代女性服飾大多為無領低胸,現代服裝設計師在服飾設計中巧妙地應用無領抹胸的款式,凸顯出女性的性感。因為無領設計使女性胸部以上的部位全部裸露,能把人們的視線轉移到脖子及性感的肩部。這種設計不僅能完美地展現女性的肩背線條,還能讓性感與優雅完美呈現,卻不會因為胸部過分暴露而顯得低俗。圖5所示為2010年在法國舉辦的第63屆嘎納電影節上范冰冰穿著的“東方祥云”龍袍禮服。該龍袍禮服采用的無領設計正是借鑒了唐代女性服飾的特點,唐代女性常選擇領口很低的服飾,以有效拉長女性頸處的線條,使脖頸顯得更加修長,給人一種高貴大方的感覺[7]。
3.2設計手法——推陳出新中國裝飾主題的發展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原始時期的幾何紋樣、夏商周到初唐的獸面紋樣以及盛唐開始的花卉紋樣。唐以前,各朝代的閉關鎖國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服飾的設計受到傳統思想的禁錮。唐朝國力繁盛,思想開放,注重對外交流,這一時期的服飾設計才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唐代服飾的變異性,從縱的方面說,表現為時代性;從橫的方面看,則表現為流行性。裝束打扮形之于外,人所共見。唐代的開放性特點,無論是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樣式,還是一種超凡脫俗的變革,很容易形成競相模仿的效應。如圖5所示的“東方祥云”龍袍禮服就是運用推陳出新手法設計出來的。禮服的設計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龍與祥云紋樣,采用了古代龍袍的顏色,同時借鑒了西方禮服露肩露背的特點,該設計讓人耳目一新,得到了全球服飾設計業內人士的廣泛贊譽。
3.3設計思想——多元融合我國古代女性服飾使用圖案紋樣進行裝飾從唐代開始,唐代女性服裝裝飾普遍使用的是花卉類的圖案,構圖比較活潑、自由,而且疏密有致,圖案豐滿圓潤。與以往那種天賦神授的設計思想觀念不同,唐朝服飾設計理念更注重表現現實生活,在選擇圖案時往往選擇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花草魚蟲,但傳統的龍鳳圖案還在繼續使用,沒有被完全拋棄。在唐代這個思想多元融合的時代,其服飾設計思想也體現出多元融合的特征。當今社會正處于全球化的過程中,現代服飾設計繼承了唐代多元融合的設計思想,既符合現代潮流,又能夠突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能夠達到良好的設計效果。如圖6所示為2005年張靜初參加威尼斯電影節所著禮服,該禮服名為“夢回唐朝”。該禮服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卷草纏枝紋,花樣疏密有致。該禮服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設計,西式禮服袒胸露背,呈現女性風韻;中式設計高貴典雅,塑造東方風韻,整體給人一種夢回唐朝的感覺。
4結語
唐代女性服飾的開放性風格體現在其服裝款式開放大膽,服飾面料與色彩華麗多彩,妝容配飾雍容華貴。這種服飾設計的特色,既是大唐盛世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真實反映,也是大唐帝國開放的社會面貌的真實反映。唐代女性服飾是中國古代服飾的一座里程碑,不但在中國服飾發展史上熠熠生輝,而且對現代服飾設計具有極大的影響,成為現代服飾設計師取之不盡的源泉。
作者:韓麗蓉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